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围困时,被围军队个别人有没有钻出包围圈的可能?

小行星童星交流会


主要取决于包围圈的厚度和密封度,基辅战役虽有70万苏军被歼,但还是有几万苏军逃出,但斯大林格勒被苏军包围的20几万德军基本是被全歼的(不包括被空运出的伤员),苏军形成的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很厚,包围圈内的德军离后方战线上的德军很远了


健起106


黄维第12兵团在淮海战场的双堆集被全歼后,该兵团很快于1949年5月在江西重建,甚至连第18军和第10军的番号也得以恢复,重建的基础是什么呢?还不就是因为兵团副司令胡琏在从包围圈逃了出去,不仅如此,其实漏网之鱼还包括第18军第18师师长尹俊,以及第12兵团的3000多官兵,所以这不仅仅是“个别人”的问题。

(刘峙剧照)

不妨细算一下,第12兵团从安徽蒙城向淮海战场开进时,共有官兵12万余人(欠一个师,也被歼灭),但是我中原野战军的战报显示,双堆集战役共俘虏第12兵团官兵46000余人、毙伤46000余人,起义5500余人、投诚3300余人,粗略计算消灭敌人的总数只有105000人。因此去掉失踪人员和存在的空额,确实有几千人漏网,这也是大兵团大地域作战中难免出现的情况。

1948年12月15日的夜里,中野和华野对双堆集的最后总攻已经开始,第12兵团司令黄维、副司令胡琏、副司令兼第85军军长吴绍周分乘三辆坦克突围,最终黄维和吴绍周的坦克抛锚,被我军生俘,而胡琏则一路狂奔逃了出去,一直跑到仍然在蒋军控制下的河南信阳,转武汉回南京。在深夜里的黄淮大地上,再严密的包围圈也会有漏洞,何况要消灭的是整整10万大军。



至于第12兵团的几千漏网士兵,一部分是真的逃出去了,一部分是被俘后因为种种原因被我军释放的,因为参加解放军是自愿的,不愿意的基本发放路费回老家,其中少数思想顽固者,拿着路费仍然跑到江南,最后被蒋军收容。胡琏就是以这批官兵为基干,去江西南城组建了“第二编练司令部”,强征和补充大批新兵后,又拉起了两个军的建制,随后改编为新的第12兵团,这一回,狐狸倒是真当上了兵团司令。

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后,胡琏率部经赣南逃入广东潮汕地区,在此地再次大肆抓丁,使第12兵团扩充到40000余人,最终由海上撤出。期间第三野战军发起金厦战役,胡琏奉命率12兵团增援金门,才酿成了大祸,否则单凭金门岛上原有的李良荣第22兵团那点兵力,早就被三野28军全歼了。其中土木系老本的第18军建制恢复的非常彻底,连11师第31团、33团的这样的老番号都恢复了。

(黄维兵团剧照)

除此之外,在碾庄包围圈中,第七兵团第25军副军长杨廷宴也逃了出去,正是他埋的黄百韬尸体,也带出了黄百韬死前的“三不解”,至于怎么逃出去的到现在也没弄清楚。而在最后的陈官庄包围圈中,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被俘,第二兵团邱清泉毙命,但是第十三兵团司令李弥、第十六兵团司令孙元良都逃出去了,从过程看,他们俩都是先被俘,然后在俘虏押送过程中趁乱溜掉,因为身份没有暴露。

孙元良后来去四川又重建第十六兵团,我军挺进大西南时该兵团在副司令的率领下起义,孙元良坐飞机逃掉了。李弥则奉命去云南重建第8军,这支部队还曾经反扑过昆明起义,最后在二野部队的追击下出逃境外。所以这都说明,在广袤的战场上,个别人和部分人溜出包围圈是完全可能的,尤其是胡琏的脱逃,让三野指战员殊为遗憾。

(杜聿明剧照)

乃至于陈官庄包围圈里已经是重建过后的第74军,尽管军长邱维达被俘,但仍然有部分官兵逃脱,并于不久以后在浙江重建该军(第二次重建了),最后一任军长是抗日时期第74军第58师的步兵指挥官劳冠英(黄埔五期)。他后来因为作战不力遭到扣押审判,在其报告中可窥第74军重建情况的一二:

