双子杀手:技术与内容的失衡

双子杀手:技术与内容的失衡

《双子杀手》目前的口碑两级分化严重,一方认为技术很厉害,李安在突破现有技术的道路上走了很远,另一方则认为,这个电影真的不好看,没有讲好一个故事。

所以评价这部电影,要从技术和剧情两方面来说。

技术

电影是结合表演、视觉与听觉的艺术,诞生于1888年。初期是黑白无声电影,逐渐发展成为有声电影、彩色电影等,

在电影发展的过程中,技术如影随形。1922年,出现了第一部3D电影《爱情的力量》,现已找不到原片。

1952年,讲述非洲探险的《非洲历险记》被认定为史上第一部3D长片。

到2004年,第一部3D IMAX长片《极地特快》诞生。

2009年,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上映,是当时制作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3D电影。

《阿凡达》是我看的一部3D电影,那时候的3D眼镜长这样:

双子杀手:技术与内容的失衡

除镜片外,其余部分是硬卡纸,可以随便拆卸。

又因为身处四线小城市,那家电影院的屏幕是正方形,对比那一排一排的座位,屏幕小得可怜。至于观影效果?只有在蒲公英飘的时候,感受到了3D。

从此以后,很多大片3D成为标配,甚至3DIMAX也是标配。

在很多3D IMAX影厅,电影正式放映前,会有一段3D IMAX的广告,其中有一句“带给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但它还是让你察觉到你是在看电影,不是真正的身临其境。

然而在顶配cinity影厅中,3D+4K+120帧的环境里,《双子杀手》真正让我感受了身临其境。观影的过程,就像站在演员旁边,在看一件正在发生的事情,而不是由导演和演员来讲述故事。

《双子杀手》非常清晰,如导演李安所说:极致清晰。

作为观众,我可以清晰的看到演员手上的皮肤纹路,脸上的每一个表情,甚至可以看到爆炸产生的火星、玻璃碎裂后的玻璃渣。

双子杀手:技术与内容的失衡

影片也很流畅。整部电影全是高清的镜头,没有其他电影中的模糊镜头,非常畅快,给出的信息量也足够多。

在这部影片里,马路上摩托追赶场景,就很好的验证了清晰与流畅两点。

除了3D+4K+120帧的技术,李安还用CG技术“造了一个人”——年轻版的威尔·史密斯。

这部电影的就是年老版的威尔·史密斯打年轻版的自己……

剧情

《双子杀手》属于科幻+动作+惊险的一部类型片,电影剧本早在1997年就已经成型,打算2002年上映,但因为技术没成熟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一直没有开拍,直到李安把它搬上大荧幕。

这部电影的剧情放在当时属于超前,在现在就有一些落后。

剧情大概是讲,特工亨利完成最后一次任务后,准备退休。但一个朋友提醒亨利,自己被效忠的部门背叛。

亨利被人监视追杀,发现一直缠着自己不放的杀手,是年轻版的自己,也就是克隆人小克。

亨利和小克相杀相爱到最后,小克有了一个正式的身份,可以跟普通人正常学习生活。

双子杀手:技术与内容的失衡

电影中的一些命题,很值得深思,像克隆人的身份与生存问题、克隆人对本人的冲击、提供DNA的人与克隆人的抚养人哪个是真正的父亲等等。

但是,《双子杀手》对于这些命题的探讨只停留在了表面,没有进行深入挖掘,也无从引发观众对剧情的讨论。否则,大部分人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不会只停留在技术上。

我始终认为,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电影,探讨的命题,都是人性。那些悲欢离合、对自我的拷问、对爱情、亲情、友情展现,最终的落脚点都是每个人的人性。《双子杀手》问题就在于,它对人内心的解读和人性深处的挖掘,基本没有,这就让电影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

双子杀手:技术与内容的失衡

要看特工,有《碟中谍》、《王牌特工》系列,要看动作,有《战狼》、漫威系列等,为什么一定要看《双子杀手》里的特工?

这两年,“故事”成为一种主流。到处都有人在说,不会讲故事的人会被时代抛弃,也有人兜售着“讲故事”的技巧。可能对很多导演来说,用哪种方式,如何讲故事,可能更重要一点。很多人的影评,也说明了这一点。

当故事与技术结合时,技术过于强势,故事不够新颖深入,就会导致失重。李安需要一个更好的剧本,来匹配3D+4K+120帧的技术。

双子杀手:技术与内容的失衡

但我不知道李安会不会继续坚持下去,这两天看过太多文章,不约而同的提到了一点,李安似乎问大家,又像问自己,“全世界只有我在这么做,我不知道是世界错了,还是我错了。”

我希望李安可以坚持下去,看了3D IMAX这么多年,是时候更新观影体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