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說的公文邏輯究竟是個啥?

加班加點寫出一篇講話材料,信心滿懷送到領導那裡,卻被批評沒有任何邏輯性。有沒有過類似體會?今天,筆者結合自身體會,從一個具體擬稿者的角度,跟大家粗淺嘮嘮,領導反覆說的邏輯究竟是個啥。

一、領導意圖邏輯。邏輯千千萬,意圖是關鍵。幹活不由東,累死也無功。

日常工作中,要蒐集梳理所服務領導的材料特點,動態調度其負責領域的工作進展,深度研究其精力聚焦點和興趣關注點,為高質量完成各類常規性任務和臨時緊急性任務打好提前量。

接到材料起草任務時,要迅速對照要求、利用自身儲備、緊急調度調研,用最快的時間擬出初步的寫作提綱並報領導審定。領導面授機宜時,應及時拿筆記下領導意見,必要時甚至應錄音。如還對領導意圖把握得不是很清楚,應及時詢問,直至弄清弄懂。如對領導所說有不同意見,應及時提出,但注意表達的方式和時機。一旦領導拍板,堅決無條件貫徹執行。其實,當領導對大的路子和方向拍板後,基本就避免了後續的推倒重來、大塊調整。自己寫起來也會思路清晰、得心應手。

如果時間非常非常非常緊急,自己又完全沒有思路,也可直接向領導請示文稿的框架思路。但愚拙並不贊成這樣做,向領導請示工作時,要儘量讓其做選擇題,而非填空題。

二、工作內在邏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任何一項業務工作都有其歷史沿革、發展現狀、存在問題、面臨形勢、下步措施。

日常工作中,要動態聚焦所服務領導負責領域各項工作的上情、下情、內情、外情、前情、後情,勤往具體負責單位跑,勤向具體負責人員問,勤把具體工作文件翻,為以後能夠全面、深度擬好有關材料做好儲備。

要多研究工作的板塊構成,這是擬寫提綱、準確歸堆的關鍵。比如,黨建類總結提綱應怎麼寫?假設先不考慮具體單位幹了具體啥工作,如果讓我們作一個共性通用分類,應怎麼分?

筆者的經驗:

一是翻一翻兩三年單位內黨建類綜合材料,如各類黨建類總結、講話、民主生活會報告、述職述責報告等等,在分類中,注重把握好延續傳承。

二是翻一翻上級關於黨建的最新權威資料。比如,十九大報告中提到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五大建設”就是非常權威的一個分類。可以在深入研究每個建設的具體內涵後,結合本單位的歷史傳承進行應用。

三是研究系統內部上級單位有關綜合材料、兄弟單位有關綜合材料,這也是最為直接的一種借鑑。

總而言之,要想提綱列得全面準確,必須下力氣深入研究業務。

三、唯物辯證邏輯、文種體例邏輯、段落結構邏輯、語句邏輯、形式邏輯等其他邏輯:

唯物辯證邏輯,即要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包括認識論、實踐論、矛盾論等等。

文種體例邏輯,即要平時多蒐集研究各文種的基本體例、主要寫法,要符合最基本的邏輯框架。比如,總結類材料主要是工作進展、存在問題和下步打算三步曲;專題講話類材料主要圍繞為什麼(講重要性)、是什麼(講具體幹啥)、怎麼辦(講具體怎麼幹);評論類文章主要圍繞是什麼(以小見大引出話題)、為什麼(如果正面的就講重要性,如果負面的就講危害性)、怎麼辦(講對策);民生生活會類材料主要圍繞問題清單、原因剖析、整改措施。

段落結構邏輯,即各段各部分與主題是否相關,起承轉合是否順暢,佈局是否合理。

語句邏輯,即主謂賓定狀補是否運用得當,這個是最起碼的基本功。

形式邏輯,即概念、判斷和推理運用的準確性,在公文寫作實踐中,主要是在內容歸堆時概念上是否有交叉,在梳理總結時判斷上是否夠科學,在結論定性時推理上是否夠嚴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