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謝縉《雲陽早行圖》,難得一見的古人“趕路”圖

謝縉字孔昭,號蘭庭生,又號深翠道人,晚號葵丘翁。明初以詩畫聞名於時,洪武二十二年,他在京城金陵築成“深翠軒”,隨即有許多人為之題詠,其中姚廣孝、俞貞木、王汝玉、解縉、梁世行等人,都是當代的文章鉅公。


1

傳世之作甚少


明初謝縉《雲陽早行圖》,難得一見的古人“趕路”圖

▲ 謝縉《雲陽早行圖》軸


謝縉傳世作品很少,《雲陽早行圖》軸是不多遺蹟中的一幅。該作是上海博物館歷代書畫館常設展2018年第一期的展出作品,較多地映現出他追溯董巨的筆墨特點。


《雲陽早行圖》畫於永樂十五年,為羅紋紙本,水墨,圖縱102.1釐米,橫47釐米,作者時約五十七歲。本幅有自題詩跋及劉溥題詩,天池另紙有蔣用文、許穆、史謹、朱彤、蔡昶等人題詩。


明初謝縉《雲陽早行圖》,難得一見的古人“趕路”圖

▲ 謝縉《雲陽早行圖》軸 題詩


2

為故人作畫


明初謝縉《雲陽早行圖》,難得一見的古人“趕路”圖

▲ 謝縉《雲陽早行圖》軸 題跋


謝縉自題:“故人明發處,不寐聽晨雞。喜色盈眉睫,輕風入馬蹄。毗陵山遠近,茂苑樹高低。料得還家夜,相思月滿溪。啟東醫學將還吳,葵丘謝縉為寫雲陽早行圖並詩以贈。時永樂丁酉歲十月既望也。”

起首鈐“葵丘”白文長方印,題後鈐“澹中有味”白文方印,圖左上鈐“孔”“昭”朱白聯珠印、“陶情寫意”白文方印。


明初謝縉《雲陽早行圖》,難得一見的古人“趕路”圖

▲ 謝縉《雲陽早行圖》軸 (局部)


據此題知圖為贈友人盛寅而作。永樂十五年,盛寅自北京返吳,途經丹陽,謝縉寫此圖以志送行。丹陽於三國吳時曾名雲陽,晉時一度為毗陵郡治所在,故題曰“雲陽早行圖”,詩中所稱“雲陽”“毗陵”,皆沿用丹陽古名。


此圖繪長松夾道,一老者騎馬款行,侍童擔琴書隨後。隔溪層巒疊翠,草木蔥蘢,山麓和樹叢間薄霧彌滿。圖作於十月,正值“千林楓葉丹”的深秋時節。


作者用濃重的墨色皴染山峰,以橫直濃墨點苔,淡墨暈染霧氣,生動地傳寫出宿雨初收、曉煙乍泮的氣象和行客秋日趕程早行的情景。


3

卓然自成一家


《明畫錄》記載,他的山水“師王蒙、趙原,既精妙,則益以爛漫,千巖萬壑,愈出愈奇。尋丈之幅,不日而竟”。喜畫峰巒層疊之景,“得其窅渺深意”,故而他自稱“謝疊山”。


他在師承元人的同時,亦上探董源、巨然,筆墨鍛鍊得蒼潤渾厚,沈周對他的《西莊圖》作“淡墨真成北苑風”的評語。《雲陽早行圖》軸則較多地映現出他追溯董巨的筆墨特點。


明初謝縉《雲陽早行圖》,難得一見的古人“趕路”圖


明初謝縉《雲陽早行圖》,難得一見的古人“趕路”圖

▲ 謝縉《雲陽早行圖》軸 (局部)


此圖峰岫的結構雄渾,山頂多佈置礬頭,以稠密有力的披麻皴和破筆密點苔表現出山勢厚實、草木華滋的特質。山腳雲樹朦朧,樹叢用簡筆勾幹,橫墨點葉,近處松樹枝幹挺勁,這些表現方法明顯地繼承了董巨江南山水畫派的傳統。


同時用筆趨於沉著凝重,墨色枯潤相間,濃而不澀,又融和著吳鎮的長處。這一幅作品反映出他善於融會宋元技法探求自己風貌的努力。


謝縉在晚年形成自己渾厚蒼鬱的繪畫風格,在明初卓然成為一家。明董其昌稱他為“勝國名流”,確非虛譽。


明初謝縉《雲陽早行圖》,難得一見的古人“趕路”圖

▲ 謝縉《雲陽早行圖》軸 (局部)


在《雲陽早行圖》下方有盛寅七世孫玉贊題識,謂:“此圖為吾祖御醫公作也,不知失於何時。今崇禎丙子年(1636)得之,二百餘年之物一朝復返,神哉!”


到清末歸顧文彬收藏,著錄於顧氏的《過雲樓書畫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