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有歸無,享受空靈---領略《道德經》大智慧


第七十課 一轂

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棄有歸無,享受空靈---領略《道德經》大智慧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人慢慢地富裕起來了。但是同時另外一個問題也出現了,就是很多人家裡的衣物及各種用品太多了,做起衛生來很麻煩。看起來也讓人心煩。那我們該怎麼做呢?

我的家也嚴重存在這個問題,每個櫃子、抽屜都被塞得滿滿的。屋角堆的都是物品。於是決定對自己的家來個大清理。但是到了清理的時候,問題就出現了,拿著一件衣服想半天,到底是該留呢?還是把它處理掉?猶豫半天,還是終於把那件衣服放到了準備捐出去的那個袋子裡。可是等到要把這包東西拿出去的時候,又猶豫了,說不定有些衣服還要穿呢!先放放吧。經常這樣一放就放一個月。到最後不得不咬咬牙,把這些寶貝請出家門。

在清理這些物品時,想想自己在清理時的那個狀態,為什麼這麼捨不得?其實這就是對外物的一種執著,是一種慾望,執著於“有”。

在《道德經》中,老子就給我們講了有、無、用之間的關係。“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車輪、陶器、房子之所以能夠被我們所用,就是因為它們中間是空的。老子告訴我們:在天地間,“無”才是最有用的。這就大大的與一般人的固有觀念相反,現在我們人人都在追求“有“,並且越有越好。人們用物質來使自己有感到安全。用物質來刷自己的存在感。讓我們被各種各樣的“有“佔滿,這個時候我們就成了中間無空孔的車輪,實心的碗,無空間的房屋。當我們一個人的大腦被這些物品佔滿時,心靈也就堵死啦!人心唯空才靈,這就是所謂的“空靈”。只有將這些把我們心靈塞得滿滿的物品清出去,空出一定的空間,我們的心靈才能自由活動,才能有一些靈性存在。人之所以為人,不就是有一顆有靈性的心嗎?如果整天腦子裡只有衣食住行,吃喝玩樂,名利地位,這種人上哪裡去找人性中靈秀、飄逸、超然、至美的那一部分呢?

然而現代人只知道“有“,卻不知道“無”之妙。《道德經》通過短短的幾句話,告訴我們“無“的奧妙。這是中國古人的智慧,它穿越幾千年,來指導後世子孫,該怎樣做一個真正懂生活的人,不要淪為物質的奴隸。

反觀自己為什麼生活中還有那麼多的煩惱?很多都是因為自己捨不得去放“空”,捨不得去歸“無”。學習《道德經》這麼多年,還是這麼難以去斷去舍。知道了自己的問題,然後就再去下決心,收拾家裡的物品,讓自己的心靈多一些空間。這樣它才能逍遙地翱翔在自由的國度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