“原七十四军徐蚌会战后,职在元月二十日奉命恢复,于四月二十九日仅发到步枪二千三百一十枝,美式自动步枪二百一十枝,连原有步枪不足三千枝,步枪每枝配弹一百发,自动步枪一百六十发,以当时官兵人数配携,尚有徒手兵甚多,何有多余武器抛弃”?注意看:尚有徒手兵甚多,说明第74军在淮海战场上也是溜掉一批人的。

(胡琏剧照)


度度狼gg


「原创首发」机动野战中,绝少发生真正被全歼的战例。

孟良崮战役结束,华野统计毙、俘74师官兵19000人,与编制不符。于是重新打扫战场,发现弹尽粮绝坐在山坳里的一个旅7000人,如果当时粗心,这个旅就会逃出生天。

在当时战场环境下,国共双方在几十、几百平方公里范围的大会战,中小型部队要跑掉并非难事,屡屡发生。
图为济南战役时北上


徐州的国军主力。

下面我们来看看解放战争中的几个真实战例: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黄百韬第7兵团共10万余人从新安镇撤往碾庄,碾庄有既设国防工事,方圆10余里,与徐州直线距离为100里,华野在徐州与碾庄之间建立了阻援阵地。

上图表明,自徐州郊区至大许家已经成为巨大战场,面积达数百平方公里(大许家至碾庄为10里)双方犬牙交错,约有70余万部队在此作战。

碾庄作战是典型的村落争夺战,双方重兵都围绕在一个个村落内外,村与村之间的区域存在很多无人关注的盲点。危急时刻,黄百韬与杨宴庭等率卫队从村落间盲点区域往外跑。

后来负伤的黄百韬不愿再走,拔枪自尽。杨宴庭与卫士埋了黄百韬后逃了出来,遇到徐州救援部队而脱险。

战后华野战报统计,共毙、伤、俘第7兵团官兵近10万人,比编制少了数千人。这些人多为乘夜色和混乱中脱离战场的。

双堆集战役最后阶段,司令官黄维决定突围,与副司令胡链分乘两辆坦克南逃。黄维因坦克熄火而被俘;胡链一路狂奔,坦克油尽后继续步行,遇到了包围圈外的兵团独立骑兵旅而获救。

更绝的是陈官庄战役中,国军13兵团司令官李弥反向而逃,从华野包围圈北面逃往青岛。一路上几乎没有受到盘查,谁也想不到他会选择经解放区逃跑。
解放军押解国军俘虏,双方军服几乎没有明显区别。

为何在大型合围战中,不能做到全歼对方?

普通人对合围战的理解:攻方将守方团团围住、水泄不通,这种战术只能发生在小型战斗里。对于战役规模的合围战,是切断对方主要退路、补给及援军联系。

苏德战场的基辅合围战,中央集团军群先遣战斗群与南方集团军群在苏军后方会师,即宣告基辅合围圈形成。双方的突围与反突围作战,仅发生在几个关键点,其余为分割歼灭战。

当苏军不能有效突破德军防御,打通补给与救援道路,就注定了被围歼结局。同时在数千平方公里的战场上,有不少苏军在包围圈薄弱环节突了出去。

同样,解放战争的大型野战中,交战双方都有广泛的穿越对方阵地、脱离战场的案例,个中原因如下:

