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郑和下西洋比西方早半个多世纪,为什么中国没能就此进入大航海时代?

1前1


没接收到这个问题之前不知道。[害羞]看了老师们的回复知道了。[害羞]总体来说国土丰厚,底蕴丰足。外出不侵不掠,耗费庞大,收入底于支出。外出无收入,保家自更生。我无欺人心,敌有侵我行。泱泱大国何来惧,持久卫国,英雄儿女抛热血,英雄倍出,护我国土,爱我中华。祖国和人民会永远牢记我们的英雄,我们的先烈。[祈祷][祈祷][祈祷]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运昌盛,中华共和国人民永不言败。[赞][赞][赞]


留下祥云带来的如意喜


所谓大航海时代,其实也就是开启了列强征服世界,让世界各地成为他们殖民地的时代。郑和下西洋起始于1405年,终止于1433年,比西方大航海时代早了半个多世纪。

西方是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才开启的大航海时代,为何当时的大明朝没有提前开启大航海时代呢?

很显然物质条件已经成熟,当时朱棣也已经称帝,大明王朝一片祥和,难道明朝统治者就没有考虑过通过大航海去征服世界各地吗?

01郑和下西洋和西方大航海的目的完全不同。

朱棣打下了天下以后,很多人还是觉得他这是在篡位。他的确是篡位了,但是必须要纠正当时所有人的想法。为此他发动了郑和下西洋的行动。

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其实我们现在不能调查清楚,因为真正的秘密,永远隐藏在朱棣和郑和两个人的心里。不过大致可以猜测一下,可能有这么几个目的。

  1. 第一,打造万国来朝的太平盛世。朱棣希望把大明王朝,尤其是自己统治下的这个时期,打造成远迈汉唐的太平盛世,重塑唐太宗时期万国来朝的景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 第二,彰显合法的继承权。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完全有资格继承皇位。可是西洋诸国还不清楚这是怎么回事,郑和这一趟出去,就是为了告诉大家,建文帝下台了,朱棣上岸了。
  3. 第三,寻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靖难之役后,一把大火把南京皇宫给烧了,朱允炆本人却不知所踪,
    有人说他下西洋去了,为此朱棣派遣郑和前去西洋寻找朱允炆的下落。

这三个目的,可能同时存在,又或者只有其中一到两个。反正朱棣手里有钱有人有技术,自然是为了达到目的,不折手断了。

而西方大航海是为了什么呢?当时欧洲诸国正值文艺复兴时期,可是西方国家的地盘资源都非常少,他们迫切地希望能够和东方大国进行交流往来。

三年遣中官郑和使其国。明年,西王与东王构兵,东王战败,国被灭。适朝使经东王地,部卒入市,西王国人杀之,凡百七十人。西王惧,遣使谢罪。帝赐敕切责之,命输黄金六万两以赎。六年再遣郑和使其国。西王献黄金万两,礼官以输数不足,请下其使于狱。帝曰:“朕于远人,欲其畏罪而已,宁利其金耶?”悉捐之。自后,比年一贡,或间岁一贡,或一岁数贡。中官吴宾、郑和先后使其国。---《明史》

贸易交换、资源掠夺、土地占领、开辟一个新国度等等这一系列的目的,才是西方诸国开启大航海的真正目的。

他们是务实主义者,出去一趟花费巨大,需要依靠豪族们的捐赠才能做到。为此他们回来的时候必须要给予投资者足够的回报,这样下一次航行才能具备充足的资金。

02当时大明朝经济发达,资源丰富,且是农耕社会,没有必要对外扩张。

相比较西方诸国地盘小、资源匮乏的状况,大明王朝完全没有这方面担心。因为大明朝地大物博,而且有相当充足的劳动力,完全可以保障整个国家的运行。

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明史》

对外的贸易活动对大明朝来说,其实没有实质性的作用。为此大明王朝根本没必要开启大航海时代,他们就算是出去,那也是扶贫之路,而不是掠夺之路。

大明朝不愿意开启大航海时代,具体来说,也有这么几点原因。其实每一点,都跟当时大明朝的国情有着重要关联。

  1. 第一,大明王朝的经济发达,没有必要浪费精力出去搞贸易。郑和下西洋走了一趟,大多数都是亏本的买卖,所以大明朝觉得根本就划不来。
  2. 第二,大明王朝以农耕经济为主,粮食产量足够全国人吃用,而且地盘太大,耕地众多。他们完全没有必要到海外寻找什么新的根据地。
  3. 第三,大明王朝资源十分丰富。当时不需要石油之类的资源,所以但凡有需要的资源,大明王朝自己都能开采,而且量很充足,根本不需要出去费力寻找。

