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對邊疆民族的懷柔策略:優待安置、以德感化、重拾和親

導讀

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因其所處地理環境、生活條件和社會因素諸多方面的影響,在歷史的演進中,曾先後建立過許多自己的政權,並同漢族為主的中原王朝不斷地發生摩擦和戰爭。唐朝同樣面臨這個問題,如原來居住在葉尼塞河上游的突厥族,被柔然國征服後,遷移到阿爾泰山南麓。六世紀中期,突厥強大起來,擺脫了柔然的控制,建立突厥汗國,佔據東至遼海,西至裡海,北至貝加爾湖,南至大漠的廣大地區。從北齊開始直到隋唐時期,他同唐朝之間既有戰爭也有和好。回鶻初興,建牙漠北,創立了強大的回鶻汗國。這一汗國共傳十五主,存在了約100年(744—840年),是今天我國維吾爾、裕固二族先祖歷史上的輝煌時代。

唐朝對民族問題的關注,在前期莫過於太宗。貞觀年間,唐朝相繼地征服了周邊的外族勢力,特別是北方草原的遊牧勢力,歸順唐朝,並奉太宗為“天可汗”,使他集中原王朝的皇帝和遊牧民族的可汗於一身,象徵唐朝超出一般意義上的王朝觀念,成為曠世亙古的超級帝國。這種意義上,唐太宗處置民族問題,特別是對於漠北遊牧民族的征服就極具了典型性。

唐太宗對邊疆民族的懷柔策略:優待安置、以德感化、重拾和親

唐太宗時期的四夷賓服來朝


在唐太宗時期,東北有契丹、奚、室韋等少數民族政權,北方有薛延陀、東突厥、鐵勒部等少數民族政權,西北有西突厥、吐谷渾和高昌等少數民族政權。作為天可汗的唐太宗,對於已被打敗的少數民族地方政權或國家的貴族及平民,太宗採取了懷柔政策,對族眾進行進行了合理的安置;對於投降或歸附的少數民族將領,太宗則通過以德感化,使其為唐朝效力;至於其他民族政權,則通過和親政策實現和平相處。

唐太宗的民族懷柔政策之一:設立“羈縻府州”,對投降或歸附的少數民族進行合理的安置

唐太宗對那些已被打敗的少數民族地方政權或國家的貴族及平民,放棄了一味殘酷鎮壓掠奪財貨,使之淪為奴婢的傳統民族壓迫方式。他之所以做出超越前人的功績,是能夠以較平等的態度對待各族,加以安置。他曾對朝見的鐵勒諸姓說:

“汝來歸我,領得安存,猶如鼠之得窟,魚之得水。不知夫我窟及水能容汝否?縱令不能容,我必為汝作大窟,深作水,以容汝等。………我今為天下主,無問中國及夷,皆養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樂者,我必令樂”。

太宗之話雖不盡其然,但他確也堅持了“撫九族以仁”和儒家所謂的“仁政”,當然唐太宗也從亡隋的歷史中汲取了深刻的教訓。其原則的具體體現和運用就在於建立了大量的“羈縻府州”。東突厥的頡利可汗敗亡之後,在沿邊設都督府及所轄府州,是置羈縻府州的開始。

583 年,突厥分裂為東西兩個汗國。東突厥首領頡利可汗多次領兵侵襲唐朝領地,唐朝多次派遣各路大軍出擊。630 年(貞觀四年),唐太宗平定東突厥,並俘獲突厥首領頡利可汗,太宗非但不殺,還授予他高官厚祿,封其為右衛大將軍,賜給住宅莊園,把他的全家都供養起來。頡利可汗歸順唐朝,他的子民們除一部分投奔薛延陀汗國或遠走西域外,大多數都隨他歸附,總計達十餘萬口。

唐太宗對邊疆民族的懷柔策略:優待安置、以德感化、重拾和親

頡利可汗


唐朝接下來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安置突厥降戶。為妥善安置這些人,唐太宗召集文武官員商議對策,有的認為,突厥恃強,擾亂邊境,由來已久。現在他吃了敗仗,不得已前來投我,實非真心,處置不當,怕日後招惹更大的禍害。有的說,突厥雖是一個國家,但部落民族繁多而且分散,各有酋長統領。莫如就此機會,分封其君長,讓他分立,互不統屬,削弱他的力量,使他們各自保全,權弱勢分,就容易進行控制。還有的主張用強硬手段把他們分散到內地的各個州縣,夾雜到漢人當中,分割他們的土地,改變他們的遊牧習俗及生產方式,將其“化而為漢”。這顯然帶有強迫同化的性質,不是自然融合,硬性推行不會有好的效果。