一是战场面积过大,双方部队呈环形接触或纵列行进,没有分布在四处,会出现大量盲点与空隙。一方容易从田野、树林、溪涧和战斗缝隙逃脱。

二是双方衣服、武器、语言相同,尤其军服只相差有无帽徽和领章,很难识别,夜晚尤甚。逃离战场遇到关卡、对方后续部队时,比较容易蒙混过关。

三是大型作战时对战斗目的非常清晰,如攻占阵地、围歼主力等,对于小股部队逃脱并不会很在意。有时候适当放松缺口,使敌方放弃抵抗意志,以免困兽尤斗。

国军处于进攻和坚守时,是有相当战斗力的。很多部队是崩溃在撤退之时:大家争先恐后逃命,几乎完全失去战斗力。如黄百韬西渡运河,强大的7兵团损失了近一半兵力。

第四,机动野战中,战场变化很快,没有时间从容打扫战场,就要转进或者投入下一场战斗。在执行作战任务的部队,看见小股逃散敌军,常常会视而不见。

第五,由于大多数士兵都是农民,当兵只是为了吃粮或者是被抓丁,一旦战事激烈,很多人就会借机逃跑(开小差),离家乡越近逃跑概率越高。这种借夜色、地形逃跑,难以抓捕。

即使古今中外的围城战,也做不到围死,要跑出去不难。

小说中的古代围城战,经常描述派一员猛将夜晚突出敌营,跑去搬救兵的故事,其实这大可不必,派个普通信使就能实现,因为有两个因素:

一是攻方即使数倍、十倍于守方,夜晚也不敢在城下扎营,至少要十里开外。万一守军反攻、夜袭,攻方因没有预警时间,会导致大溃。

二是攻方不可能将兵力分散,将城市完全包围,这样攻方就完全失去战斗和机动能力。如同三国时夷陵之战,“连营七十里,安能拒敌焉”。

攻方只能结成几个大营作为出发阵地,至于大营间的空旷地带,只能派出斥候、巡路部队游动。守方信使凭借对地形、道路的熟悉,很容易跑出去。

战场后方,交战双方都会设置收容所,用以收集打散的官兵。

大型作战中,战场局势瞬息万变,如果通讯不畅、交通切断,小型部队经常得不到最新的作战指令,以及迷失道路。这种时候容易失散,只能依靠自己判断方向,与主力汇合。

所以交战双方都会在卡点、路口设置收容所,帮助失散、撤离的部队联络主力,指出行进方向和最新集结点。

淮海战役后,由于国军已无力坚守江淮,徐州序列各兵团在长江以南设置收容所,收拢、集结败退官兵,并以这些败退官兵为基础重建部队。


烟酒阁大学士


当一支人数占据优势的军队,包围实力较弱的一支军队的时候,被包围的一方往往无法突围逃走,只能选择向敌人投降,或者被敌人就地消灭。虽然被包围一方的主力部队无法突围逃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被包围的部队中没有一个人能够逃出包围圈。不管是再严密的包围圈,也都有防御松懈的地方,一万个人一千个人无法突围出去,不代表一两个人不能突围出去。

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有过很多经典的突围战例。在楚汉之争时期,刘邦被项羽包围在了荥阳城,眼看荥阳的粮草已经用尽,援兵却还没有到达。为了能够逃出荥阳,刘邦让纪信扮作自己的模样假装投降,同时让数千名妇女扮成军人从东门跑出去,将楚军的注意力吸引到了东门。随后刘邦在几名心腹的掩护下,从西门钻出了楚军的包围圈,等到项羽知道真相后,刘邦已经逃出了荥阳。

苏德战争前期,德国发动了基辅战役,将数十万苏联军队包围在了基辅。赫鲁晓夫和铁木辛哥负责指挥基辅地区的苏军作战,由于二战前期德军的准备更加充分,作战能力更加强悍,苏联军队很快便在基辅一败涂地。在苏联军队战败之前,赫鲁晓夫和铁木辛哥带领着少数军队钻出了包围圈,整个基辅战役有六十多万苏联军队被俘虏,只有15000人逃出了包围圈。

从刘邦和赫鲁晓夫突围的事例不难看出,在两军交战的时候,即使一方已经完全被敌人包围,一些高级人员仍然能够带着少量部队突围逃走。毕竟包围圈不是铁板一块,其中总会有一定的疏漏,而被包围一方往往都熟悉交战地点的地形条件。只要他们能够摸清敌人的大致布防,再带着少量部队偷偷的突围,就有很大的几率能够逃出包围圈。