由此可见,大明王朝选择在郑和下西洋以后,结束航海任务,不再开启大航海时代,是有着自己重要的现实条件的。

朱棣时期,曾经尝试过大航海,郑和下西洋就是最好的证明。可是撒了很多钱出去以后,却没能够换回相应的回报,这让明朝统治者十分苦恼。为此明宣宗朱瞻基只好停掉了郑和下西洋的活动。

03闭关锁国的国策到来,终结了这一时代的开始。

1433年,郑和下西洋结束的这一年。明宣宗朱瞻基放弃了下一次航海的计划,在他看来这完全是吃力不讨好的活动。

  1. 自己的爷爷和父亲热衷于此,那是有客观原因的,可是朱瞻基必须要冷静看待这件事,毕竟地主家的傻儿子就算再傻,也必须要知道地主家也没有太多余粮可以这么撒了。
  2. 明宣宗一方面宣布海禁,一方面又开始延续自己祖父、父亲们的工作,继续修筑长城。这一系列措施,正儿八经地告诉我们,大明王朝开始闭关锁国了。
  3. 很多人认为清朝才是闭关锁国的开始,其实从明宣宗时期,大明朝已经开始了闭关锁国。既然出去没什么好处,而外面的人还想进来捞点好处,为什么不锁上门呢?

此后大明王朝又遇到倭寇这一强大的侵略者,所以他们对海禁更加严格,彻底实行了海上封锁,从此彻底成了闭关锁国的国家。

西方大航海在这段时间已经初具成效,他们从世界各地掠夺大量资源、人力,从而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实力,得以在日后称霸世界。

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已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夷人图利者,比照将应禁军器下海者,因而走泄军情律,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充军。---《大明律》

可是明朝却不愿意去看这些事情,他们似乎觉得这些国家不足为虑,根本就威胁不到自己庞大的帝国。反倒是北方的对手和倭寇更让他们担心。

总结:大航海时代成就了西方,东方一度落寞。

其实不仅大明王朝闭关锁国,后来日本在丰成秀吉一统天下以后,德川幕府也实行了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

可以说当时的东方强国,都采取了这一统治措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普通人逐渐开智,封建统治已经无法稳健地鱼肉百姓了。

只有将整个国家封锁起来,再采取高压政策,让百姓为了活下去,只能拼命干活,最后再收获那么一点点报酬,他们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机会走出去瞧瞧。

最终封建统治者的目的的确达到了,可是东方强国们,也一个个都被西方列强给远远甩在了后面。

日本和清朝相继被大炮轰开了国门,德川幕府和满清政府两百多年的统治相继结束。大航海时代对西方人的眷顾,使得东方大国在那个时期一度落寞。

《明史》

《大明律》


江湖小晓生


大航海时代,又被称为“地理大发现”,因为它是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系列地理学上的重大突破:

达·伽马开辟了了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直达印度的新航路、哥伦布发现了美洲、麦哲伦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然而,地理学上的重大突破,极大地促进了欧洲国家的海外贸易,刺激了葡萄牙、西班牙、英国、荷兰等国家对美洲、非洲、亚洲的殖民征服,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完成了第一次原始积累,其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遗憾的是,虽然在1405年,明朝就开始了浩浩荡荡的郑和下西洋,早于比大航海时代;郑和下西洋船队的规模,也远远大于亨利王子、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船队。但是,明朝仍然与大航海时代擦肩而过,没有参与到这项人类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文明进程。

那么,明朝为什么与大航海时代擦肩而过呢?

一、明朝缺乏参与航海大时代的动力

葡萄牙、西班牙、英国、荷兰等欧洲国家为什么热衷于参与航海大时代?简而言之,他们都是国土狭小、资源短缺的国家。当陆地资源已经被发掘到极致后,他们只能到海洋上寻找生存发展的机会。

恩格斯就曾经写道:“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黄金、丝绸和香料等资源,正是欧洲国家参与航海大时代的强劲动力。

15世纪初——16世纪初的古代中国,正处于明朝最鼎盛的阶段。彼时的明朝,国土广袤,人口众多,农业发展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曾经于1574年来到中国福建停留了两个月零九天的西班牙人马丁·德·拉达惊叹于中国的富足:“人们食品丰富,讲究穿着,家里陈设华丽,尤其是,他们努力工作劳动,是大商人和买卖人,所有这些人,连同上述国土的肥沃,使它可以正当地被称做全世界最富饶的国家。”

“全世界最富饶的国家”,怎么可能产生冒着生命危险到海上去搜寻新大陆的探险家呢?

