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農村裡的年輕人,為什麼不願意種地?

農戶開心果


這個得看地方的,比如我家在四川宜賓,這地方屬於丘陵地帶,就是一個山坡一個山坡的,種地的人少,主要原因有下邊幾個,一,每家的田有大有小,而且分佈不均勻,東邊一塊西邊一塊。二,我們這邊主產稻穀,一年一一季,爬坡上坎的地方多,路又小。所以現在種田種地的比較少,種地也和上述差不多。更深層次的來說,我們這邊土地不肥沃,很多農作物種下去,收的比較少,總體來說,就是不划算,所以在我們這邊在家種田地的比較少。在家種田地的,都是種來自己吃的基本不賣。造成這個原因,主要是在家種一年田地,外邊打工倆三月就可以掙夠在家種一年的地的錢,所以我們這邊在家種田地的人少,主要是老年人自給自足。如何是成都平原,或者東北的話那相對於我們來說這邊還是很多人種地種田的,因為現在蔬菜比較貴。以上就是我們這邊在家種田種地年輕人年老的比較少的主要原因,本觀點謹代表我們四川山區地帶。


愛上你成都


這個問題應當說,是個非常普遍的問題。

我在這裡談談我從農村成長的歷程,大家再評判這個現象的深層次的原因。
我們的小山村在中國西北部,靠近黃河,這裡的人世代依靠土地生活,上世紀80年代土地承包後,家裡的生活得到逐步的改善,但剛開始還是有吃不飽肚子的日子。



村裡大家感到興奮的事就是供電所的三輪摩托車和村上一個在外面做司機的把開東風汽車開到村子裡。我也是在十八歲的時候第一次看到火車,真是讓人興奮。

我在7歲左右第一次吃到油條,心想天下還有這麼好吃的東西!

我的哥哥是村裡的第一個大學生,那時候鎮裡縣裡的人都跑到家裡敲鑼打鼓的,我那時候真不知道大學生是啥東西,只知道這件事讓家裡人都很高興,雖然沒有錢,但是那時候是國家給點生活費,父母攢點錢就可以上大學了。



每年最累的時候是7月份收割小麥和10月國慶節掰玉米,要起個大早,趕上好幾公里地,到田裡去收割莊稼,那一百米的條田對我來說,總是那麼遙遠,是怎麼也割不到頭。

有一年種大白菜,父親和一個叔叔拉了一整車的大白菜到30公里外的市裡去,兩個晚上都沒有回來,等他們回來還是滿滿一車的大白菜,父親一聲不吭,臉色也不好。



父親是我們當地一個小學的校長,為了學校的土地不要讓一個村幹部侵佔,和人家打起來了,父親對著那個村幹部說,這是村裡孩子上學的地方,你佔了,你的孫子以後怎麼上學?母親氣急了,在那邊對著父親說,回家,這事你不要管,我們孫子以後不一定在這裡上學!村裡的低保都給那些有關係,條件好的吃,真正需要幫助的人,連這些都不知道!



母親說,你好好學習,考個大學,就不要再受這個苦了。

這些都是農村生活的一個真實寫照,我參加工作多年後,漸漸明白母親的良苦用心。多年來,我常常回家鄉,農村新房蓋了不少,住房條件改善了不少,也有了自來水,但村裡也沒有人,偶爾看到幾個老人曬太陽或者發呆。這還是農村嗎?

老人和我說,村裡的年輕人能出去的都出去了,畢竟土地已經不能養活人了。


瓜農之友馬博士


“面向黃土背朝天",雖然己成過去,但是農村年輕人不願種地的問題雖然不是全部,也是普遍存在。

原因很清楚,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提倡農民在農閒時可進城打工掙錢,還能彌補工礦企業人員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時間以長,城鄉收入對比,城市在不斷的擴大,實際也需要這些人留在工礦企業裡,他們也成了主力軍的一部分,所以就形成了很多年輕人棄農經商,當工人,而且生活條件比農村好,誰又能不向高處走呢?

