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希臘人的“偉大理想”,卻成“羅馬人”永遠的遺憾

東羅馬帝國(史學界通常稱為拜占庭帝國)是西方中世紀存在時間最長的國家。如果以君士坦丁大帝遷都到君士坦丁堡作為起點,其國祚超過1100年。若以狄奧多西一世將羅馬帝國最後一次東西分治,東羅馬帝國也存在了超過千年。

但在1453年5月,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率領大軍攻克了東羅馬的千年帝都。不久,曾經的東羅馬的領土幾乎悉數被奧斯曼人收入囊中。東羅馬帝國的主體民族——羅馬人(現代史學界稱拜占庭希臘人)成為了奧斯曼帝國的臣民,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19世紀初。

希臘人的“偉大理想”,卻成“羅馬人”永遠的遺憾

1912年,巴黎和會上希臘人聲索的領土(黑),與東羅馬帝國12世紀科穆寧王朝時期疆域類似

偉大理想(希臘語:Μεγάλη Ιδέα)是19世紀初希臘獨立運動時,由阿羅蒙人(亦稱作弗拉克人,生活在希臘北部講羅馬尼亞方言少數民族)政治家科萊提斯首先提出的政治主張。其來源於被奧斯曼帝國統治的希臘人地區,核心是重新建立一個大希臘國家以復興東羅馬帝國,把希臘半島、塞浦路斯與小亞細亞等傳統拜占庭希臘人生活的地區重新統一在東羅馬帝國之下。

現代歷史學家、土耳其前外交部法律司司長德尼斯·博魯克巴西(Deniz Bolukbasi)在其著作《土耳其與希臘:愛琴海爭端》中這樣記錄19世紀希臘人的“羅馬帝國夢”:

“又一次,隨著歲月流逝,它們(那些東羅馬故土)將再次成為我們的。”

在19世紀民族主義在世界各地,特別是西方興起後,以建立一個希臘人國家來複興古典東羅馬帝國,就成為了被奧斯曼土耳其人統治了近四個世紀的希臘人的“偉大理想”。

正如中世紀拜占庭地理學家斯特拉博(Strabo)所寫的那些地方:從西邊的愛奧尼亞海向東一路延伸到黑海,從色雷斯到馬其頓和伊庇魯斯,從克里特島再到塞浦路斯島。以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為首都,成為這個地跨兩大洲(亞洲與歐洲)和五大海(愛奧尼亞海、黑海、利比亞海、馬爾馬拉海和愛琴海)的希臘的國家。

希臘人的“偉大理想”,卻成“羅馬人”永遠的遺憾

希臘的領土擴張(1832-1947)

“偉大理想”從希臘獨立運動開始到1922年希土戰爭失敗期間,主導了希臘的五次領土擴張活動。甚至在敗給土耳其之前一度有機會真正實現這一理想。

自19世紀20年代希臘獨立戰爭到20世紀初的巴爾幹戰爭,“偉大理想”一直主導著希臘的外交政策和國內政治。希土戰爭(1919-1922)中希臘人先贏後輸,結果1922年士麥那(今伊茲密爾)被土耳其軍隊用大火幾乎摧毀。這場戰爭失敗後希臘“偉大理想”徹底破滅,不得不在1923年接受與土耳其的進行人口交換。

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拜占庭帝國(東羅馬)是羅馬帝國的正統延續,在395年與西部的羅馬帝國分裂。被其居民和全世界稱為“羅馬帝國”和“羅馬人”。直到君士坦丁堡陷落大約120年後,德國曆史學家希羅尼默斯·沃爾夫發明了“拜占庭帝國”這一詞彙,特指以古希臘城鎮拜占庭為首都的東羅馬帝國。

而帝國在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希臘化,直到希拉剋略大帝時(610年)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官方語言,這是由於以下幾個因素:帝國國教為基督教,《聖經》則是用希臘語書寫成的;而主要居民以講中古希臘語為主;另外在西羅馬帝國垮臺之後,東羅馬變成了羅馬帝國東部的正統延續。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幾個世紀,拜占庭帝國成功抵抗了多次外族侵略,他們擊退了西哥特人、匈奴人、阿拉伯人,並曾經擊退了奧斯曼土耳其人的第一次圍攻。拜占庭的帝都君士坦丁堡,在1204年落入第四次東征的十字軍手裡。

希臘人的“偉大理想”,卻成“羅馬人”永遠的遺憾

描繪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陷落的作品

1264年這座城市最終被拜占庭繼承國尼西亞帝國光復,帝國得以恢復。然而,由於帝國自身實力的不斷下降,以及周邊四鄰的不斷崛起,曾經幅員遼闊的東帝國領土僅剩下希臘和君堡的部分地區。君堡最終在1453年落入了另一個敵人奧斯曼土耳其人的手中,君士坦丁堡的淪陷標誌著拜占庭文明的隕落;這座城市幾乎被洗劫一空,聖索菲亞大教堂也變成了一座清真寺。