中書令溫彥博力排眾議,主張仿照漢代安置匈奴於五原的辦法,將這些歸順的突厥人安置在黃河以南的河套平原地區,“全其部落,順其土俗”,使他們解除顧慮與猜忌之心。秘書監魏徵反對這個主張,他認為突厥人生性反覆,其來降者十餘萬,如果留在土地肥沃的河套平原生存,“居我肘腋”,勿須幾年,人口會成倍增加,變為心腹之患,不可留居內地。

唐太宗對邊疆民族的懷柔策略:優待安置、以德感化、重拾和親

溫彥博


溫彥博重申“天子之容萬物,應有天地般的廣闊胸襟,凡來歸順我者,理當厚待。現如今突厥來降,陛下如不加安撫,而拒之門外,是違天地之道,背四夷之意,斷不可取”。

經過幾番辯論,唐太宗採納了溫彥博的主張,將這些突厥人安置在東起幽州(今北京市西南),西至靈州(今寧夏靈武縣)之間的廣袤土地上。之所以選擇該地區,整體的思路是既可保持突厥人原有的生活方式,又可消除他們返回舊有地區重新崛興的企圖。具體的方式是所謂的

羈縻府州。這種體制的基本內容是指外族附唐部落受到朝廷的冊封而形成的府州體制,以原來的部族酋長和首領充任府州的都督、刺史,他們有覲見皇帝、貢賦版籍的義務,但實際事務仍舊歸自己掌握。它們與內地的普通州縣構成了唐朝控制本土腹地和四夷邊疆的基本行政格式。

唐太宗對邊疆民族的懷柔策略:優待安置、以德感化、重拾和親

唐代的羈縻府州


上述羈縻府州是在太宗征服東突厥和漠北鐵勒諸部歸降的形勢下設置的,太宗因此被胡人稱為“天可汗”。羈縻府州體現出唐廷對諸族的安撫與控制,表現為唐廷的撫慰政策。但是它是以唐朝整體實力強盛為基礎的。唐廷之所以如此,還有另一方面的考慮,即它要在西域地區對抗西突厥和其他勢力,北部形勢一旦穩定,唐朝就要重新調動軍隊西進。唐廷不希望北部地區出現不穩定的形勢,因此善待降部是諸策之中的最佳選擇。這是唐太宗政府設立羈縻府州的現實背景。但是,羈縻府州的作用卻是有限的。其有限性正是源於自身。這種制度的好處是控制了部族首領就等於控制了全部族,但是如果某些首領背叛或與唐廷發生矛盾,也就變成所屬州府的整體行為。

唐初武功鼎盛,貞觀年間,塞外降附者一百二十餘萬口,即突厥族入居長安者亦達百萬家。至天可汗制度建立後,仰慕天朝文物而來華居住者更多。至唐德宗時代,胡客留於長安長達四十餘年。唐朝對投奔京師的少數民族族首領授以將軍、中郎將官職,佈列朝廷,京師賜宅第。朝廷中五品以上的官員,突厥族多達百餘人,幾乎佔同級官員總數的一半。遷居京城長安的突厥人也達一萬戶。未投奔京師而效忠朝廷的首領,則拜授羈縻州、府都督、刺史等職。唐朝對歸順菩將、善官信任有加,使其護衛宮禁,或效力邊疆,並與皇室通婚。

其時在華任職武官之番人,包括有波斯王子卑路斯及泥浬斯父子。卑路斯在高宗咸亨年間至長安,拜右武衛將軍。其子泥浬師在高宗調露元年回國謀恢復,不果,中宗景龍二年(708 年)復還長安,拜左威衛將軍。

唐太宗的民族懷柔政策之二:對於投降或歸附的少數民族將領,通過以德感化,使其為唐朝效力

唐太宗在用兵的過程中,更注重施以德化政策,使四夷率服,民物畜息。付出的代價較少而收效大。因德化而聚集到太宗麾下的少數民族將領,都願“服從唐皇”,“克國除暴”成為戰功卓著的軍人。如契何力、李思摩、阿史那社爾、執失思力等皆是。

契何力是鐵勒部的著名將領。貞觀六年(632 年),他和母親率領部眾六輕千餘戶歸順唐朝,被太宗安置在甘、涼(今甘肅西北)之間。其弟被封為刺史,母親被封為姑臧夫人,本人被封為左領軍將軍。歸順後,契何力多次領兵征戰,每戰必勝,深得太宗賞識。