二、明朝不需要海上的新航线

在15世纪之前,东方、西方之间通商的商路不畅,成本很高,使得从东方运到西方的货物价格是原价的6——10倍。为此,欧洲国家继亟需开辟一条从欧洲到亚洲的新航线。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大部分地区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不需要从欧洲进口货物——那时候的欧洲,也没有拿得出手的货物出口到中国。在明朝初期,中国为了防止倭寇对沿海地区的侵扰,甚至一度出台了禁海令,禁止中国商人到海外经商,也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这等于是将已经开辟的航线都堵死了,更别说开辟新的航线了。

所以,中国根本就不需要开辟海上的新航线。

三、明朝远洋航行技术已经落后于欧洲国家

15世纪初,得益于科学技术的提高、地理知识的进步和造船能力的加强,欧洲国家的远洋航行成了一件“瓜熟蒂落”的事情。

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可中国却不是海洋国家,而是一个大陆国家。中国南方与北方、东方与西方之间的交通运输,除了依靠陆路外,就是依靠京杭大运河,而不是海路。这就使得中国的航海技术落后于欧洲国家。

唐朝是公认的盛世,可鉴真东渡日本,经过了5次失败,到第6次才成功。可见唐朝时期的航海技术并不高。古代中国航海能力最高的是宋朝,宋朝没有实行禁海令,海外贸易相当繁荣,航海技术得到大幅度提高。可在宋朝之后,航海技术再次下降。明朝时期,著名的郑和下西洋,是沿着海岸线航行,其难度远远比不上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远洋冒险。

所以,就算明朝有探险家参与航海大时代,也注定走不了多远。

四、明朝的远洋航行缺乏利益支撑

古代中国建立了一套“朝贡体系”。在“朝贡体系”下,各国遣使前来中国进贡,中国则根据“薄来厚往”的原则,给予几倍、几十倍的赏赐,务必使得各国使臣满意而归。

郑和下西洋也是这种“朝贡体系”的表现之一。郑和下西洋没有任何商业目的,船队的造价却很高,船上装载的赏赐物品更是花费不菲。据《广志绎》卷一记载:“国初,府库充溢,三宝郑太监下西洋,赍银七百余万,费十载,尚剩百余万归。”这就是说,郑和下西洋耗费了600多万两银子。当船队从西洋返航时,宝船里面没有装载来自外国的实用商品,却是一些昂贵的珠宝之类。

由此,辅佐明孝宗实现“弘治中兴”的大臣刘大夏批评说:“三保(郑和)下西洋费钱粮数千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弊政。”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既然远洋航行缺乏利益支撑,那么郑和下西洋被停止就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相反,欧洲都是一些穷国家,连王室都穷得叮当响,不得不找商人借钱用。既然远洋航行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那么,上至王室,下旨平民,大家都愿意齐心协力地参与远洋航行。

事实上也是如此。葡萄牙亨利王子是远洋航行的推动者和组织者,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等人都得到了王室的支持——西班牙国王还与哥伦布签订了著名的“圣大菲协定”。这份协定规定:“西班牙国王是一切新发现土地的宗主和统治者,任命哥伦布为上述地方的总督、钦差大臣和海军司令,有权获得当地总收入的1/10。”



没有雨伞的人要努力


动机完全不一样,动力也完全不一样。

郑和下西洋

先来谈谈西方的大航海时代为何兴起。中世纪前,通往东方的商路有三条。一条是陆路即传统的丝绸之路,两条是海路:一条从叙利亚和地中海东岸,经两河流域到波斯湾,另一条从埃及经红海至亚丁湾,再换船到印度和中国。这几条商路本来就经过意大利、阿拉伯、拜占庭和波斯等地的商人多次转手,才能将货物运抵西欧。

几位欧洲航海家的路线

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先后占领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控制传统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使运抵西欧的货物不仅量少,而且比原价高8—10倍。于是,西欧的商人、贵族,迫切希望另辟一条绕过地中海东岸直达中国和印度的新航路。

在生存压力和利益追求的动力驱动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航海家们,率先开启了探索的旅程。于是麦哲伦,哥伦布,达伽马一个个都冒了出来,前赴后继的开始了大航海时代。

而郑和下西洋呢?据说最早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明成祖朱棣寻找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顺便再到世界各地区耀武扬威一下,宣传一下圣人的教诲。

郑和下西洋路线

中国在明代时候依然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实行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因此对于海外贸易的需求并不强烈。

此时的统治者们依然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自己富有四海,什么都不缺。郑和七次下西洋,除了带回来一些各地的奇异之物,就是带回来一帮要“压岁钱”的朝贡小国。结果是,明王朝赚得了面子,却亏了里子。最后的财政状况是越来越糟糕。

