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有趙子龍,魏有張文遠——一個淡出大家視線的虎將

蜀有趙子龍,魏有張文遠——一個淡出大家視線的虎將

張遼雕像

最近閒來無事,重新回味了一下《三國演義》,雖然現在讀三國的時候,已經不像少年時期,這麼偏好劉備軍團了,但每當關羽、張飛、趙子龍這幾位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登場的時候,不禁還是一陣小激動。眼睛看著書本上的文字,心裡幻想著這些武將披戰甲、握長戟、跨戰馬,馳騁在戰場上的英勇風姿,依舊拍案叫好。

直到這一天看到第六十七回《曹操平定漢中地 張遼威震逍遙津》,即刻被張遼率800將士擊退孫權十萬大軍的故事所吸引。莫非魏國也有如趙子龍七進七出般的人物嗎?以前怎麼就沒有注意到張遼這位英雄呢?

為了證明自己最愛的趙子龍是沒有人可以比擬的,於是開始查閱張遼的資料。這一查下去才發現,原來張遼在《三國演義》中,一直被羅貫中羅老師刻意壓制了一番。

張遼出生在幷州雁門郡馬邑縣,在當時,這個位置算是漢朝的北邊邊陲,人習戎馬,畜牧於野。張遼年少的時候,這個地方經常遭到塞外胡人的燒殺擄掠,而張遼自然從小就經歷了大量的邊塞戰亂,見慣了戰爭帶來的殘酷和血腥。

蜀有趙子龍,魏有張文遠——一個淡出大家視線的虎將

三國時期的雁門郡

張遼雖先後追隨何進、董卓、呂布,但他一直都算是漢臣。追隨大將軍何進的時候,何進被劫持漢少帝的宦官們所殺,董卓救駕有功,獨掌朝中大權,張遼作為大將軍的直屬,自然統兵從屬與董卓,董卓死後,張遼又以北地太守的職位統兵從屬呂布。

可以說這幾位雖為張遼舊主,卻從來沒有被張遼從心底認可過。直到建安三年,呂布死後,曹操對呂布的這些舊將以禮相待,張遼才正式率軍投降。

張遼對於曹操的作用,不亞於關羽對於劉備的重要性。曹軍平定河北,剿滅袁氏一族,張遼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建安六年,東海的昌豨反叛作亂,曹操派張遼和夏侯淵前去平定。雙方在東海郡僵持數月,曹軍糧草將盡。當時諸將皆打算退兵還朝,獨獨張遼洞察出昌豨也處於彈盡糧絕的處境,於是張遼隻身前往昌豨家中勸降,昌豨感動於張遼的真誠,便降了曹操。可見張遼不光能統兵打仗,還有一定的聰明智慧。後來,討袁尚,伐袁譚,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曹操曾向獻帝上表為張遼請功道:武力強大,計謀周全,品性忠正,操守高潔,每次征戰,身先士卒,勇猛頑強,無堅不摧;親自擂動戰鼓,忘了疲倦。

建安十二年,曹操率領先頭部隊在白狼山與烏恆的主力大軍相遇,張遼鬥志昂揚,神態奮發,力勸曹操主動出擊。曹操將部隊的指揮權交與張遼,結果張遼率軍大聲烏恆,並斬殺烏恆單于蹋頓。曾有詩這樣評價張遼:衛青開幕,張遼闢土,校尉嫖姚,將軍捕虜。將張遼與衛青,霍去病相提並論。可見在真的是歷史上,張遼確是一個了不起的將領。

蜀有趙子龍,魏有張文遠——一個淡出大家視線的虎將

張文遠威震逍遙津

三國鼎立之後,張遼一直主要駐紮在合肥。合肥當時處於三國交界處,重要性不亞於蜀國的荊州,合肥之戰時,曹軍的主力屯集在漢中,江淮一帶的兵力十分空虛,根本無力支援合肥,而張遼硬是憑藉手中七八千的兵力,守住了合肥,擊退孫權十萬大軍。當曹操平定漢中,揮軍南下再徵孫權時,視察昔日張遼作戰的地方,也是感嘆良久。

蜀有趙子龍,魏有張文遠——一個淡出大家視線的虎將

曹操去世後,曹丕拜張遼為前將軍,封晉陽侯,坐鎮合肥,震懾東吳。

唐肅宗上元元年,張遼被推崇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自此流芳百世。

這真是

諕殺江南眾小兒,張遼名字透深閨。

才聞乳母低聲說,夜靜更闌不敢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