军武小咖


在历史上,陷入多层重围,还能奇迹般的突围和钻出包围圈的例子有很多,有的将领在突围过程中甚至差点拿下包围军团的主将。发生在二战时期的基辅会战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苏军损失二十万精锐,被俘虏六十万人。当时苏军将领库兹涅佐夫也在包围圈内,当时他带领部队突围,连续攻克了德国三四道防线。等德军士兵把消息告知德军主将古德里安时,库兹涅佐夫的突围部队已经冲到了距离古德里安指挥部500米的位置。古德里安得知后十分震惊,但当时苏军并不知道古德里安在这附近。德军派更多兵力围堵,库兹涅佐夫还是冲了出去。

太平天国时期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当时曾国藩的湘军围困南京,太平军突围。曾国藩当时把指挥部安排在山谷里,用意就是隐蔽不被敌人发现,出其不意。结果没想到李秀成的太平军突围部队正朝这个区域快速突破,恰巧清军发现得早,否则曾国藩必被太平军所擒。

历史上有很多人都曾在铁桶阵中找到了突围机会,总的来说,战场范围越大,参与的兵团越多,往往漏洞也越多。只要突围的部队运气足够好,在迂回穿插之中,就神奇般的冲出了重火力密布的多道防线。

还有一种情况,包围军团已经严密布置了各种防线和口袋,几乎可以说是“一只鸟都飞不出去”,然而还是让敌人给跑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种,例如炮兵和步兵协同不够默契,炮兵完成了火力压制,需要步兵踩着步点上去缩小包围圈了。结果冲上去迟了,步兵上去的太慢,反而给了对手反击突围的空间。上去太早,又容易误伤自己人。

尤其是在多个兵种,多个师级单位互相配合的情况下,一旦哪个位置反应迟钝,或者对形势判断不清晰,就可能被对手突围。相反,针对小区域的小规模人数作战,有时候反而还能包围得比较紧,所以说战场形势千变万化,突围的机会其实还是很多的。


兵说


这个是完全有可能的,咋们不论是看电视,还是看历史。自古至今从敌人的包围圈中逃出的例子可以说是举不盛举。这就是上天有好生之德 ,总不会赶尽杀绝的。为了说明这个事实,我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在优酷上看过的一部记录片《悲壮的梯子沟突围战》。之所以要举这个例子。是有几个原因。1.是希望大家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日本鬼子的残暴。2.就是我个人觉得很感动,很悲壮。3.就是让大家觉得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描述的可能不够生动。望大家原谅。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部前苏联的电影,讲述的是苏联5位漂亮的女战士,壮烈牺牲的故事。也许大家很少知道中国也有,而且不只是5个,而是150个。这就是白求恩学校的150多名女学生,她们都是些十六,七岁的小姑娘。

  • 百团大战以后 ,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集中了七万兵力,分三路向我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空前的大扫荡,企图一举歼灭我抗日主力。
  • 1941年10月4日,白求恩学校接到晋察冀军区总部聂荣臻司令的指示,白求恩学校第二天全体转移。同时命令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部队于10月5日赶到花塔山,掩护白求恩学生转移。在转移的前一天晚上,白求恩学校杀了一头猪,为了给整天吃南瓜汤,水煮白菜的学生们增加营养补充体力。为了第二天能够很好的突围。晚上这些天真活泼的女孩子们,唱起了歌,开了一个联欢晚会。
  • 1945年10月5日,白求恩学校分成两队突围。第一队由校长江一祯往南突围。第二队由政委喻忠良带着向西北方向转移。
  • 下午,白求恩学校师生已经到达了花塔山,当得知白求恩学校师生已经到达了花塔山,杨成武让三连长带着侦查连,二连,三连掩护师生。他则带领部队接应狼牙山的战士们。
花塔山山路崎岖,上山的路很窄,有的地方只能通过一个人。经过两三天的急行军,战士们到达花塔山时,以是精疲力尽。还没顾下休息一会 ,花塔山四面就想起了枪声,他们被包围了。北面从银坊过的敌人已经占领了玉皇庙,南面的马尔山一带也发现了敌人,西南的川里也冒出了敌人,东北的大良崮方向也有了敌人。敌人都向石家庄子合围。

