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細品「上」


瞭解《道德經》之前,我們先要了解它的作者、書的基本情況,以及書裡的智慧精要。也就是:其人、其書、其道。

其人:首先是老子的職業背景。他曾是個守藏史,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檔案館館長。因為掌管天下圖書和前朝、本朝的檔案,老子比常人知識淵博且見多識廣。

其次是本書的寫作背景。相傳周朝不斷衰落,老子打算出關隱居,卻被函谷關總兵扣留。說是要讓老子留下“道”的思想,才讓他過關。於是,便有了這本著作。

其書:這本書最初既無書名,也無分章,所以就將“老子”加了書名號,名為《老子》。後來,它才名為《道德經》,並分成八十一章。

其道:本書原是老子寫給特定對象的。包括三類人:士、王、聖。所謂士,即基層領導者;王,即地方行政長官;聖,即好的領導者。可以說它是一本領導學經典。但其智慧和思想,在當代不僅可應用於管理,還適用於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乃至於個人修養領域。

《道德經》細品「上」

一、世界的本源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

《道德經》細品「上」


譯文

可以言說的道,便不是恆常的道;可以定義命名的名,也不是恆常的名。天地開始的時候,把它叫作“無”;萬物的母親,把它叫作“有”。所以,常處於無,從無的角度來觀察它的妙處;常處於有,從有的角度來觀察它的邊界。有和無是任何事物都具有的兩個方面,來源相同但名稱不同,幽暗深遠,叫作“玄”。玄而又玄,是一切奧妙的根本門徑。

理解《道德經》有兩扇門,其中一扇就是第一章。本章解讀了世界的本源,提出了“有和無”這對重要的範疇。而其核心是“無”字。

平日裡我們大都只注意有形的東西,比如財富;但往往忽略了無形東西的力量,比如精神、信仰。

一開始,老子就告訴我們“道可道,非常道”,即道是全面的,講出來就片面了,得用形象來理解它。“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語言和邏輯有其侷限性,若用它們來講道,道也將變得侷限。

《道德經》細品「上」


“無,名天地之始”,天地之始,混沌一片,沒法定義。所以,我們把它叫作無。待到天地成形,能看得清楚了,叫作有,我們把它稱為萬物的母親,即“有,名萬物之母”。

萬事萬物出現後,我們要以正確的角度來觀察世界。這便是“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每個事物都有“有”和“無”兩面,兩者是相比較而存在的。所以,觀察事物,一方面,要從無的角度觀察它的妙處;另一方面,要從有的角度觀察它的邊界。比如舞蹈,肢體上的動作是有形的,但其傳達出鼓舞生命的力量,卻是無形且巨大的。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有和無是事物都具有的兩面,只不過有的我們把它叫作“有”,有的我們把它叫作“無”。這就像一個杯子,“有”的部分是它的外表,“無”就是它中間空的部分。如果沒有空的部分,那便不是杯子了。

當我們能看到一個事物有和無的兩面時,我們就達到了一種比較高級的思維水平,叫做玄。這即是“同謂之玄”。

而“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是告訴我們:去掉“有”的部分,如果能看到更根本性的“無”的作用,就領略了“眾妙之門”。比如,一個人能讀懂另一個人的精神世界。

《道德經》細品「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