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名著”消亡史,變四大!他們同為經典之作 為何有3本被刪?

倘若是說到我國古代文學的代表之作,我想大家最多人能想到的應該就是四大名著。中國古典長篇小說四大名著,簡稱四大名著,是指《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按照成書先後順序)這四部鉅著。“四大名著”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優秀文化遺產,也是青少年必讀經典、課文參考內容。而關於四大名著的影視作品、衍生作品也不少,可以說,四大名著乃是我國文化作品中影響力非常高的一部分。

“七大名著”消亡史,變四大!他們同為經典之作 為何有3本被刪?


但是其實在歷史上咱們有一段時間是不止這麼幾本著作的,那時候一共有七本名著,除了上述的四本之外,還要再加上《金瓶梅》、《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這三本,在建國之後這三本小說被開除了名著之列,其實“七大名著”這個說法是源於民國時期的說法,在清朝的時候並沒有將《金瓶梅》列為名著。下面咱們就來聊一聊這三本著作在“七大名著”中的“消亡史”,看看為何它們在“名著”中來了又走。

《金瓶梅》

《金瓶梅》作為明代“四大奇書”之首,成書於明朝中晚期,作者蘭陵笑笑生。本書的名稱就是來源於書中的三個女主人公: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在她們的名字中各取一字而得名。《金瓶梅》借用了《水滸傳》裡武松殺嫂這一典故,並以此為引,通過對邪惡勢力的代表人物西門慶的敘述全方位立體地揭示了明朝中晚期以來社會的腐敗墮落,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在現代更是被翻拍演繹成了多部影視作品。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因為《金瓶梅》有許多情節比較情色露骨,所以一直被列為了禁書(其實實際上應該在此之前,《金瓶梅》就已經成為了禁書)。

“七大名著”消亡史,變四大!他們同為經典之作 為何有3本被刪?

明朝的馮夢龍,曾把《三國演義》、《水滸傳》、《金瓶梅》和《西遊記》四本鉅著列為四大奇書。雖說《金瓶梅》的文學藝術價值可能超過現在的四大名著,但由於《金瓶梅》並非能夠雅俗共賞的著作,因此,清朝的康熙皇帝就將這本書列入禁書範疇。

當《金瓶梅》被列為禁書後,也就從四大奇書中被剔除了,而在乾隆年間問世的《紅樓夢》則當仁不讓地佔據了這個位置。不過,在康乾時期,還出現了兩本奇書,分別是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和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這兩本奇書在流傳的過程中,其影響力絲毫不亞於曹雪芹的《紅樓夢》。

“七大名著”消亡史,變四大!他們同為經典之作 為何有3本被刪?


於是乎,在清末民初,就有了六大奇書或者六大名著的說法,還曾流行一時。

《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俗名《鬼狐傳》,是由我國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短篇小說集。

小說集共有491篇小說,書的主要內容是揭露當時社會的黑暗統治,極大抨擊了封建社會科舉制度對人才的摧殘。表達了強力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願望。書中還描寫了很多愛情方面的內容,通過傳說印花妖狐魅和人之間的戀愛情感,充分表達了當時人們對自由的愛情嚮往。

“七大名著”消亡史,變四大!他們同為經典之作 為何有3本被刪?


但《聊齋志異》的故事,揭露的是當時社會的科舉和社會政治制度。觸動了統治階級的神經,因此,《聊齋志異》同樣被統治階級列為禁書。

七大名著,在不知不覺之中被四大名著所取代,同樣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值得我們大驚小怪。《紅樓夢》、《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無疑是優秀的作品;而《金瓶梅》、《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的文學價值,同樣也是不容小覷的。

《儒林外史》

清代小說《儒林外史》是小說家吳敬梓創作的長篇小說。全書一共五十六回,小說主要揭示了當時社會制度的腐敗、以及科舉的弊端、封建禮教對人性的護摧殘。並對這些現象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諷。由於小說採用了比較高超的諷刺手法,使這部書一直成為中國古典諷刺文學的代表。

“七大名著”消亡史,變四大!他們同為經典之作 為何有3本被刪?

不知為什麼《儒林外史》沒有被清廷政府列為禁書,這也是比較出乎人們意料的,原因我們不得而知。但《儒林外史》和其他二部一樣也沒能列入到四大名著之中。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三國演義》和《紅樓夢》作為第一批小說名著正式出版,而《水滸傳》和《西遊記》也在不久後出版,這四本名著就形成了一個系列的叢書。當時人們比較熱衷於定義“四大”,所以,這四本書就被人們稱為“四大名著”。由於《聊齋志異》、《儒林外史》和四大名著不是同一時期出版的,而且也不是同一系列的叢書,所以就沒有歸入“四大”的範疇。

“七大名著”消亡史,變四大!他們同為經典之作 為何有3本被刪?

總的來說,中國的四大名著,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光耀世界,就其文學價值以及思想深刻上來說,比世界上任何一部名著都高的多,但是其他名著也是非常了不起的。現在也有人認為“金”的文學藝術價值一點也不亞於“水三西紅”,這本第一輪被“淘汰”的奇書甚至被認為是“紅樓之母”,而“聊齋”也成為了影視常青題材,至於“儒”在文學層面得到的評價相對其他的則要低一些,但“儒”的現實意義仍然得到了同類題材的“鼻祖級”這一評價。

為了推廣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鼓勵大家多讀讀四大名著,此舉絕對沒毛病。與此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其他的優秀作品也很值得一讀。否則,我們從中補充的文學營養,仍然是不均衡的。

“七大名著”消亡史,變四大!他們同為經典之作 為何有3本被刪?


可以這麼說,四大名著也好,北上廣深也罷,都是很有參考價值的精闢的總結。只是,除了四大名著,我們還擁有其他的眾多的優秀文學作品;除了北上廣深,中國還存在著其他的人傑地靈的魅力無窮的廣大區域。

所以我建議,做為現代人,眼光不宜太狹隘。至少,在我們讀書的時候,不要被所謂的排名所左右。

喜歡的可以關注小編(通史知興替),查看更多有趣的歷史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