  • 花塔山四面都有了敌人,现在只有花塔山后涯坡的梯子沟敌人还没有被敌人发现。可是花塔山后涯坡,高耸峭壁,都是很陡的山坡,梯子沟又非常危险,都是齐腰深的水,非常难走。
  • 在这紧急关头,胡连长和喻政委再三考虑,只有走梯子沟一条路了。胡连长命令二连战士留在花塔山大狙击,掩护其他人。
  • 白求恩学校的师生和战们从花塔山后涯坡下梯子沟,由于刚下过雨,坡又陡,时不时的听到有人掉下山涯,花塔山上二连的战士们正和小鬼子激战,经过一夜激战二连战士们全部牺牲了。队伍沿着梯子沟走着,突然有人报告说石家庄子,还有很多伤员还没撤出来。胡连长只好从白求恩学校里挑了些身体素质好些的学生去救伤员。为了掩护白求恩学校师生和伤员,胡连长命令侦查连,和三连快速抢占梯子沟进口两侧山地。一定要顶住从玉皇庙过来的敌人,压住梯子口,接应救援队。
  • 石家庄子里到处是伤员,一班,二班和白求恩学校的一些学生,忙这转运伤员,村外响起了急促的枪声,敌人来了,胡连长和战士们在村口和敌人奋力拼杀,把敌人挡在村外。就在这非常紧急的时刻,后方医院的秦护士难产,人们只好抬着她走,此时鬼子以越来越近,眼看鬼子就要追上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王蕴花突然从另一个方向跑了,是她把鬼子暂时引开了。秦护士也顺利生产了。可只有十六岁的王蕴花确被十几个鬼子用刺刀穿透了她的胸膛。她就这样牺牲了。刚刚生产完的秦护士,行动极为不便,这时鬼子又追了上来,为了不连累大家,她把刚出生的孩子,交给学生们。她对学生们说:“请你们把孩子,交给他父亲,我在这里拜托你们了。”说完就跳河自尽了。
  • 梯子沟的枪声此起彼伏,火光把黑夜照成了白昼,此时阻击敌人的三连和侦查连在顽强的抵抗着多出他们十几倍的敌人。白求恩学校的师生艰难的行走在梯子沟里。张哲把王蕴花,牺牲前塞到她怀里的小瓷缸,高高的举过头顶,缸子里还有剩下的猪肉,怕沾上水。黎明时分,白求恩学校的女生和伤员走出了梯子沟,负责阻击任务的两个连伤亡达70%,胡连长也壮烈牺牲了。幸从下来的战士也追了上来。此时,日军堵住了东撤的道路。
  • 总部命令王参谋速去前沿指挥突围,王参谋率领部队接应和指挥狼牙山附近的部队,他命令侦察连周队长掩护伤员学生撤退。他们走了一天一夜,到了道士观附近,大家又累又饿,一坐下就什么也顾不上了,就睡着了。可是狡猾的日军,见攻不进梯子沟便洋装撤退,实际联系大队在梯子沟东面道士观一带设伏。大家还浑然不知死神以向他们靠近。远处山坡上黑洞洞的枪口以对中了这片洼地。天快亮了,同学们还没有反应过来。日军就发动了攻击。喻政委带着十几个体质好的学生冲在前面,他们靠着仅有的十几支步枪反击强敌,掩护着伤员和其他学生撤退。王院长,王尔鸣和左克指挥着医务人员,救护伤员突围,可是敌人实在是太多了,大片大片的冲了过来。这根本是挡不住的。最后200多名学生在道士观同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50名壮烈牺牲,只有50名成功突围。

水70928


这个绝对是有可能的,甚至可以说是必然的,不光是个别人,在中国古代的战争中讲究“围城必阙”,围城将领不光做不到不让一个人逃出包围圈,甚至会有意给敌军留一条生路,用以瓦解敌军的战斗意志。

所谓围的像铁桶一样,连只苍蝇都飞不出去,都是不懂军事的军事小说作者们自己臆想的情节。“孙子兵法”里就有“围师遗阙”的说法,在古代攻城的伤亡是很大的,给城里的敌人留一条生路,也会有效减少己方的伤亡。

