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型文章寫作六法

終於更新完成了。

前陣子工作太忙,所以課程更新得一直很拖拉,對不住《學術志》平臺,所以3月底上線,直到今天才更新完。

理论型文章写作六法

開這門課,最早是來自一則推送

如何給論文起個【規範+響亮+有逼格】的標題?七種招式

但後來改進頗多。

去年五月份在臺灣的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演講交流,談到如何從寫作角度區分幾種理論寫作,在場的鄭志成老師也表示挺感興趣,挺鼓勵我。後來再改進考慮,雖然之前在公眾號上發過課程大綱,但真正自己講的時候又做了一些修改。最終版的課程大綱見頁底。

其實做理論研究,最開始的尷尬是:寫proposal/研究計劃的時候,那些搞定性或量化研究的模板都有,也知道研究方法部分要怎麼寫,但似乎做理論研究:沒法寫自己是怎麼做理論?!

做理論、寫理論文章,有套路、有模板嗎?

理论型文章写作六法

2017年回到高校繼續讀研,在哲學所。當然,老師更是拒絕表達對寫作方法的討論,認為寫作方法=研究方法,是社會/自然科學才會教的。但顯然,學生們還會卡在:到底文章怎麼寫?!這個問題上。

我一直搞不明白的:為什麼理論文章是可以教,但卻不可以學呢?既然可以學,為什麼不可以學怎麼寫呢?

就像最開始做公眾號:為什麼社會學的公眾號這麼多,為什麼沒有理論類的呢?那我就自己搞個。這個課程也一樣:沒人教你怎麼寫,我就自己研究怎麼寫。

不過,我也頗借鑑了在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韋岱思(Thijs Velema )老師的論文寫作課。相較於中文世界裡,乏善可陳的學術寫作教材,英文世界裡其實頗多,優秀的本子也很多。由於韋老師就是社會學畢業(他的博士論文是研究歐洲足球運動員的職業生涯軌跡~!),所以挑的幾本教材也很重要有社會學專業的考慮。

理论型文章写作六法

具體來講,我結合到最後,就分成了六個主題:

一、是否有模板?從分類到收編

二、如何提出問題?議程設置,證明貢獻

三、如何說明概念?生與熟的循環

四、如何寫人物誌?單挑對話

五、如何超越綜述?撼動標杆,或八面受敵

六、如何顛覆創新?小文本考證、大脈絡商榷

理论型文章写作六法

在文本挑選上,由於之前我已經在《學術志》平臺上開了《當代社會理論六講》,所以儘量不想在文獻上有所重複。並且,之前理論研究上的那些文本,也未必是適合作為學習參考的寫作模板(有的太個性化了~)。

理论型文章写作六法

所以,新課程的文獻重複率很低,只有William Sewell(我最熟悉的文本,也是寫作專長的學者)的文本有重複。

比如,在第五講,怎麼寫綜述這一課,就分別從知識社會學化和脈絡對話兩種取向討論怎麼超越綜述地寫綜述,文本就分別是:

湯志傑,2009,新經濟社會學的歷史考察:以鑲嵌的問題史為主軸(上、下),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29-30期。

Liu, Sida and Mustafa Emirbayer. 2016. “Field and Ecology.” Sociological Theory 34(1):62–79.

[中譯:劉思達、艾米爾拜爾著、鄒晴譯,2018,《場域與生態》,載劉思達著,《割據的邏輯(修訂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55-284頁。]

理论型文章写作六法

這也說明,由於是作為寫作課程,也儘量挑些有譯本、甚至包括中文文本的文獻。

此外,另一個課程設計上的考慮是:聚焦精讀兩篇文章怎麼寫,再延伸讀一些同一主題、不同風格的其它寫法,以及分享我在此一種寫作法的發表經驗。所以每一講都包括:

A. 主題介紹

B. 佳作精讀

C. 拙作心得

D. 延續閱讀

理论型文章写作六法

例如:我去年發表的《把歷史學帶回來:歷史社會學的跨學科視野與策略》,《社會理論學報》第21卷第2期,就是打定主意,想在寫法上模仿學界主流的模板(類型劃分+綜合評估+概念組合+案例收編)。

所以,如果觀者有興趣,對照課程再看我自己的作品,就知道一個初級模仿,可以怎麼著手,以及如何把我打趴了~!

