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萬萬沒想到,生前一好友,最後卻成了蜀漢的“大奸臣”

公元263年,三國時代進入了最後的階段,由於蜀國大將姜維連年北伐,導致蜀漢國力日益衰退,勞而無功,魏國司馬昭經過慎重考慮,認為滅蜀的時機已經到了,於是命令鍾、鄧艾出征蜀國,進行滅蜀之戰。

魏開啟滅蜀之戰

魏國精兵兵分三路,開始伐蜀。徵西大將鄧艾領著3萬人軍馬,從陝西關中往西奔襲,因為要滅蜀,首先就得過姜維這一關,只要姜維一滅,蜀國再無人能抵抗,所以鄧艾嘗試消滅在沓中屯田的姜維,另外雍州刺史諸葛緒領著3萬人軍馬扼守武都,把姜維與漢中的聯絡給斷開了,防止姜維去支援。

諸葛亮萬萬沒想到,生前一好友,最後卻成了蜀漢的“大奸臣”

姜維

而最後一路,鍾會指揮主力部隊十餘萬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撲漢中。因為蜀國的主力部隊都在姜維那裡,漢中並沒有多少兵馬可以抵擋,所以鍾會一路銳不可當,連戰連勝,非常迅速的就把漢中佔領了。

漢中佔領了,蜀漢的大本營益州就空門大開了,在這個危機時刻,姜維顯示出了他的軍事才能,他果斷的領著軍隊,突出了鄧艾和諸葛緒的重重包圍,總算趕上鍾會精兵來臨以前,佔領了漢中通向益州的咽喉之地:劍閣。

諸葛亮萬萬沒想到,生前一好友,最後卻成了蜀漢的“大奸臣”

鄧艾偷渡陰平

鍾會的精兵被姜維擋在了劍閣以外,寸步難進。但是在對峙當中,還是魏國元老鄧艾更勝一籌,他兵行險招,施展一招“暗渡陳倉”之計,只領著兩千精兵強將,避開姜維的正面防禦,跋山涉水穿越陰平小道,抄到了姜維的後面,直奔益州,面對這突然出現的一支軍隊,在益州的諸葛瞻慌忙進行抵抗,奈何差距太大,以身殉國。

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

鄧艾偷渡陰平,直逼成都

諸葛瞻死亡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劉嬋那裡,劉禪連忙召集重臣進行商討,這時並沒有人覺得非要投降,而是主要提出了兩點對策。

用光祿大夫譙周策,降於艾,奉書曰:“限分江、漢,遇值深遠,階緣蜀土,斗絕一隅,幹運犯冒,漸苒歷載,遂與京畿攸隔萬里。謹遣私署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駙馬都尉鄧良奉齎印綬,請命告誠,敬輸忠款,存亡敕賜,惟所裁之。

1、就是成都防禦力牢固,城高池深,鍾會兵馬不多,一時半會兒也攻不下來,我們應該堅守待援,再向四方進行求援

,無疑這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2、也有許多人提出,蜀國的精兵強將基本都在姜維那裡,相隔成都太遠了,遠水不解近渴,鄧艾是魏國名將,成都不一定守得了。因而提議劉禪應當捨棄成都,向南進行撤退,或是投靠吳國

諸葛亮萬萬沒想到,生前一好友,最後卻成了蜀漢的“大奸臣”

劉禪投降

嘩嘩君覺得客觀來講,這二種觀點其實都不錯,劉禪不管採用哪一種,蜀國都不會亡國。

但缺憾的是,在這個關鍵時候,一個奸臣站了出去。這人就是譙周,他是蜀國光祿大夫。譙周提議劉禪應該放棄抵抗,馬上投降,說魏滅蜀是天意,天意不可違。

譙周有理有據的散播消極論,他是怎麼說的呢?

惟周以為:“自古以來,無寄他國為天子者也,今若入吳,固當臣服。且政理不殊,則大能吞小,此數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則魏能並吳,吳不能並魏明矣。等為小稱臣,孰與為大?再辱之恥,何與一辱?

他說自古以來,從來沒有到其他國家還能繼續做皇上的人,如果你去了吳國,你就只能做臣子了,而魏國強大,吳國是不可能打贏魏國的,到時候吳國也會被滅,到時二次受辱,還不如受辱這一次。還說如果去南方更不行了,因為南方和我們是有仇的啊,當年諸葛亮平叛,只是武力把他們降服了,現在去難保他們不在一次反叛。

諸葛亮萬萬沒想到,生前一好友,最後卻成了蜀漢的“大奸臣”

譙周

乍一聽,說的非常在理,而劉禪就這樣稀裡糊塗的同意了譙周的建議,遣使臣到鄧艾那裡請降。至此,蜀漢正式滅亡。

總結 大勢已去

為什麼說譙周是奸臣呢?他原來是益州軍閥劉璋的手下,學識淵博,才高八斗,卓有才名。劉備佔有益州後,譙周從此歸順蜀國,成為劉備手底下的重臣,並且迅速獲得劉備和諸葛亮的信賴,並與諸葛亮成為了好朋友,諸葛亮死在五丈原,譙周不顧命令仍然前往,可見可諸葛亮關係很好。

亮卒於敵庭,周在家聞問,即便奔赴,尋有詔書禁斷,惟周以速行得達。

可是最後諸葛亮做夢也料不到,他的好朋友譙周,卻是隱藏得最深的奸臣,在關鍵時刻坑害了蜀國,如果他能利用他的才能幫助劉禪挺過這一關,那麼他必將青史留名,可悲可惜,劉備和諸葛亮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就被他給輕易葬送了,最後他自己的客死他鄉。

聊解更多三國曆史,多多關注嘩嘩君細細品讀。



參考文獻:

《三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