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美人演義——西施(九) 「清」素閹主人

第十七章殺胥爭盟

  • 話說夫差採蓮歸來,靜極思動,意欲逞兵中原,以張國威,聞知齊魯不和,遂徵九郡之兵,大舉伐齊。預譴人築別館於句曲,遍植楸梧,號曰“梧宮”,命西施移居避暑。俟勝齊回來,在此消夏。
  • 相國伍子胥諫道:“越在,我心腹之病也。齊國不過癬疥之疾。今大王興十萬之師,行糧千里,以爭癬疥之患,而忘大毒之在腹心,臣恐齊未必勝,而越至矣。”
  • 夫差大怒道:“孤發兵有期,老賊故出不祥之語,阻撓大計,待孤勝齊之後,必斬此賊。”
  • 遂興兵伐齊,大勝齊師。齊簡公遣使,大貢金幣,謝罪請和。夫差奏凱而歸。回至句曲新宮,西施迎接拜見。
  • 夫差道:“孤使美人居此,正欲相見較速,可以暢敘離懷也。”西施拜謝稱賀,相偕登臺飲酒,不勝歡樂。在梧宮住了三日,回至都中,百官皆賀,子胥獨無一語。
  • 夫差大怒,責之道:“老賊諫孤不當伐齊,今得勝而回,老賊寧不羞死。”
  • 子胥怒道:“天之將亡人國,先降其小喜,而後授之以大憂。勝齊不過小喜,臣恐大憂之即至也。”言畢,即趨而出。
  • 夫差大怒道:“老賊多詐,為吳妖孽,若不誅之,何以服眾?”使人賜以屑鏤之劍,命其自盡。
  • 子胥接劍嘆道:“吾破楚敗越,威加諸侯,有功無過。今既不聽吾言,反賜吾死,吾今日死,明日越兵至,掘汝社稷矣。”
  • 乃對家人道:“吾死之後,可抉吾目,懸於東門,以觀越兵之入吳。”言罷,自刎而死。
  • 使者取劍還報,並述子胥死時所言。夫差愈怒,命取其屍,盛以鴟夷之器,投於江中,斷其頭,置於盤門之上,道:“使日月炙汝肉,魚鱉食汝肉,骨變形銷,復何所見?”
  • 夫差既殺子胥,遂進伯(喜否)為相國,愈益驕恣。使太子友守國,親率國中勁兵,由邗溝北上,與晉國爭盟主之位。
  • 越王勾踐,聞子胥已死,夫差率兵出境,遂與范蠡計議,發習流二千人,俊士四萬,君子軍六千人,從海道通江以襲吳。
  • 前隊既及吳郊,王孫彌庸出戰,大敗而逃。
  • 次日,勾踐大軍齊到,太子友出兵迎敵,勾踐親自督軍。
  • 陣方合,范蠡揮兩翼俱進,勢如風雨。吳兵大敗,太子友陷於陣中,衝容不出,恐被執受辱,自刎而亡。越兵直抵城下,王子地堅守城池,使人往吳王處告急。
  • 此時吳王夫差正在黃池,與晉國爭載書名次之先後,相持不下。忽報越兵入吳,殺太子,焚姑蘇臺,現已圍困城池,勢甚危急。夫差大驚。
  • 伯豁進言道:“大王勿示驚慌之狀,使齊晉知之,我其危矣。王於明日,可鳴鼓挑戰,以懾晉人之氣,必求主盟,方保無虞。”
  • 夫差聽從其計,命兵卒建五方之旗,結為方陣,進逼晉軍。
  • 夫差親督三軍,陣中萬鼓皆鳴,聲動天地。