最後是課程大綱

一、是否有模板?從分類到收編

1. 佳作研讀

Hirschman, Daniel and Isaac Ariail Reed. 2014. “Formation Stories and Causality in Sociology.” Sociological Theory 32(4):259–82.

——如何通過收編拉圖爾等人概念來批評已有的諸種因果性類型?

Sewell, William H. Jr. 1996. “Three Temporalities: Toward an Eventful Sociology.” Pp. 245–80 in The Historic Turn in the Human Sciences, edited by T. J. McDonald.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如何區分不同的時間性概念

[中譯本:休厄爾,2005,《歷史的邏輯:社會理論與社會轉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章。]

2. 拙作心得

孫宇凡,2018,把歷史學帶回來:歷史社會學的跨學科視野與策略,社會理論學報,第21卷第2期,第379-401頁

——如何通過分類比較提出以迂迴與進入為特色的歷史社會學定位?

3. 延伸閱讀

Emirbayer, Mustafa. 1997. “Manifesto for a Relational Sociolog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03(2):281–317.

Desmond, Matthew. 2014. “Relational Ethnography.” Theory and Society43(5):547–79.

Burawoy, Michael. 2017. “On Desmond: The Limits of Spontaneous Sociology.” Theory and Society 46(4):261–84.

二、如何提出問題?議程設置,證明貢獻

1. 佳作研讀

Slater, Dan and Nicholas Rush Smith. 2016. “The Power of Counterrevolution: Elitist Origins of Political Order in Postcolonial Asia and Africa.”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21(5):1472–1516.

——如何通過革命研究文獻提出“反革命”概念

Sewell, William H. Jr. 1996. “Historical Events as Transformations of Structures: Inventing Revolution at the Bastille.”Theory and Society25(6):841–81.

——如何把一直沒被概念化的事件一詞放在一系列命題中?

[中譯本:休厄爾,2005,《歷史的邏輯:社會理論與社會轉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8章。]

2. 拙作心得

孫宇凡、蔡弘,2018,政府文本中的機制:基於歷史化與理論化分析範式,社會發展研究,第1期,第180-208頁。

——如何把政府文本中的機制一詞理解成社會科學概念?

3. 延伸閱讀

Riley, Matilda White. 1973. “Aging and Cohort Succession: Interpretations and Misinterpretation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37(1):35–49.

Zelizer, Viviana A. 1989. “The Social Meaning of Money: ‘Special Mon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5(2):342–77.

Reed, Isaac Ariail. 2013. “Power: Relational, Discursive, and Performative Dimensions.” Sociological Theory 31(3):193–218.

三、如何說明概念?生與熟的循環

1. 佳作研讀

McDonnell, Terence E., Christopher A. Bail, and Iddo Tavory. 2017. “A Theory of Resonance.” Sociological Theory35(1):1–14.

——如何釐清社會運動研究中的“共鳴”概念?

Roberts, William Clare. 2018. “What Was Primitive Accumulation? Reconstructing the Origin of a Critical Concept.”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Theory

——如何在當代爭論中回到馬克思文本中的“原始積累”概念?.

2. 拙作心得

孫宇凡,2017,捍衛意識形態正當性:天命—正統與明清易代,清華社會學評論,第8期,第60-86頁。

——如何說明意識形態正當性概念、如何把天命—正統觀放到這個脈絡中理解?

