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斯拉:生于“战后”的电影怪兽

1954年11月3日,日本东宝电影公司推出了由本多猪四郎导演、谷圆英二负责特效制作(当时称“特殊技术”)的科幻恐怖片《哥斯拉》(ゴジラ)。从而宣告了电影史上与金刚(King Kong)齐名的怪兽之王的诞生。迄今为止,哥斯拉系列电影共有三十一部,其中日版二十九部,美版两部。

哥斯拉:生于“战后”的电影怪兽

但当我们回首哥斯拉电影的起点,也就是《哥斯拉》上映的1954年,便会发现,这一年恰处在日本人所谓的“战后”时期。事实上,对于哥斯拉电影产生原因和过程的任何解读,都不能忽略“战后”这个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

对于日本人来说,“战后”不仅是“战争结束之后”这样一个浅显的字面意思,而是一个有着特殊而复杂内涵的词汇。其本质就是在美国“强权”主导下,日本经济社会诸方面整体性的再现代化过程。而从时序上看,就至少有三种对于“战后”的不同理解:⑴从1945年8月15日宣布战败投降到1952年4月28日“旧金山和约”生效,或者到1956年12月12日日本加入联合国——这主要是从政治和国际关系的角度出发,即日本结束被占领,恢复独立主权国家地位,并重返国际社会。⑵从战败投降到1964年10月10日东京奥运会开幕——这主要是从经济和国民心态的角度来看,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是奥运会首次在亚洲国家举办,被看作是日本经济起飞的标志,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东京奥运会的召开则被看作是日本走出战败阴影,重新被国际社会接纳成为平等一员的象征。⑶从战败投降直到现今——这种观点主要从日本的民族主义出发,认为:时至今日,日本国土上仍然有外国驻军,日本仍旧受到二战战后格局的约束,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谈不上完全的独立自主,因而“战后”仍在继续。

无论对“战后”持何种解释,不可否认的是,“战后”——而非战败本身,是日本国家和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民众的精神气质等方面都发生重大异变的根本诱因。具体到电影《哥斯拉》,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战后”,几乎可以肯定这部电影就不存在了。而在“战后”这个复杂的历史复合体中,“原爆”与“SF”对于哥斯拉电影的产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并作为文化基因在这个系列电影中不断复制、变异与传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