明朝的统治者对于向外扩张、建立殖民地的需求也不强烈。他们对于在很远的地方出现一个强大的势力内心深处非常忌讳,因此并不希望中国的军事和经济力量走的太远,以免鞭长莫及。

另外,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明朝的士族阶级一直把持垄断了海上的运输和贸易,所以一直上书朝廷,故意要求闭关锁国。而他们可以通过走私获取巨大的财富。这样做的结果是导致明朝嘉靖年间倭寇横行,一度将东南沿海搞得乱七八糟,朝廷为此还派出了戚继光等人专门解决这个问题。到后来干脆彻底实行海禁,不允许一块舢板下海。


所以,明朝没有发展成大航海,看似奇怪,其实完全在情理之中。


任十三读史


人类近代历史发源于陆地,但人类近代历史却成就于海洋。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对海洋进行了探索。东方文明的代表中国在1405年进行了郑和下西洋,西方文明的代表葡萄牙在在1487年进行了新航路的开辟。中国对海洋的探索比西方早了半个多世纪以上。然而,虽然西方的海洋探索比中国晚,但西方进入了大航海时代并引领了世界近代史的发展;中国对海洋的探索虽然比较早,但中国却没有进入大航海时代且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为什么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呢?因为中国缺乏资金原料以及市场。为什么中国缺乏资金原料和市场呢?因为中国实行海禁政策。为什么中国实行海禁政策呢?因为中国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总之,是中国的自然经济的封闭性使中国的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方,是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中国进入大航海时代。

中国没能进入大航海时代的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发展趋势上看,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中国在明朝中期就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萌芽是先进的生产力的具体表现。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的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如果资本主义萌芽能够发展成资本主义经济,那么中国就会由封建社会转型为资本主义社会。实际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过程就是中国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过程。

资本主义萌芽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型的速度快,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速度就快;资本主义萌芽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型的速度缓慢,那么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速度就会缓慢。显然,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型的速度是非常缓慢的。

为什么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呢?因为清政府实行了海禁政策。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需要开放的发展模式,而清朝实行的是封闭的发展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郑和下西洋自然也就不能使中国走向大航海时代。

第二,从政治上看,中国海禁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其目的是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社会表现是什么?是加强控制。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容易控制还是一个封闭的社会容易控制?当然是封闭的社会容易控制。

海禁政策是一种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的政策,这种政策会阻碍中国对市场原料和资金的获取。如果没有充足的市场资金和原料,那么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必然会变得异常缓慢。商品经济的繁荣催生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大量的频繁的交易活动才能推动资本主义萌芽的向前发展。

海禁政策锁住的不仅仅是中国的海岸线,海禁政策锁住的其实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所必须的条件。如果没有海禁政策,中国特别对于萌芽发展的速度一定会加快。在海禁政策的禁锢下,郑和下西洋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大航海时代。

第三,从经济上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一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封闭型经济。

中国为什么要加强专制?中国为什么要闭关锁国?其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基础,自然经济也是封建社会存在的基础。如果资本主义萌芽快速发展,自然经济就一定会遭到破坏。反过来说,自然经济一定会自发的限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自然经济的特点之一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根本属性是封闭性。随着自然经济发展的程度越来越高,中国封建社会的封闭性就会越来越强。在重农抑商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发展程度是越来越高的。社会越来越封闭,政策也就越来越封闭,开放性的资本主义萌芽自然发展缓慢。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前提是开放,自然经济的发展结果是封闭。高度发展的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导致了开放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缓慢。自然经济的发展导致的封闭社会与郑和下西洋及大航海时代是格格不入的。

第四,从思想上看,实行文化专制的传统儒家思想禁锢了中国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从董仲舒的新儒学开始,儒家思想就成为了封建社会的正统和主流思想,一直持续到清朝。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儒家思想不仅控制了中国的政治,儒家思想还控制了中国社会,儒家思想更是控制了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儒家思想认为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小农经济,儒家思想认为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是资本主义萌芽。

无论是明朝的八股取士还是清朝的文字狱,基本制度是对思想的强化控制。思想统一并不会造成思想的禁锢,思想的强化控制才会造成思想的禁锢。被禁锢的思想是没有探索精神的,因此中国的郑和下西洋也就停止了;被禁锢的思想是没有创新精神的,因此中国没能进入大航海时代。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虽然受到了顾炎武等人的批判,但当时的中国的思想解放并没有成为一种社会潮流。于此同时,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则宣传的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却极大地解放了西方社会的思想。思想解放的西方社会进入了大航海时代,思想进一步的中国社会却没能抓住进入大航海时代的机会。