  • 晉人大驚,不敢再爭,遂讓夫差先歃,晉侯次之,魯、衛亦以次受歃。會畢,夫差率師回國,於途中連得告急之報。軍士知家國襲,嚇得心膽俱碎,又且遠行疲勞,皆無鬥志。夫差猶率軍與越相持。連次大敗。
  • 夫差驚懼,使伯(喜否)至越軍,稽首請成,求赦吳罪,其犒軍之禮,一如越之昔日。
  • 越王心中不忍,意欲許之。范蠡急阻之道:“大王早朝宴罷,謀之至二十年,奈何垂成而棄之。”
  • 遂不允行成。吳使往返七次,范蠡、文種,堅執不應,率兵攻擊吳都。吳兵不能復戰,范蠡欲毀胥門而入。
  • 其夜,暴風忽起,急雨如注,遙見吳南城上伍子胥之頭,巨若車輪,目如電光,鬚髯四張,光耀十里。越軍將士無不驚懼,暫止其兵,不敢毀城。
  • 范蠡無策可施,坐而假寐。忽見子胥,白馬素車而至,對范蠡言道:“吾前知越兵必至,故欲懸吾目於東門,以觀越之入吳。不意吳王置吾頭於南門,吾忠心未絕,不忍汝從吾頭下入城,故為風雨以止之。但越之有吳,天意也,吾不能逆天。
  • 汝改從東門入,吾當相助。”言訖而滅。
  • 次日,范蠡、文種相見,二人所夢皆同。遂使士卒開渠,自南而東,將及蛇匠二門之間,忽太湖水發,洶湧而來,波濤衝激,竟將吳城開一大穴,越兵長驅而入。
  • 未知夫差性命如何,且待下文分解。

第十八章破吳投江

  • 話說越兵乘著怒濤,直入吳城。夫差聞知越兵入城,伯(喜否)已降,遂與王孫駱及其三子,奔於陽山。晝馳夜奔,腹餒口飢,目視昏眩,左右採得生稻,剝之以進。吳王嚼之,伏地掬飲溝中之水,避入深谷之中。
  • 越以千人追至,圍之數重,夫差作書,繫於矢上,射入越軍。
  • 范蠡、文種拾而視之,書上寫道:“狡兔死而良犬烹,敵國如滅,謀臣必亡。大夫何不存吳,一線自為餘地?”
  • 文種亦作書答之道:“吳有大過者六:戮忠臣伍子胥,大過一也;以直言殺公孫聖,大過二也;太宰讒佞而信用之,大過三也;齊、晉無罪而數伐之,大過四也;吳越同壤而侵伐,大過五也;越親戕吳之前王,不知報仇,而縱敵貽害,大過六也。有此六大過,欲免於亡,得乎?昔天以越賜吳,吳不肯受,今天以吳賜越,越其敢違天之命!”
  • 夫差得書,垂淚言道:“寡人不誅勾踐,忘先王之仇,為不孝之子,此天之所以棄吳也。”遂拔劍自嘆道:“吾殺忠臣伍子胥,今自殺晚矣!”謂左右道:“吾死而有知,何面目見子胥於地下,必重羅三幅,以掩吾面。”言罷,自刎而死。王孫雄解衣覆吳王之體,即以組自縊於旁。
  • 勾踐命以侯禮葬之,使軍士負土一簞。頃刻遂成大冢。流其三子於龍尾山。後人名其地為吳山裡,有詩吊之道:荒臺獨上故城西,輦路淒涼草木悲。
  • 廢墓已無金虎臥,壞牆時有夜烏啼。
  • 採香徑斷來麋鹿,響屧廓空變黍離。
  • 欲吊伍員何處所,淡煙斜月不堪題。
  • 夫差既死,越王入據姑蘇,百官稱賀。伯(喜否)亦在其列,自恃昔日周旋之恩,面有德色。
  • 勾踐對伯(喜否)言道:“子為吳之太宰,寡人不敢相屈,吳王在陽山,何不從之?”
