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數萬精銳部隊“跨過鴨綠江”,為何還是沒能助朝鮮取勝?

1592年到1598年,我國大明朝奔赴朝鮮半島,和朝鮮一起抵抗入侵朝鮮的日本。經過大明朝好幾年的艱苦奮鬥,這長達七年之久的朝鮮戰役終於取得了勝利,但明朝也因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原來在萬曆朝鮮戰役中,朝鮮因為當時的形勢非常嚴峻,希望明軍早日到達支援,就謊稱自己有一個完善的儲存糧食的系統,足夠滿足明軍一個月的軍糧。明軍一聽,糧食充足,也就立馬奔赴朝鮮半島,在異域與敵作戰。

卻不曾想到,朝鮮儲存糧食的系統早已被破壞,根本沒辦法供應上足夠的糧食。而且朝鮮的行政能力十分的低,明朝運來的糧食遲遲沒有運送到前線。

大明數萬精銳部隊“跨過鴨綠江”,為何還是沒能助朝鮮取勝?

沒有足夠的糧食,前線的軍人們填不補飽肚子,自然沒有戰鬥的氣勢,最後軍事行動力變得十分緩慢。

戰爭發生的過於突然,明朝和朝鮮沒有做好足夠的準備。以至於在後期,貨幣沒法正常流通,給前線供應的糧食也無法按時運輸,影響了戰場上士兵們的氣勢。

當時的朝鮮算是我國的附屬國了,和大明朝實施著一樣的治國政策“重文輕武”。但是,朝鮮半島沒有我國大明朝一樣穩定的政局。當十幾萬日軍入侵朝鮮時,沒過幾個月,朝鮮幾個都城已淪陷,朝鮮慌亂不堪,開始向大明朝求助。大明朝當時也隱隱感受到日本侵略朝鮮的真正目的:豐臣秀吉想將朝鮮作為跳板和橋頭堡,進而侵略我國領土。明朝國君派人多方面的打聽情報,最終證實了日軍想要侵略。於是,派往大批軍隊前往支援。

日本經過多年的精心籌劃,可以說對這次侵略戰爭準備的相當充分。而且對馬海峽路途相隔也不遠,運輸便利,物資方面是絕對不存在問題的了。侵入朝鮮以後,日本作為一名侵略者,大可毫不顧忌的掠奪朝鮮的資源,這大大緩解了日本對線的壓力。

大明數萬精銳部隊“跨過鴨綠江”,為何還是沒能助朝鮮取勝?

當時領導這場戰爭的是日本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豐臣秀吉,充滿野心的他全心想要向亞洲方向擴張,首先想要做到的就是將朝鮮變為日本國內的一個小省城。

其實在明朝中期以後,白銀由於它自身便於攜帶的優點取代了寶鈔,成為明朝當時的主要貨幣。白銀貨幣化以後,在我國軍事財政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

明朝中期推翻了明朝初期建立起來的供給制度,國家主要發放白銀貨幣用於屯田和民運。其實,對明朝來說,白銀使用非常的方便。當戰爭發生時,直接用白銀就可以在當地購買所需的軍用物資,操作起來也是得心應手。

但在朝鮮,明朝這套完善的軍事供給體系完全沒辦法使用。明軍在朝鮮遇到的狀況和國內截然不同,朝鮮不用白銀,也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賣。宋應昌作為萬曆朝鮮之役中明軍的最高指揮官,曾上書神宗說道:“我國明朝軍隊進入朝鮮以後啊,簡直就是另一番世界,言語不通就算了,連白銀都無法使用,也沒有吃肉喝酒的好地方,四周全部被日軍侵略的慘不忍睹、搶掠一空。我朝軍隊的軍人們無論是菜還是粥,都沒怎麼沾過,就連醬油、鹽都沒怎麼入過口,真的讓我非常悲泣。”

大明數萬精銳部隊“跨過鴨綠江”,為何還是沒能助朝鮮取勝?