综上所述,虽然中国的郑和下西洋比西方的新航路开辟要早得多,但中国社会上各种落后因素的综合作用使中国没能进入大航海时代。大航海时代意味着全球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大航海时代意味着地区文明的创新与发展。中国没能进入大航海时代意味着中国文明没有与世界文明进行深入的交流,没有深入交流与创新的中国文明逐渐落后于世界文明的发展。由此,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的发展进程,中国陷入了近代前夜的危机。过去的经验表明,中国虽是典型的大陆文明,但大陆文明也应该具有强烈的海洋意识。


历史纬度


明成祖朱棣年间,三宝太监郑和奉旨下西洋。从成祖年间直到明宣宗禁止出海,郑和一共南下西洋七次!但是中国为什么没有因为这个原因而提前进入大航海时代呢,且听无敌仔细分析分析。

下西洋的目地

1.宣扬国威

大家都知道,明成祖时期大明刚刚立国几十年。周边的国家或许知道大明的建立,但是稍微偏远一点的地方还以为中国任然在元王朝的统治下。更有甚者,完全不知道大明如何强大,所以也不理大明。鉴于此种原因,朱棣需要一个人出海。让他去告诉周边的国家大明代替了大元,而且比大元更加的厉害。你们都应该臣服我,把我当老大。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经历几次下西洋,越来越多的番邦臣服大明,大明的威名也渊源流传!

2.寻找建文帝

史书记载,朱棣夺位之后并没有找到建文帝。因为朱棣自己是抢夺侄儿的皇位,所以他心里很不放心。建文帝是死是活始终在他心里缠绕,他不能留下建文帝,不然他的皇帝位置还有威胁。于是秘密成立东厂,全国范围搜索建文帝。即便如此他还是不放心,于是密令郑和借下西洋之名实则是去海外寻找失踪的建文帝。甚至成祖到死的那一天,依然担心建文帝回来夺取皇位!

目地上来看,郑和下西洋根本就没想过自己是来寻找未开发的土地。

路线与政令

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基本上是在东南亚与非洲印度洋。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郑和船队的路线,基本上是在南海东南亚地区徘徊。最远的时候也只是到达了非洲部分,而那些地方基本上都有自己建立的国家。不像美洲,只有土著居民,没有成行的文化与传承。所以他也没办法直接掠夺,毕竟泱泱中华看中的是面子。也就不存在什么发展大航海的问题。

国内的政令禁止。我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大国。基本上几千年来都是国内的自给自足,很少从外国进口。一方面是因为物产丰富,另一方面是明朝的政策基本上奉行以前的重农抑商。农业为立国之本,而商业历来不被统治者所喜好。士农工商,自古如此。因此,下西洋的活动,自明宣宗时期禁止。到了嘉靖时期倭寇作乱,更是下令,扁舟不下海!

从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的目地与路线,完全都和大航海的发展扯不上关系。而且之后的统治者基本上奉行扁舟不下海,所以中国基本上就错失了大航海的战略机会。不得不说,这也是历史上的一大遗憾!!!


无敌通史


为何是西欧人开启大航海时代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穷则思变”:葡萄牙及西班牙开启大航海时代,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寻找金银。

15世纪末,金银成为欧洲的货币,西欧的国王贵族和商人开始追求大量的黄金和白银,形成一股贵金属热。

哥伦布就说过:“黄金是一个奇妙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成为他想要的一切东西的主人。有了金,甚至可以使灵魂进入天堂。”

然而欧洲金矿罕有,只有德国有少量的银矿。自古欧洲人就相信东方有大量的金银,这使得西欧人决心远渡重洋、到富庶的东方去探险。

当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又控制了陆上丝绸之路,到东方寻找财富就必须开启新航路。

恩格斯说:“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第二,“远洋技术条件具备”15世纪时,欧洲人已能制造多桅快速,载重数百吨甚至千吨适宜远航的大船。

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之手14世纪传入欧洲,古希腊地理学家的地圆说,越来越被人们接受,总之科学技术的提高和地理知识的进步,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