  • 伯(喜否)懷慚而退。勾踐命力士執而殺之,並滅其家,對人言道:“吾所以報子胥之忠也。”
  • 越王焚姑蘇臺之時,范蠡知西施在彼,使人迎之,匿於民家,且寬慰之道:“美人入吳,受吾所託,今吳既滅,吾亦將力辭爵祿,隱居五湖,以遂其志,當與美人共乘一舸,遁入煙水深處,以樂餘年。此時以軍務倥傯,未遑親自奉迎,美人切勿怨望。”
  • 西施聞言,襝衽答道:“妾之入吳,本為欲雪國恥。不料吳王寵愛無比,恩誼備至。妾俗報吳王之恩,則生為越人,國仇不可不報;若亡吳國,則吳王愛妾之律,付諸東流。早已私立誓言,吳國亡後,越仇既報,便當一死,以報吳王寵幸之恩於地下。今吳國淨亡,妾猶覥顏生存,不即就死地者,以吳王未返,並望相國念其年已衰邁,貸其一死,使妾與吳王再晤一面,謝其寵愛之德,表明妾之罪狀,然後就死。相國勿以西施為女子,遂謂其不明大義也。”
  • 使者回報范蠡,范蠡深服其言,惟恐其死,故夫差被逼而亡,遍囑諸人,不使西施得知至是。暗備扁舟一葉,託吳王因國已殘破,亡命五湖之中,使人迎之。
  • 西施信以為真,登舟而去。既至越國,認得此地乃是會稽,不覺大驚,詰問吳王所在。從人不能隱瞞,盡舉前後之事以告。
  • 西施大哭道:“妾捨身入吳,所以報國仇,雪國恥也。今國仇雖報,國恥雖雪,而身受吳王厚恩,一毫未報,何以對吳王乎?況從一而終,女子之義。雖蒙相國愛妾,妾何面目立於天地之間!當追隨吳王於地下,以酹其生前之恩情。使後世知妾之亡吳,乃報國家之恥辱,並非忘恩負義也。”
  • 言訖,舉袂蒙面,投江而死。後人救之已無可及,返至姑蘇,報於范蠡。范蠡深為惋惜,啟知越王。
  • 越王聞奏,嘆道:“亡吳之功,西施第一,今功成事就,竟決然隨鴟夷而去,真可謂有志矣。”
  • 其意蓋謂伍子胥在鴟夷之器,盛屍而投江中,今西施亦自投江,故言隨鴟夷而去也。後人不知此意,以范蠡使人迎西施於姑蘇臺,有隱居五湖,與美人共乘一舸,遁入煙水深處之語。
  • 且因范蠡辭越而去,改名為鴟夷子皮,遂有吳滅之後,范蠡以一舸載西施共泛五湖之言,可謂冤矣。
  • 閒言休絮。且說范蠡以西施之死啟奏,原欲越王念其亡吳之功,加以表彰,誰知越王不過讚歎一聲,並無後言。范蠡默喻其意,無言而退。
  • 過了數日,越王命駕,回至會稽,令人建築賀臺,以蓋昔日被羈之恥。置酒臺上,與群壓為樂,命樂工作破吳之曲,被之管絃。群臣大悅而笑,惟越王而無喜色。
  • 范蠡私自嘆道:“西施死而不加褒,吳雖滅而面無喜色,越王不欲功歸臣下,其端已見矣。”
  • 次日,辭越王道:“臣聞主辱臣死,昔大王辱於會稽,臣所以不死者,欲隱忍以成功也。今吳國已滅,大王倘免臣會稽之誅,願乞骸骨,老於江湖。”越王道:“寡人賴於以有今日,奈何棄寡人而去?留則與子共國,去則妻子為戮。”
  • 范蠡道:“臣則宜死,妻子何罪?死生惟大王命之,臣不顧矣。”夜乘扁舟而去,臨行之前,預以一函投文種道:子不記吳王之言也,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
  • 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忍辱妒功,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安樂。
  • 於今不去,禍必不免。
  • 文種閱書之後,怏怏不樂,猶未深信其言,嘆道:“少伯亦過慮矣。”過了多日,越王不行滅吳之賞,與舊日之臣,益加疏遠,計倪佯狂辭職,曳庸等亦見機告老。文種心念范蠡書中之言,稱疾不朝。
  • 越王忽至文種府中,以視其疾。文種假作病狀,迎接入見。
  • 越王解劍而坐道:“寡人聞之,志士不憂其身之死,而憂其道之不行。子有七術,寡人行其三,而吳已滅,尚餘四術,安所用之。”文種答道:“臣不知所用。”
  • 越王道:“願以四術為寡人謀吳之先人於地下,可乎?”
  • 言畢,升輿而去,遺佩劍於座。
  • 文種視之,劍室有“屬鏤”二字,即夫差賜子胥自刎之劍也。文種仰天嘆道:“吾不聽範少伯之言,至為越王所戮,可謂愚矣。”復摩挲其劍道:“百世而下,以吾配子胥,亦可無恨。”遂伏劍而死。後人有讚語道:忠哉文種,治國之傑。三術亡吳,一身殉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