夠34億人住的樓市不降價,買還是繼續觀望?

  不管房價是漲是跌,不管樓市有何變化,困擾剛需群體的問題,依舊是“什麼時候才是買房的最佳時機”?雖然,絕大對數人,錯過了樓市早期的上漲黃金時期,但對於買房的執念一直存在。房子本身只是一件商品,但它卻與優質的教育資源掛鉤;與生活中一系列“瑣事”牽扯,實在讓人放不下對它的“重視”。


夠34億人住的樓市不降價,買還是繼續觀望?


  除了房子在人們心中地位特殊外,多數人對房子持有的選擇態度,異常令人感到心疼:“買漲不買跌,價格上漲排隊買,房價跌先觀望,不漲不跌過段時間再看看”。這段話不說完全對應買房群體的心理,但這絕對是最符合樓市的真實寫照。

  擁有屬於自己的一套房,是多數人為之奮鬥一生的夢想,但經過一二十年的發展,房價早已跟大眾群體脫節,並不是所有工薪階層,都能承受起來自貸款的壓力。這也自然導致供給與需求脫節,據非官方的數據統計,目前我國的樓市面積足夠容納34億人口居住,除去14億人口的住房面積,還有20億人口的空置面積填補不了。住房供應遠遠大於人群需求,為什麼整體樓市不降價?

  樓市持價底氣何在?

  當然,並不是要一棒子打死“樓市”,城市房價漲跌這種問題,不能一概偏全。像鶴崗這種房價較低,且情況較為特殊的城市,不能單從漲跌入手。而其他房價較高的城市底氣何在?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夠34億人住的樓市不降價,買還是繼續觀望?


  其一:人口的流動方向應是高房價最主要的底氣

  東部與西部之間,各城與各城之間,都存在不同的需求。如一二線這種人們嚮往的熱點城市,人流大,房價高也不缺需求人群;再加上個別炒房群體手上持有大量房產,直接造成該區域住房供應緊張,房價自然容易上漲。而像鶴崗這種冷門城市,住房供應是有,但人群需求較低,房價自然沒有上漲的動力。

  其二:債務問題

  開放商不想降,銀行自然也不希望看到降價現象,從多方面來看,房企和銀行的關係,可以算是“一條船上”的。因為多數房企沒有那麼大的能量,可以獨自攬下“大餅”,房企通常都是向銀行借債,來開發樓盤。如果開發商降低房價,很有可能還不起銀行的債務。像萬達這麼大房企,在最高峰負債就已達到了4000多億。

  可以看到,在17、18、19年,國家在樓市上的調控多達1200多次。奇怪的是,在調控之後,高房價與高空置依然存在。


夠34億人住的樓市不降價,買還是繼續觀望?


  國家調控樓市的原因是什麼?

  雖然,在現階段房價沒降,多城的房價雖然很高,但也不像早期那樣瘋漲,房價越來越趨向“平穩”。國家進行調控的原因,就是為了將“穩”字貼在房地產身上,保持該行業健康且平穩的發展。

  那麼,在今年房子買還是不買?亦或是觀望幾年等房價降下來?

  其實,在這裡可以引訴馬雲的四字箴言:“房價如蔥”。在現實中,你可能會覺得這不就是一句廢話嗎,甚至會覺得馬雲不瞭解基層大眾承受來自房貸的壓力,站著說話不嫌腰疼。當然,在事實上房價不管怎麼再怎麼跌,其價值也不可能跟蔥價相同。

  但深入理解之後,我更願意把這四個字,看作是馬雲對未來樓市的走向趨勢。房子很貴,但住房需求仍需解決,而現階段租售話題,逐漸步入人心。倘若在未來,買房不再是人們唯一的認知途徑,在有保障的前提下,將租房等於高質量的生活概念落實,改變人們的住房觀念。當中產生購房與租房分流,房價自然會平穩迴歸到正常狀態。


夠34億人住的樓市不降價,買還是繼續觀望?


​  至於,要不要買房,其實國家早就拿出了“房住不炒”的政策,房價不可能大漲,也不可能短時間內大跌,只會在長期政策中,讓房子所擁有的“升值屬性”,逐漸回到“居住屬性”。雖然,租房這一趨勢尚未深入人心,也不適合所有人,但大佬們提出的觀點,自然有著自己對房產行業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