在征服君士坦丁堡之後,奧斯曼帝國輕易佔領了拜占庭帝國的剩餘領土。上千年的羅馬帝國徹底告別了歷史。

奧斯曼時期的希臘

在奧斯曼帝國時期對於被統治民族實行了米利特(Millet)制度,人口是根據宗教而不是語言或種族來分類的。東正教希臘人被視為羅馬米利特(millet-i Rûm,字面意思是“羅馬人社區”)的一部分,它不僅包括所有東正教基督徒的希臘人,還有保加利亞人、塞爾維亞人、弗拉克人、斯拉夫人、格魯吉亞人、羅馬尼亞人和阿爾巴尼亞人和部分改宗的阿拉伯人。

儘管他們在種族和語言上存在差異,但因為宗教等級制度是拜占庭-希臘時期主導的。現在還不清楚在那個時期,人們能以何種程度上談論自己的希臘的身份,而不是基督教或東正教的身份。在1780年代末,俄羅斯的葉卡捷琳娜二世和奧地利大公約瑟夫二世,曾經計劃光復東羅馬帝國,以恢復希臘的國家地位,作為他們共同的希臘計劃的一部分。

希臘人的“偉大理想”,卻成“羅馬人”永遠的遺憾

奧斯曼帝國的“米利特”制度劃分,藍色為羅馬(Rum)米利特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世紀和奧斯曼時期,講希臘語的基督教徒被直接認定是“羅馬人”,並認為自己是羅馬帝國(包括中世紀的東羅馬帝國)的後代。事實上,在這個時期羅馬這個詞彙在整個歐洲和地中海地區經常被解釋為基督教的同義詞。

“希臘”或“希臘人”的表達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則被奧斯曼統治下的基督教徒視為該地區的古代異教徒。然而,在奧斯曼帝國晚期和希臘獨立運動興起期間,雖然民族主義的興起,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

希臘獨立與希臘王國(19世紀)

隨著民族主義的爆發與西方國家的支持,以希臘半島為中心的希臘於1822年初開始了獨立戰爭。1829年希臘獨立戰爭結束後,在英國、法國和俄羅斯帝國的協助下,建立了一個新的希臘南部國家——希臘第一共和國

希臘人的“偉大理想”,卻成“羅馬人”永遠的遺憾

希臘第一共和國疆域

然而在希臘獨立戰爭後,愛奧尼亞斯·卡波季斯第亞斯為總統的這個新希臘國家,與塞爾維亞一起,是這個時代僅有的兩個本土人口少於其邊界外同一種族人口的國家之一;大多數希臘人仍居住在奧斯曼帝國的邊界內。這個迷你版本的希臘是由西方列強設計的,他們並不想看到一個更大的希臘國家取代奧斯曼帝國。

“偉大理想”正是在這一時期逐漸萌發,它體現了一種願望,即把所有的希臘人都帶進希臘人的國家,然後復興拜占庭帝國;特別是那些在伊庇魯斯、色薩利、馬其頓、色雷斯、愛琴海群島、克里特島、塞浦路斯、安納托利亞部分地區的希臘人,以及將君士坦丁堡取代希臘成為國家首都的希臘人。

1831年,卡波季斯第亞斯遭到政敵刺殺身亡。英法俄三國指定巴伐利亞王子奧托成為希臘君主制國家的首位國王——奧托一世,第一共和國被希臘王國所取代。奧托的統治一直維持到1862年,由於宗教和外交上與希臘國內百姓的分歧,他遭到政變推翻最後流亡回到了老家。

希臘人的“偉大理想”,卻成“羅馬人”永遠的遺憾

希臘國王喬治一世

1863年,年輕的丹麥王儲威廉·喬治(Wilhelm Georg)當選為希臘國王“喬治一世”時,希臘國民議會授予他的頭銜是“希臘國王”,而他的前任奧托一世當時被給予的則是“奧托國王”(king Otto)而非希臘國王。措辭中隱含著喬治一世將成為所有希臘人的國王,無論他們當時是否生活在他的新王國的邊界內。

喬治一世在位長達半世紀,其在位期間希臘王國效仿英國建立了較為健全的君主立憲國體,國力持續上升。通過與奧斯曼帝國的多次戰爭,希臘王國兼併了不少“偉大理想”中的希臘人土地。1864年希臘將愛