第三,“乱则生变”;欧洲小国林立,各行其是,相对有寻找新机会的空间。

15世纪末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经完成领土统一和实现中央集权。

两国在陆地上根本无发展机会,两国的专制君主以及贵族、商人,为积累黄金、白银,扩张势力,积极支持航海事业和开辟直通印度的新航路。

第四:“地缘条件”西欧离美洲只隔着大西洋。

大航海时代最伟大之处,不是开通东西海上航路,而是发现了新大陆(美洲),而美洲本土力量相对于当时的西欧极其的弱小,使得西方人可以在美洲殖民。

当时的东方自给自足,对东西贸易并无太大兴趣,而且极其强大,15世纪-16世纪,西方各国的国力根本不是东方的对手。

另外,明朝郑和七下西洋,因为对明朝经济无多大裨益,而且东南亚人口众多,并不是大规模移民的最佳地方。以明朝当时科技水平和地理知识,郑和船队是无法渡过太平洋的。

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对世界造成了颠覆性的影响。

a,引起了商业革命:商业扩大、商品种类增多、经营方式改变和商路商业中心的转移,开始形成世界市场。

b,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基;欧洲的商路和商业中心渐渐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一些商业城市趋于衰落,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等日益繁荣。

(地中海衰落,大西洋逐渐崛起)

c,引发了价格革命;16世纪,欧洲的黄金从55万公斤增加到119万多公斤,白银从700万公斤增加到2140万公斤。

(中世纪贵族)

贸易带来的利润远大于封建地租;土地所有者阶级和劳动者阶级,即封建主和人民衰落了,资本家阶级,资产阶级则相应地上升了。”

(充满冒险精神的海盗及商人逐渐崛起)

加速了封建制的没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此,西欧诸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开速超越亚洲、非洲和美洲许多国家。

“大西洋时代”来临。





生活大话家


1405年到1433年,在这28年间,明朝政府前后组织了七次极为盛大的航海行动,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郑和下西洋”。

据《明史》记载,为了此次远航,明朝政府一共打造了240多艘航船,其中最大的一艘航船长约150多米,需要两百多个人才能启动。当时舰队中的船只几乎都能够容纳上千人。

这次航行,从太平洋的西安跨越到印度洋甚至到了大西洋附近,访问了30多个国家,带回来了无数奇珍异宝。

这是一场载入史册的盛大航海之行!

可是,我们发现郑和的航行并没有使明朝发展成跨越大洋的强大帝国,反而是在100多年之后,西方国家迎来了“地理大发现”进入了大航海时代。

郑和下西洋没有引起地理大发现的原因有很多,有人认为是郑和走的路线有问题;有人认为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只是为了宣扬国威;也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暗中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并非为了探索和掠夺;还有人归咎为当时封建统治者思想的狭隘性……

原因有很多,那今天就针对经济这一个方面来进行阐释。

众所周知,15世纪的明朝尚还处于封建社会之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使当时百姓过得十分安稳;国家内外也没发生什么能“伤筋动骨”的大灾难,朝廷也算稳固。

国家强盛、内外安定,统治者便有了计划这次大航行的资本。

随着郑和七下西洋,一条连接太平洋西岸和大西洋东岸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变得越发清晰。

当时明朝所生产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物品深受外国人的喜爱,产品远销亚欧国家,使当时的明朝政府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商业贸易处于有利地位。那么统治者怎么会想着靠海外扩张来发展经济这种事呢?

也就是说,在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客观原因和统治者对探索其他大陆索然无趣的主观原因的双重作用之下,郑和下西洋并没有引发地理大发现。

反观同一时期的欧洲国家,原本由地中海到达东方的传统水上航路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占领,这使得西方人到东方进行贸易的成本被抬高。为了节省成本,许多西方商人就会想要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并且,在15世纪,欧洲的商业持续发展,在东西方的贸易往来之中,西方国家因为进口大量的香料、瓷器、丝绸等物品,而使西方的黄金和白银大量流入东方。为了缓解欧洲的金银紧缺的情况,也更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商业利益,想要进行海外贸易的西方人越来越多。

哥伦布就说过:“有了黄金,甚至可以使灵魂进入天堂”这番话。

在渴望黄金白银的主观能动力的驱使和传统商路受阻的客观压力之下,西方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航海风潮,于是,便迎来了地理大发现。

所以说,从经济层面来讲,郑和下西洋没有引起地理大发现或许不是一种偶然,可能更是一种必然。

虽然大航海时代的确让人心驰神往,但是在新大陆发现过程中却伴随着血腥和暴力,不禁令人唏嘘。或许明朝政府没有掀起地理大发现,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对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来说并非是件坏事!