围城必阙是“孙子兵法”里记载的带兵打仗的八原则之一: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翻译过来就是:对占据高地、背倚丘陵之敌,不要作正面仰攻;对于假装败逃之敌,不要跟踪追击;敌人的精锐部队不要强攻;敌人的诱饵之兵,不要贪食。

对正在向本土撤退的部队不要去阻截;对被包围的敌军,要预留缺口;对于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过分逼迫,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原则。

这一原则历来被古代将领所遵循,围师必阙既是一种战法,更是一种思维方法。其核心是:

要求人们处理事情时要掌握分寸,留有余地,话不要说得太满,事不要做得太绝,给对方或矛盾产生变化的空间和时间,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往往就会适得其反。

例如官渡之战时,河北既定,曹仁从围高干于壶关。当时曹操下令:「城陷之后,尽坑敌军。」结果连月不下。曹仁向曹操说道:「围城攻郭,必须向敌军宣示活门,这是为了替其开辟生路。如今主公向敌军宣告城陷必死,那敌人势将坚心死守。而且此城坚固粮多,要攻,则士卒疲伤,要守,则迁延日久;这样驻军于坚城之下,强攻死守之兵,不是良计。」曹操听从其言,果然城池立降。于是收录曹仁前后军功,封都亭侯。

即使因为己方占尽优势,主将不遵循围城必阙的原则,想把敌军赶尽杀绝,这也是很难做到了,一是被围一方不会坐以待毙,二是百密一疏,想把城围的像铁桶一样永远只是理想化的说法。

汉高祖刘邦则更是钻空子的好手,彭城之战,刘邦狼狈逃窜,情急之下连儿子女儿都想踹下车。荥阳之战,刘邦被项羽大军团团围住,万般无奈之下,陈平让宫女妇人假装士兵,找别人伪装刘邦,刘邦则从别的地方逃跑了。

白登之战,刘邦被冒顿单于四十万骑兵包围,后来又是陈平用计贿赂冒顿单于的阏氏,刘邦则在士兵的保护下逃跑。刘邦这样的大人物在包围之中都能逃走,更别说一般士兵要浑水摸鱼逃出去了。


醉美木渎


这样的例子很多。不光是个别人能够逃脱,还有较大规模的部队成功突围的范例。

1941年1月,国民党以绝对优势的兵力(7个师8万余人)包围了正在北进途中的新四军军部及直属部队,发动了皖南事变。新四军经过七天七夜的激战,军长叶挺被扣留,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等牺牲,7000余人被俘,仍有2000余人突围。第一纵队司令员傅秋涛最终带领11人突出重围。

1946年6月,我中原野战军6万余人被蒋军30余万人重重围困在湖北宣化店地区。一纵一旅在皮定钧统率下,担负着冒充主力向东突围的任务,实际上是准备丢卒保车,掩护主力部队向西突围。经过24天22场激战,皮旅奇迹般的成功突围,战前6000余人,突围后仍然有5000人,堪称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爱咩咩的老羊


1、一切都有可能。

2、一是看是不是小股部队,被包围突围的可能性较少。

3、若是大部队,突围的可能性较大,挂一漏万,机会也是多。

4、突围的时候,也要看地形,平原部队被包围,突围的机会较少。山地部队被包围,突围的可能性较大,一是居高临下,二是地势复杂,漏洞较多。

5、突围的时候,也要看防御的面积,面积越小,机会越少。面积越大,机会越大。

6、突围的时候,也要看时机,夜晚突围比白天相对容易一些。

7、突围的时候,也要掌握包围者弱点,比如部队之间的结合部,容易穿插出去。

8、当然掩护重要人物或者主力部队突围,可以声东击西。

9、突围的时候,小股部队也可以乔装打扮,混水摸鱼。

10、在水面被围,也可以潜水突围。

总之,突围能否成功,也要看指挥员的战斗决心,必胜信念,灵活的战术应用,部队的机动能力,现代化装备应用,立体战争的配合,还有些许的运气成份!