有關農村土地閒置,勞動力缺乏這只是暫時,隨著國家農村政策的改革完善,一切問題都順利解決。國家支持土地交給懂農業經營的能人承保,不但不會土地荒閒,將把中國農業追趕世界農業經營經驗進一步深化,讓中國農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又不會閒下勞動力,可為是二全齊美。

隨著農業機械化向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村城市化,過多的勞動力沒有必要都在一畝三分地裡浪費勞動力無實勞作,科學種田也無需太多的人去掌握農業現代科學,全方位的機械化,電氣化可全面取代勞動力,只需少數有現代農業知識的人員就足矣。良知的擔心可以理解。

展望未來,現代科技農業展現美景的時候,農業收入不比城裡差,甚至高於城市,空氣新鮮,道路寬又長,住宅別墅化,生活設施齊全,這樣的景象不會遙遠。再看城市與農村還有差別嗎?這個看法不是誤空的,都好了怎麼能剩下農村呢?土地又寶貴,想想發展速度就可得知。在農村的田野上,幸福的歌兒唱不完,美好的生活節節高,社會主義新農村一定會景上添花。


張師傅5107


不是不喜歡種地,而是種地不掙錢,農村的年輕人只有出去打工掙錢,就拿我河南老家來說吧!一畝地一年的純收入在1000塊錢左右,還要種春夏兩季,種十畝地一年的純收入才一萬塊錢,年輕人在外面打工好的話一個月都能掙一萬塊錢,別說是年輕人了,就算是我們的父輩他們都不願意種地,

農村的年輕人,他們從小都是看著父母,面朝黃土背朝天,在田裡耕種,一輩子也沒掙到什麼錢,只能解決溫飽問題,而且現在農村的彩禮多貴呀,動不動娶個媳婦都要幾十萬?靠種地掙錢,要幹到到猴年馬月呀,再說現在養個孩子多費錢呀,光奶粉錢都幾好幾萬,靠家裡的幾畝地,別說養孩子了,養媳婦都困難。只有去外面的大城市打工掙錢謀求生路,所以農村的80後,90後,都不喜歡種地,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如果在家種地的收入,能趕上打工的一半多,誰還願意離開自己的家鄉,到一個滿是陌生人的地方,去生存去打拼,所以不是年輕人不願意種地,而是種地的收入,實在是太低了。





大城小農工


說喜歡種地,恐怕找不出幾個喜歡的,老輩人是沒有辦法,靠種地把我們養大,現在他們也老了幹不動了,只能在家伺候那幾畝地,了無生息的過活,這麼說有點悲哀心酸,但這又是最真實的寫照。

我是80後,家在沂蒙山區,小時候地裡的活都幹過,收麥子,種玉米,種花生,種地瓜,打藥,除草,種菜。記憶最深的就是種地瓜擔水,從山下河裡挑一擔水,挑到半山腰種地瓜,一中午兩趟,累的全身疼,路上走的小心翼翼,怕水給撒了,怕路難走,摔一個跟頭,直接就到山下,有沒有活還不一定,真是拿命在種地,跟現在的孩子說這些,他們認為是在講故事,其中的心酸只有幹過的人才能體會,也更加敬佩我們的老一輩人,他們太不容易了。萬不得已我不會選擇種地,更談不上喜歡,累的時候,我甚至討厭種地。

正因為受過這些苦累,所以不想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再走他們的老路,導致今天的90後00後都沒有種過地,也都不願意種地了,嫌苦嫌累,這些孩子即沒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也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 ,真的挺為他們擔憂的。其實很多道理就是從苦累中實踐出來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你不勞動不流汗,怎麼能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只靠嘴皮子說說是沒有用的。

當然這裡面也有社會因素,以前農村不勞動不種地就沒得吃,現在社會發展了,經濟也更多樣性,出來工作一樣可以有飯吃,而且比在家更輕鬆也賺的更多,有更好的選擇,沒有人會選擇在家種地的,所以這也是一種原因。

農民再怎麼樣也不能放棄土地,種地跟現在大面積的棄耕,在我的印象裡也就頂多10幾年的時間,年青人是不喜歡也不會種地了,年紀大的身體好點的也都選擇出來打工了。我們老家山區的地大面積的荒置,野草長的比人都高,荒率置達6成以上,當年我們就是靠種這些地活下來的,現在看著無比的心痛。





沂蒙阿亮


現在農村裡的年輕人不種地,已經是普遍現象了,真正種地的絕大多數是70後80後。為什麼年輕人不願意種地,無非以下幾個方面。

1.每個出生在農村的人,從小就會接受一種固定模式的思想教育,走出去,脫離農村。農民是社會底層的代名詞,沒能力、沒出息的人才會種地,沒人願意自己和後輩當農民。


2.現在多數家庭都是一個孩子,做農民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個好前程,從前家家好幾個孩子,沒能力讓更多的農村孩子走出去,現在就這一個,但凡有能力也不會讓種地了。從小都不讓碰,可以說年輕人真的不會種地了。


3.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水平的提高,年輕人都在上各種學校。有了文化底子,開闊了眼界的年輕人,有了各自的理想和脫離農村的能力。


4.最主要的一點,種地既辛苦也不賺錢。雖然現在農村生活比從前好的多,但是和其他行業比較,各方面條件還是有很大差距。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誰不想過更好的生活呢?