清风明月话历史


只能说东西方这个文化差异是真的大。西方航海为了最实际的东西,那就是为了掠夺,为了利益。而中国古代大多数的君主侵略性都不强,或者说比较安于现状,他们都不愿意开拓,更愿意守着国土安于享乐。而且中国君主一直以来都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其他地方都是蛮荒之地,不值得开发,这种“夜郎自大”的心态也影响了中国古代航海的发展进程。郑和下西洋,他的所有行动都必须要遵循明成祖朱棣的安排。之所以朱棣的远航之举,并没有实行掠夺侵略,原因也十分简单。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种原因。

一、寻找建文帝下落

朱棣靖难之役功成之后,朱棣取代了朱允炆成为了大明新的主人。但一直让朱棣揪心的是,建文帝朱允炆一直都下落不明,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朱棣毕竟皇位得来不正,一日不见朱允炆,朱棣就一日不安心。所以在有传言说朱允炆逃出南京流亡海外之后,朱棣终于坐不住了,也不管这个消息的真伪,起码有了一个调查的方向。所以在时机成熟后,朱棣派遣三宝太监下西洋,表面上是一场探索之旅,但实际上主要认为就是寻找朱允炆下落。

二、宣扬威德

朱棣即位后,他十分的注重和国外沟通交流。在派遣郑和下西洋之前,朱棣就派遣尹庆在永乐元年出使了古里、满剌加。又在永乐二年出使了爪哇和苏门答腊。之后在郑和下西洋之初,为了配合郑和的行动,朱棣又发动了南征安南,将其纳入了明朝的政治版图。郡县安南”之后,明朝从陆路近可制占城,远可控满剌加,这对郑和下西洋提供了非常强大的便利条件。而朱棣也通过一系列的行动告诉了周边国家,大明朝换主人了。

三、祖训所限,朱棣无力征伐他国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主张积极主动的发展和邻国的邦交关系。对周边国家采“不侵占”的态度,并在《皇明祖训》中开列了十五个“不征之国”,试图构建一个以中国为主导,有等级秩序的、和谐的理想世界秩序。朱元璋表示“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他把朝鲜、日本、安南、真腊、暹罗、占城、苏门答腊、爪哇、湓亨、白花、三佛齐、渤泥等国列为“不征之国”。和这些国家保持友好和平关系。

而历史上郑和下西洋拜访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而其中大多数都在朱元璋所列的不征之国中。所以说朱棣受限于朱元璋所立下的限制。即使他想打那些国家,想要掠夺都不行。因为朱元璋立下的乃是祖训。朱棣如果敢违背,立刻一顶不忠不孝的帽子就得戴在头上,如果一来皇帝失德,对于朱棣统治国家来说可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朱棣侵略不了周边国家。

西方国家为什么会进入大航海时代呢?原因就是有利可图,有了利益的驱动,西方国家对于航海爆发出了无尽的热情。而利益从何而来呢?还不就是征伐掠夺嘛。朱元璋一个“不征之国”就彻底的把明朝给圈禁了起来。朱元璋的祖训后代皇帝都必须要遵循,一道禁海令,导致明朝彻底封锁了自己对外交流的窗口。可见朱元璋造了多大的孽。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书


明朝三宝太监郑和,从明朝永乐年间到宣德八年(1405-1433)共七次下西洋,相比于欧洲迪亚士发现好望角(1487),达·伽玛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1497-1499),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1492),麦哲伦环球航行(1519-1522)早了半个多世纪。

郑和七下西洋,六次是在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驾崩后,洪熙帝朱高炽一度“罢西洋宝船”,宣德皇帝继位后进行最后一次下西洋后就因为“靡费巨大”而停止了。

西方的地理大发现则使欧洲进入了大航海时代,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中国的郑和下西洋比西方早半个多世纪,为什么中国没能就此进入大航海时代?

从动机看:郑和下西洋,是出于宣扬国威,建立朝贡外交和怀柔远人的和平目的,而西方新航路开辟的目的是积累财富,进行殖民扩张与掠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动机不同自然结果也不一样。

1405-1433年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七下西洋,先后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航海活动。“其人物之丰伟,舟楫之雄壮,才艺之巧妙,盖古所未有然也。”


对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 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明成祖朱棣是建文帝的叔叔,他篡夺了建文帝的皇位。1402年,当朱棣攻下南京时,宫中燃起大火,建文帝不知所踪,这对朱棣而言始终是块心病。《明史·郑和传》中说:“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很多历史学家了认为,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带着一个秘密的使命,那就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 宣扬国威,建立朝贡外交

中国自先秦时已形成华夷观念,“天朝上国”的观念由来已久。上古时期,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先民自称为华夏族,把黄河中下游地区称为中原,这里经济最发达,文明最优越,是天下的中心,而周围的其他地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合称为夷狄,视为不文明不开化之地。


周朝开始推行分封制,除诸候要定期向中央朝贡述职外,那些小国蛮夷也要向周天子朝贡。秦汉时,那些中央政府不能够直接统辖的地方统称为蛮夷,要定期带着礼物来到中原朝见皇帝,以表忠心和诚意,而皇帝而皇帝则要进行回馈,这就形成了中原与蛮夷的朝贡关系。到唐朝时,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更是“八方来贡,万国来朝”。