奧尼亞群島併入版圖,1878年《柏林條約》中色薩利地區也回到了希臘的懷抱。

克里特危機與1897年希土戰爭受挫

1897年1月,克里特島的暴力和騷亂不斷升級,人口兩極分化。土耳其人在島上重鎮哈尼亞和雷希姆諾對基督徒進行屠殺。希臘政府迫於輿論、政治和極端民族主義團體的壓力,在大國不願意干預的情況下,決定派遣軍艦和人員協助克里特的希臘人。

希臘人的“偉大理想”,卻成“羅馬人”永遠的遺憾

1861年的克里特島人口分佈,紅色為穆斯林,藍色為希臘基督徒

1897年2月1日,一支由1500人組成的希臘軍隊在克里特西北角的科林巴里登陸,其指揮官瓦索斯上校宣佈將“以希臘國王的名義”接管該島,並宣佈克里特島與希臘結盟。這導致了島上的穆斯林暴動,並迅速在全島蔓延開來。

列強最終決定派出軍隊登陸,阻止希臘軍隊接近哈尼亞。與此同時,他們的艦隊封鎖了克里特島,阻止希臘人和土耳其人向該島增兵。

奧斯曼帝國響應克里特島的叛亂和希臘的援助,將其在巴爾幹半島的一大部分軍隊遷往色薩利北部,靠近希臘邊界。作為回應,希臘加強了在色薩利的邊界。然而,非正規的希臘軍隊和“偉大理想”的追隨者無聲無息地行動,突襲土耳其前哨,導致奧斯曼帝國向希臘宣戰;這場戰爭被稱為1897年希臘-土耳其戰爭

希臘人的“偉大理想”,卻成“羅馬人”永遠的遺憾

描繪1897年希土戰爭的作品

土耳其軍隊的人數遠遠超過希臘軍隊,加之德國將軍馮·德·戈爾茨手下對奧斯曼軍隊進行了大幅改革,戰鬥力與之前相比大幅提升。最終希臘軍隊被打得落花流水不得不撤退,依靠英法俄等大國的介入,才在當年年底徹底停火,在割讓了色薩利的小部分土地和賠償大筆軍費後,奧斯曼人才作罷。

列強(英國、法國、俄羅斯和意大利)為了防止未來的衝突,並試圖避免在希臘造成一種復仇主義的氣氛,把他們認為是克里特島問題的最終解決辦法強加給了希臘:克里特島成為一個自治的克里特島國家,並交給這個大國接管。

巴爾幹戰爭與一戰

20世紀初,希臘王國首相埃萊夫塞里奧斯·韋尼澤洛斯(Eleftherios Venizelos)成為了“偉大理想”的最主要支持和行動者。在其領導下,希臘聯合塞爾維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等國,在1912-13年的巴爾幹戰爭中擊敗了寡不敵眾的奧斯曼帝國。

希臘人的“偉大理想”,卻成“羅馬人”永遠的遺憾

巴爾幹戰爭前後的版圖變化

希臘領土在戰後翻了一番——南伊庇魯斯、克里特島、萊斯博斯島、希俄斯島、薩莫斯島以及愛琴海群島絕大部分,以及馬其頓的大部分地區都併入希臘。

希臘人的“偉大理想”,卻成“羅馬人”永遠的遺憾

希臘王國首相韋尼澤洛斯

韋尼澤洛斯出生並在克里特島長大,由於從小的民族主義薰陶,他對大希臘產生了積極思想。因此,他在1909年政變後被選為希臘首相。作為“偉大理想”的絕對支持者,他推動了一系列社會改革,以及軍事和行政改革,後來幫助希臘在巴爾幹戰爭中實現了自己的目標。

希臘人的“偉大理想”,卻成“羅馬人”永遠的遺憾

韋尼澤洛斯的“偉大的理想”,展示了《色佛爾條約》後的大希臘領土範圍

繼希臘在巴爾幹戰爭中取得勝利後,奧斯曼帝國開始迫害生活在帝國中的希臘人,導致了希臘種族滅絕中的種族清洗。這種迫害一直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奧斯曼帝國於1914年底宣佈支持同盟國。希臘一直保持中立,直到1917年加入協約國。

希臘難民們對土耳其暴行的報道,以及盟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勝利,似乎預示著“偉大理想”的進一步實現。作為勝利的協約國的一方,希臘獲得了《色佛爾條約》作為回報。在小亞細亞獲得了愛奧尼亞的部分領土,未來在經過全民公決後,可以決定是否繼續留在奧斯曼帝國或加入希臘,士麥那(今伊茲密爾)政府及其腹地成為了5年的保護國。