3. 延伸閱讀

克利福德·格爾茨著、韓莉譯,1999,《作為文化體系的宗教》,載《文化的解釋》,譯林出版社。

Kenneth G. Lieberthal. 1992. “The ‘fragmented Authoritarianism’ Model and Its Limitation.” Pp. 1–33 in Bureaucracy, Politics, and Decision Making in Post-Mao China, edited by Kenneth G. Lieberthal and David M. Lampt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四、如何寫人物誌或書評?單挑對話

1. 佳作研讀

Sewell, William H. Jr. 2005. “A Theory of the Event: Marshall Sahlins’s ‘Possible Theory of History.’” Pp. 197–224 in Logics of History: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如何總結Sahlins的結構/事件理論,並重用Sahlins文本提出新觀點?

萬毓澤. 2018. 《對照記:“自我管理”視角下的馬克思與卡斯托里亞迪斯》,《二十一世紀》第167期,第67–86頁。

2. 拙作心得

孫宇凡,2016,《時間、因果性與社會學的想象力:與成伯清商榷》,《社會理論學報》,第1期,第155-181頁。

3. 延伸閱讀

孫中興,2018,《百年來涂爾幹四大名著的中文翻譯:知識社會學的探討》,《社會理論學報》,第21卷第1期,第1-44頁。

Riley, Dylan. 2008. “The Historical Logic of Logics of History: Language and Labor in William H. Sewell Jr.” Social Science History 32(4):555–65.

五、如何超越綜述?撼動標杆,或八面受敵

1. 佳作研讀

湯志傑,2009,新經濟社會學的歷史考察:以鑲嵌的問題史為主軸(上、下),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29-30期。

Liu, Sida and Mustafa Emirbayer. 2016. “Field and Ecology.” Sociological Theory 34(1):62–79.

[中譯:劉思達、艾米爾拜爾著、鄒晴譯,2018,《場域與生態》,載劉思達著,《割據的邏輯(修訂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55-284頁。]

2. 拙作心得

孫宇凡,2018,《第三波歷史社會學的理論圖景:存在論與方法論》,2018年臺灣社會學會年會,臺灣交通大學。

Alwin, Duane F. and Ryan J. McCammon. 2007. “Rethinking Generations.” Research in Human Development4(3–4):219–237.

Steinmetz, George. 1998. “Critical Realism and Historical Sociology: A Review Article.”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40(1):170–86.

Beck, Colin J. 2017. “The Comparative Method in Practice: Case Selection and the Social Science of Revolution.”Social Science History41(3):533–54.

六、如何顛覆創新?小文本考證、大脈絡商榷

1. 佳作研讀

Sewell, William H. Jr. 1992. “A Theory of Structure: Duality, Agency, and Transform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8(1):1–29.

[中譯本:休厄爾,2005,《歷史的邏輯:社會理論與社會轉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4章。]

——如何Sewell通過Giddens的一句定義的考訂而影響了美國學界一代人?

De Zwart, Frank. 2015. “Unintended but Not Unanticipated Consequences.” Theory and Society44(3):283–97.

——如何考證Merton的初版和修訂版,理解社會學最著名的概念之一?

2. 拙作心得

孫宇凡,2019,結構轉型與時間性:《歷史的邏輯》的內部批判,清華社會學評論,第12期。

Lizardo, Omar. 2010. “Beyond the Antinomies of Structure: Levi-Strauss, Giddens, Bourdieu, and Sewell.” Theory and Society39(6):651–88.

萬毓澤,2017,《的版本、系譜、爭議與當代價值:紀念第一卷出版一百五十週年》,收於Karl Marx,《資本論》,第一卷,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臺北:聯經,第ix-lxxiv頁。

其實這門課,大部分是在車裡錄製了。。。隔音真是好,除了太熱~

下一門課?

也許是開《當代社會學的六個新分支》

或者,《質性與歷史社會學方法論的六場辯論》

6666666666666

(Sociological理論大缸第291期)

理论型文章写作六法

政觀專欄:孫宇凡 | 當中國老闆遇上菲律賓海關:分贓的政治經濟學

孫宇凡 | 把歷史學帶進來:歷史社會學的跨學科想象與策略

德國社會學理論課程怎麼教?2418份syllabus中的大家與熱題

加拿大社會學理論怎麼教?286份課綱中的“古/今理論家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