西京四少


当然有可能,甚至有个别部队几乎成建制地钻出敌人重兵包围圈,譬如中原突围之役。当年为了最大限度提高军区主力突围生存概率,中原军区采取了弃卒保车这一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即以皮旅一支六千人部队的代价以掩护两路主力四万余人突围。但谁也没想到,甘当过河卒的皮旅在完成掩护任务后竟然能在深陷数倍于己的敌人合围圈中率先成功突围,钻出来的部队有五千余人而且也是建制保存最完整的部队。

一九四五年底,委员长为了将楔入中原腹地而且已经对武汉重镇已构成严重威胁的中原解放区拿掉,几乎动用了所以鄂豫皖周边的部队,由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统一指挥三十万大军,采取第五次围剿作战的策略,即采用碉堡战术稳步推进企图将中原军区主力剿于桐柏山区。而中原主力为了防止落入敌重兵包围圈边打边向苏皖解放区转移,于四六年初达到豫南及鄂北交界处的宣化店,暂时跳出了包围圈。

由于一月停战协定的存在,中原主力部队停止了军事转移行动,原地待命免得落下把柄,而这一决定为日后的惨烈的中原突围埋下了伏笔。委员长至协议于不顾,下令刘峙逐步压缩中原主力活动空间,于三月份把中原部队死死被包围在以宣化店为中心方圆不过百公里的狭长地带,军区的补给线也被掐断了。而我们也知道,三月份正是青黄不接的季节,军区部队包括伤员在内六万余人为困在人口不足四十万人解放区内,揭不开锅那是迟早的事。

因此,为了避免双方进一步军事冲突也为了中原部队六万大军的安全,延安以粮食补给困难为由提出了要将中原部队全部撤走的建议,但被否决了而且还断了补给。后来在与军调小组及美方的斡旋下,委员长才松了口同意开放了后勤补给通道,而中原部队转移人员则仅限于家属及伤病人员。委员长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构建的五六千个碉堡拉了一个大网,是不可能让煮熟的鸭子再飞了而且势在必得,总攻时间定于七月一日,并计划在四十八小时内推平宣化店。

而中原军区部队利用委员长开的通道经过复员和转移干部及伤病人员后,剩下的五万余人彻底的落入了敌三十万大军的合围。虽然这五万余人在延安的周旋下获得了粮食补给,以此期间也截获了委员长欲对中原动手的大致时间,但为了严格遵守协定也为了拖住敌数十万大军以配合华北及东北行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敌人一步步收紧脖子上的绳索。直到六月二十一日,中原主力认为形势所迫突围已刻不容缓,合法转移已经不可能不得不电报请示延安立即组织突围,否则皖南的结局也许将会重演。

两天过后就也是六月二十三日,延安才批准了中原军区主力突围事宜,但是五万大军要想从刘峙的三十万大军包围圈中突围并非易事。而如果按以往最擅长的集中兵力行动,这样目标又过于太大,硬闯突围无异于以卵击石,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使得主力突围时以获取更大的生存概率,才是突围中的重中之重。当时委员长判断出中原主力从宣化店以东突围可能性最大,早已在此布下重兵而且还故意留下一个缺口诱中原主力上钩了,延用了五次围剿中的网开一面妄想着重唱演一次湘江之歌,但这次委员长的美梦落空了。

六月二十六日,中原军区为了使得行动更为隐蔽采取了声东击西之计实行了突围行动,即以皮旅向刘峙重兵布防的宣化店以东佯攻,以掩护和减轻军区主力两路大兵向西突围,待两大主力越过平汉路后皮旅再自行选择决定突围方向(典型的弃卒保车)。

经过皮旅这么一“闹”委员长的爱将刘峙还真上当了,误以为中原主力会按照委员长预料既定方向突围,因此将大量的兵力调往了东线欲阻止其逃窜,等到中原主力于六月二十九日突然出现平汉线附近时才弄清楚了其真实意图。而牵制住刘峙大量兵力并且最后深陷重围的皮旅,在没有队友的掩护下凭借着完美的走位和顽强的战斗力,在三支突围部队中竟然率先钻出了包围圈,原本甘担六千人的过河卒走出了五千人,堪称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