老輩的都不愛種地呢,更何況是現在的年輕人!


瀚海農夫


我是黑龍江的今年三十三歲85後也算是年輕人了 我就非常喜歡種地因為在我這裡土地比較多種地可以養活自己的一家人 而且我們這裡年輕人種地的都非常多 都是這個原因。而且現在種地都是機械化非常省事省力種地一年就幾個月的農忙時間 剩下的時間可以打打零工不願意打零工的就在家待著了。當然有些年輕人還是不願意種地的 他們就都出去打工去了 因為外面的世界比農村更精彩 而且外面機遇大 有機會賺更多的錢 這是每個年輕人的夢想。

南方我估計不想種地的年輕人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南方地少種地所賺的錢根本不夠一家人日常開銷所以他們才會出去打工。


傳凱的農村故事


1:現在的年輕人不是有些不喜歡種地,而是很多年輕人都不會選擇去種地,因為種地賺不到錢,一畝地不管你是種植小麥還是玉米,我們連雲港地區基本都是種這兩樣,最多也就能收穫800斤到1000斤這個位置,利潤也就在1000元左右,不賺錢。

2:種地的苦現在的年輕人真的吃不來,我小的時候跟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的,經常幫爺爺奶奶下地幹活,那個時候沒有收割機,我們收玉米的時候都是純人工收,一畝地的玉米都是用手掰下來然後一個一個拾到拖拉機的車廂裡面拖回家然後在一個一個剝皮,從地裡到成玉米粒我們數了最少要3遍的玉米,手都剝皮剝出繭出來了,這個苦不是現在年輕人能吃的。

3:現在多數人都好面子,街坊鄰里的經常一起打招呼聊天的,誰家小孩混的怎樣怎樣,都會回來傳遞給子女,自然而然現在的年輕人就都不想在家種地呀,這個就導致很多年輕人出現外出打工的現象,在家裡也很有壓力。

4:以上都是我自己的自身經歷,希望大家採納。謝謝🙏


農村凱哥1


不是不想種,你得分地方,河北河南,東北這些產糧大省種地的年輕人還是很多的。因為這些地方大都是平原地區,地多而且塊也大,農作物產量高可種植經濟作物的品種也多。不像山西甘肅這些山區省份,地少產量低,自然收入就少,年輕人寧願出去打工也不願種地了。

我有個河南的朋友以前一起在廣東打工。工資一月八千左右吧,刨去開銷一個月也攢不下幾個錢。後來家裡催的急要他回去相對象結婚,就回老家去了。他們家是農村的家裡有20畝地。成家之後就沒再回工廠了,聽他說在家種地和在外面打工掙得差不多。有一年去他們家做客,正趕上地裡西瓜熟了,專門帶我去地裡摘西瓜。聊天中得知,這西瓜是在小麥成熟一個月前種下的。就種在麥田裡,是專門留出的一溜空地。他們這裡的地一年兩季,就是收了麥子還要種玉米或者是其他農作物。




朋友說家裡地多父母忙不過來,結婚前想到外面闖闖,結婚後就不想跑了。現在種地又不是以前了,從種到收啥都是機械化方便多了!國家還有好政策種地有補貼。有時候我還挺羨慕他的,看著他開著小四輪在地裡拉西瓜,嗯!他過得還不錯!


走走停停看看365


看到這個提問,還真是有這麼回事。年青人不願種地了,主要是這個職業不被重視,做農民不被尊重,收益也只能是養家餬口而已。記得小時候,學生課本上是這樣講的,農民伯伯怎樣怎樣,而現在就是農民、農民工了。這不僅僅是稱呼變了,而確實是農民已被世人看不起。一個非常辛苦,且沒有多大利潤,而又不被尊重的職業。被人看不起的事誰還願意去做?!就以家鄉為例,一個人也就近三畝土地,正常年景,小麥一千斤,一斤一元兩角,每畝也就一千二百元,秋季大豆每畝三百伍拾斤,2元一斤,七百元。一麥一豆兩季也就一千玖百左右,除去人工、機械費用、種子化肥農藥費用,好年景千元純利潤很難得,就是你一家種植3O畝,也就3萬而已。這還需全家老少齊上陣。而做為一個壯工,外出打工,只要能吃苦,每年五、六萬還不是大問題。試比一下,哪個年輕人還願種地!這是一個緊迫社會問題,應引起重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