希臘人的“偉大理想”,卻成“羅馬人”永遠的遺憾

《色佛爾條約》中對奧斯曼帝國的瓜分

希臘還獲得了因布羅斯島和特內多斯島,以及東西色雷斯這塊戰略要地,其邊界距離君士坦丁堡城牆僅有幾英里而已。君士坦丁堡與馬爾馬拉海周邊則成為“國際共管區”,回到希臘人手中似乎只是時間問題。

最後一次希土戰爭(1919-1922):偉大理想夢碎

“偉大理想”似乎近在眼前,因為小亞細亞西岸的愛奧尼亞,根據《色佛爾條約》將成為希臘領土。但希臘人控制士麥那的努力遭到土耳其革命者的阻撓,在土耳其民族英雄凱末爾的率領下,他們也激起了民族意識。在希臘-土耳其戰爭(1919-1922)(土耳其獨立戰爭的一部分)中,土耳其人反敗為勝,並將希臘人驅逐出了安納托利亞。

希臘人的“偉大理想”,卻成“羅馬人”永遠的遺憾

希土戰爭(1919-1922)

希臘小說家狄奧托卡斯(Yiorgos Theotokas)描述了1922年失敗的心理影響:

“……隨著一天又一天的過去,希臘似乎已經癱瘓,失去了所有抵抗的意志力和反攻能力。這場災難的迅速性完全淹沒了整個國家,數千名在希臘海岸尋找避難所的士兵和難民如潮水般湧來,整個國家陷入了深深的絕望之中……

希臘輸掉了她的豪賭,被逐出了小亞細亞。聖索菲亞教堂仍然掌握在穆斯林手中。1918年的輝煌計劃是幻覺和白日做夢。現實的迴歸真的令人心碎。懷揣著“偉大理想”的夢還是破碎了,雖然他們曾經對此信念深信不疑,希望結束五個世紀以來的折磨和焦慮,但它(偉大理想)還沒有實現!全是謊言!”

希臘人的“偉大理想”,卻成“羅馬人”永遠的遺憾

希土戰爭(1919-1922)失敗後,針對希臘人的毀滅性“大火”分佈

戰爭結束後的1923年,希臘被迫簽訂了《洛桑條約》。他們失去了東色雷斯、因布羅斯和特內多斯、士麥那等地,安納托利亞徹底與希臘絕緣。為了避免進一步的領土爭端,在列強的要求下,希臘和土耳其都進行了“人口交換”:在衝突期間,已有151892名希臘人逃離小亞細亞。而《洛桑條約》使1104216名希臘人離開土耳其,380000名土耳其人離開希臘領土前往土耳其。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其他所謂的人口交流也隨之發生,包括來自保加利亞的40027名希臘人、來自俄羅斯的58522名和來自其他國家的10080名(例如多迪卡尼斯或阿爾巴尼亞),而來自色雷斯和馬其頓的60000名保加利亞人已經移居保加利亞。

希臘人的“偉大理想”,卻成“羅馬人”永遠的遺憾

人口互換前的土耳其民族構成,希臘人(藍)、土耳其人(紅)、亞美尼亞人(黃)、庫爾德人(棕)

立即接納難民到希臘的費用為4500萬法郎,因此國際聯盟安排了1.5億法郎的貸款,以幫助難民定居。1930年,韋尼澤洛斯甚至對土耳其進行了正式訪問,他提議授予穆斯塔法·凱末爾諾貝爾和平獎。“

後來,雖然在二戰後希臘再一次獲得了十二群島的最後一塊領土。但君士坦丁堡與小亞細亞似乎已經遙不可及,偉大理想”似乎已經成為羅馬人(希臘人)永遠的痛

今日希土關係

由於1920年戰爭期間,代希臘和土耳其之間的人口交換和對希臘人的種族滅絕,土耳其如今幾乎沒有希臘人存在。希臘和土耳其之間的邊界爭端有好幾起,最明顯的是發生在伊米亞與卡爾達克。此外,由於塞浦路斯的希臘族與土耳其族爭端,也讓希土兩國多次翻臉甚至差點再度點燃戰火。

希臘人的“偉大理想”,卻成“羅馬人”永遠的遺憾

現代赫拉波利斯的羅馬時代廢墟,位於今土耳其境內

近年來,兩國的關係卻有了重大變化。希臘在1999年伊茲密特地震後,向土耳其提供了援助,而同年晚些時候,土耳其在雅典地震後也作為回報進行援助,之後兩國關係有所改善。這一時期的相互和解被稱為“地震外交”,因此最近的希臘與土耳其的關係友好許多。

不過,最近支持率飆升的金色黎明黨(Golden Dawn party)受到民粹主意抬頭的影響,他們是“偉大理想”的擁護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