朝鮮被日本洗劫一空、無物可買,當時跟我國軍人一同過來的隨軍商人也根本沒有起到什麼作用。而且朝鮮當時的情況非常的糟糕,根本無法承擔明軍五萬人的糧食問題。這樣的情況,嚴重的影響了明軍的行動,明軍入朝抗戰後困難重重。

朝鮮連一支有效的軍糧運輸隊伍都沒有,這樣的後勤無法將大批放在義州的軍糧及時送到前線。雖然朝鮮採取了一系列的補救措施,但是對實際情況根本沒有什麼影響。

朝鮮國國君李成桂對明朝國君朱元璋俯首稱臣以後,就成為了我國的一個附屬國,也從未收到來自別的國家的武力威脅。畢竟是我國的附屬國,和我國大明朝實施著一樣的重文輕武的政策。也正是因為這兩個個原因,朝鮮對於戰爭方面的經驗少之又少,面對日本的侵略,不知道該怎樣做好準備。

朝鮮的情況相當嚴峻,想要明朝軍隊儘早入朝作戰。明朝將軍宋應昌就派使臣和朝鮮交談,並且特別提出了幾點要求:第一點是希望朝鮮能夠提供五萬的兵力和兩萬五的馬匹量,我國將糧食儲備在義州,朝鮮則需要準備好明朝軍隊幾個月的糧食。第二點是希望朝鮮將王京、平壤大大小小的道路備註好詳細的道路情況。而朝鮮也僅僅是口頭上面答應了,沒有將實際情況告訴宋應昌,後期的情況非常糟糕,根本沒有辦法兌現當時所答應的內容。

大明數萬精銳部隊“跨過鴨綠江”,為何還是沒能助朝鮮取勝?

朝鮮原本準備的義倉、社倉等的糧食倉庫全部被日軍破壞了,且不說保證明軍一兩個月的糧食了,就連一兩天都沒有辦法保證。朝鮮君臣沒有好好地貫徹宋應昌提出來的要求,導致明軍入朝抗戰困難重重。

其實宋應昌在明朝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幾個月就籌集好可夠五萬軍隊將士一年的口糧,就等著跨過鴨綠江,和日本軍隊開戰。卻沒料到,才剛踏入朝鮮沒兩天,軍糧供應就出了大問題。大批大批堆放在義州的軍糧沒有一個精良的運輸隊伍運輸到前線,這讓宋應昌一個頭兩個大。

根據《料理軍糧狀》中的敘述,朝鮮目前所存在的糧食只夠明軍十日的需求。在戰爭中,糧食、軍兵、城池、器械是四大要素,而糧食才是戰爭的根本支柱。

朝鮮之役的後勤保障實在不行,朝鮮國民沒日沒夜的運輸,效率卻還是低的可憐。“男負女戴,辛苦萬狀,十分矜惻,心腸欲斷裂...”明朝見狀,開始參與了管理。找人專門負責糧食的捐贈與運輸,並採用獎勵制度。由於朝鮮國情過於糟糕,這樣的政策也並沒有帶來很大的效益。

大明數萬精銳部隊“跨過鴨綠江”,為何還是沒能助朝鮮取勝?

朝鮮隱瞞實情且沒有貫徹宋應昌將軍特別囑咐的幾個要求,導致明朝前線軍糧極度緊缺,影響了士兵們的鬥志。使得平壤之戰最終以失敗告終,後期的碧蹄館之戰也只好撤退。這兩場戰役給明朝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宋應昌將軍在來到朝鮮之前,就做好了充足的準備,有效的提供了好幾項措施,建立了一套又一套的調糧和運糧的機制。

據《小華外史》記載當時的對策:

“戶部主事艾維新督餉,特命倍道馳援,差遊擊張奇功等發銀糴買芻糧,搬到義州,轉運沿路,以濟軍餉。”

隨著明軍向南邊推進,軍糧的供應問題也越來越嚴重。明朝前線的軍人們一直處於飢餓的狀態,體力自然跟不上,這給軍人們的心理上和生理上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大明數萬精銳部隊“跨過鴨綠江”,為何還是沒能助朝鮮取勝?

瞭解到朝鮮運輸糧食的能力,宋應昌提出了分段搬運和各負其責的方法,依舊是無法解決明軍糧食不夠的問題。最終,平壤戰役以失敗告終。

在碧蹄館戰役中,明軍三千戰兵與數萬的日軍相持許久,當時的天氣也不是很好,地勢又頗為險峻,再加上朝鮮後勤運輸糧食不夠及時,明軍只好以退為進。最重要的是,這場戰役給日軍帶來了很大的心理震撼,後期,雙方也沒有開展過很大規模的戰爭。


參考文獻:《宣祖實錄》《徵東實紀》《經略復國要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