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鴨軍出征,平定蝗災倚馬可待?治蝗並非兒戲

嚯呀!小夥伴!

最近有沒有被浙江10萬"鴨軍"出征國界的消息刷屏?

萬萬沒想到,平時萌萌噠的鴨子還有這麼大的用途。

十萬鴨軍出征,平定蝗災倚馬可待?治蝗並非兒戲

鋪天蓋地的蝗蟲這麼快就要銷聲匿跡了嗎?

看了這個消息我心裡卻有點犯嘀咕。

蝗災要是這麼好解決,為什麼古代還會有那麼多因為蝗災餓死的百姓呢?

難道是古代的鴨子不夠多?

其實治理蝗災根本不是那麼簡單的一件事,不然也成為農業社會幾千年揮之不去的夢魘。

我們平常見到的蝗蟲都是散居型的蝗蟲,這個狀態下的蝗蟲沒有什麼大的危害。對於雞鴨來說更是餡大皮薄的美味。但蝗蟲一旦達到一定規模,就會迅速轉換自己的形態,從散居型變為群居型。這種狀態下的蝗蟲不僅食量大增,且具有飛行能力,最重要的是它會釋放出一種有毒物質,因此雞鴨是不會吃這種群居型的蝗蟲的。所謂的依靠雞鴨治理大規模的群居型蝗蟲是不可能的。

十萬鴨軍出征,平定蝗災倚馬可待?治蝗並非兒戲

鴨子真正大量食用的是蝗蟲的幼蟲——蝗蝻。一隻鴨子一天可以吃掉數百蝗蝻,通過這種方式來治理蝗災才是可行的。消滅蝗蟲的最好方式是把它們消滅在起飛之前,這樣做最省力也最有效果。

同樣的,依靠人吃的方式治蝗也是不可能的。微博上還有人計算過,說4000億隻蝗蟲平均下來,每個中國人只能分到285.7只,只能省著點吃。這種話當作玩笑聽聽也就罷了,不能當真。因為蝗蟲的移動速度非常快,只需要半小時就能啃吃完大量的農作物,隨後就會振翅高飛,趕向下一個地點。

十萬鴨軍出征,平定蝗災倚馬可待?治蝗並非兒戲

蝗災不是笑話,必須要做好十足的準備才能打贏這場仗。而所謂的樂觀情緒必須控制在一定範圍內,否則災難一旦發生,先前的那些嘲笑、戲弄,甚至是盲目樂觀的心態根本無助於緩解恐慌焦慮,反而會因為巨大的反彈推向恐慌的深淵。就像疫情剛剛公佈時,那位對著鏡頭大擺剪刀手自豪宣稱"不戴口罩"而走紅的廣州大媽一樣,成為防疫宣傳的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