明太祖朱元璋时,大明王朝刚刚建立,国家财政较为拮据,外番入贡,明王朝都要进行恩赐,回赐之物常常远超进贡物品。朱元璋便下令限制外番进贡,由一岁一贡改为三岁一贡,有些国家改为十年一贡,于是明王朝的国际声威日渐下降。


朱元璋虽然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但蒙古人在北方仍虎视眈眈,战事不断,永乐皇帝甚至五次御驾亲征,所以明朝的主要重心放在安定北方,加上东南沿海倭患猖獗,日本还斩杀了大明使臣,朱元璋下令实行海禁政策,规定“片板不得下海”。民间贸易被禁止,官方的朝贡贸易却变得兴盛。明成祖朱棣继位后,为扬威海外,宣示大明国威和经略海上的实力,命郑和下西洋。


《瀛涯胜览》中记载,永乐七年(1409年)郑和到龙门牙(今新加坡南岸偏西海峡的石叻门),当时这里由暹罗国管辖,每年要向暹罗国进贡黄金四十两,否则派人征伐。郑和奉命敕赐其头目拜里迷苏剌双台银印、冠带袍服、并建碑封城,赐名满剌加国。此后,暹罗国不敢再来侵扰。永乐九年(1411年)满剌加国王拜里迷苏剌率领妻子和陪臣540余人到大明朝贡。


  • 震摄蒙元残军和海上倭寇

郑和从明朝永乐年间到宣德八年七次下西洋,途经太平洋、南亚、印度洋、东非等地,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样的远洋航行,既要有强大的国力支撑,更要有高超的造船技术。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每次航行大小船只有200多艘,最大的海船长达44丈,宽18丈,设有九桅十二帆,第次出海约2.7至2.8万,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这在15世纪堪称世界航海之最。


郑和船队的船只分为五种,各有用途:第一种是宝船,体积远超一般船只,一次可容纳上千人,为郑和和外国使臣的坐船;第二种是战船,体积最小,沿途护航,可以应付突发战争;第三种是水船,载运兵员;第四种是马船,运输货物;第五种是粮船,用来运输粮草。这样庞大的船队在当时世界上是绝无仅有,七下西洋,显示了明王朝强大的国力,对蒙元残余势力和海上倭寇都是很好的震摄。

16世纪探险家沃尔特·雷利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即控制了世界的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他在听到有关黄金国的传说后,于1595年率领一支探险队前往新大陆寻找黄金,发现了今南美洲圭亚那地区。

15世纪以前,欧洲各国主要通过传统的地中海商路到东方去,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对过往船只肆意抢劫,征收重税。传统的商路被阻断了,欧洲市场上东方商品的价格猛涨。


14、15世纪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货币地租取代了实物地租,黄金白银成为主要的交换和支付手段,欧洲出现“寻金热”。哥伦布说:“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了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


十三世纪末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把东方描述成“黄金遍地,香料盈野”。欧洲人相信了他的说法,对东方商品和黄金的渴求,使欧洲各国迫切地希望开辟新的航路。


相比于中国的和平航海,欧洲人的大航海时代是基于对财富的狂热追求,不同的动机产生不同的结果。郑和七下西洋,主要是宣扬大明恩威,造船费用加上沿途赏赐,厚往薄来,不计成本,花费巨大,导致国库空虚,难以为继。


有历史学家推测,郑和每次下西洋,朝廷拨款二万五千两黄金。永乐期间,郑和下西洋直接花费约在白银600万两,相当于当时国库年支出的两倍。所以七下西洋后,国家财力再也无法支撑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活动了。而大航海时代,欧洲人通过罪恶的三角贸易,从非洲和美洲掠夺了大量的金银和原料回欧洲,这既满足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需要,又为大航海提供了动力和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从制度上看,中国明朝正处于封建社会,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和封闭性的特征导致长期以来对外少有需求,所以郑和下西洋停止后,明清两代都实行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此外,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以农业为国之根本,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海洋意识也较为薄弱。


西方则因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除掠夺金银完成原始积累外,还需要向外扩张,获得广阔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来维持和扩大资本主义生产,西欧还推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对外贸易和殖民扩张。


所以,虽然郑和下西洋早了西方半个多世纪,最终只是停留在政治经济友好交往的层面,没有像西方大航海时代一样给国家带来巨额的收入,反而成为沉重的财政负担,加上明成祖朱棣以后的统治者经略海洋的海权意识不强,最终在郑和七下西洋后结束了这次人类历史上的航海壮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