貞觀六年(634 年),他與漢將薛萬鈞奉命征討吐谷渾,薛萬鈞爭功心切,領兵隻身突進,被吐谷渾軍隊包圍,受傷落馬,士兵戰死十之七八。危急關頭,契何力前來解救,把敵兵直趕到突淪川(今新疆且未縣西),打算一鼓作氣殲滅。吃了敗仗的薛萬鈞心有餘悸,阻止追擊。契何力仍直搗老巢,生擒了吐谷渾國王和他的妻子,獲取全勝。當太宗下令犒勞時,薛萬鈞隱瞞敗績,冒功領賞,而且排斥契何力。盛怒之下,契何力舉刀要砍薛萬鈞,被眾人勸止。太宗知道此事,問明原因,待把實情查清,便要撤掉薛的官職,由契何力頂替。契何力以為不可,頓首叩拜說:因為我而解除薛萬鈞的官職,人們會認為陛下您重夷輕漢,誣告者會更多。太宗接受了契何力的意見,沒撤掉薛萬鈞。

唐太宗對邊疆民族的懷柔策略:優待安置、以德感化、重拾和親

契何力


唐太宗的這一德化政策的突出例子還表現在阿史那思摩身上。此人在頡利可汗多次反唐期間,曾是堅定的追隨者,當頡利與他同時被生擒時,太宗賞識他對主子的忠心,封他為右武侯大將軍、懷化郡王。再後,又復立為可汗,賜姓李,謂李思摩,讓他統領突厥舊部,居漠南。當時太宗正準備同高麗打仗,對此舉措,朝廷有人很不放心,進言道,東征在即,把突厥放在距京師不遠的地方,豈得不為後患?太宗回答:

“為君者只惜德性不高,恩澤不加,不必猜忌異類。德澤好,四夷可如一家;;猜忌多,骨肉難免為仇。”

事實證明,李思摩對太宗的寬宏極為感激。他在太宗面前舉杯涕:“奴等破亡之卒,形同灰土塵埃,陛下不棄,乃復立為可汗,此恩刻骨銘心,我萬世子孫永遠效忠於陛下”。 645 年,他隨太宗進攻白崖城時,中矢受傷,臨陣不卻,太宗親口為之吮血,被傳為佳話。

唐太宗對邊疆民族的懷柔策略:優待安置、以德感化、重拾和親

阿史那思摩


唐太宗的民族懷柔政策之三:對於尚未歸附的少民族政權,通過重拾漢代的和親政策以實現和平相處

和親政策始創於西漢初年,當漢高祖時,匈奴勢強,高祖在白登為匈奴圍困七日,乃知無法以武力對付匈奴,劉敬遂獻和親之策。唐太宗的和親觀則是基於他認識到戰爭畢竟要付出大的代價,即就是取得勝利,本身也必須付出代價。

太宗重臣房玄齡曾說:“兵兇戰危聖人所慎”。“和親之策,實天下幸甚”。“朕為蒼生父母,苟可利之,豈惜一女”。

(一)與薛延陀的和親

薛延陀本為鐵勒諸部之一,“其官方兵器及風俗,大抵與突厥同”。貞觀二年(628 年)唐太宗派遊擊將軍喬師望冊封其首領夷男為真珠毗伽可汗。三年,夷男遣其弟統特勤來朝,太宗“厚加撫接,賜以寶刀及寶鞭”。東突厥滅亡後,薛延陀有“勝兵二十萬”。唐太宗“以其強盛,恐為後患”,遂另立李思摩為突厥可汗,處其眾於大漠之南。

唐太宗對邊疆民族的懷柔策略:優待安置、以德感化、重拾和親

薛延陀的位置


貞觀十五年,唐太宗準備在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夷男對李思摩心懷不滿,乘機向李思摩發動進攻。李思摩向唐求救,太宗派大軍赴援,大敗薛延陀。夷男只好遣使謝罪,並請與突厥和好。貞觀十六年(642 年)夷男遣其叔父沙缽羅泥熟俟斤來唐請婚,獻馬三千匹,貂皮三萬八千件。唐太宗與侍臣權衡利弊,“遂許以新興公主妻之。因徵夷男備迎親之禮,仍發詔將幸靈州與之會。”夷男十分高興,但因夷男準備聘禮困難,誤了日期,唐太宗決定停幸靈州。後來夷男雖送來了聘禮羊馬,卻又損失過半。

“議者以為夷狄不可禮義畜,若聘財未備而與之婚,或輕中國,當須要其備禮。”

於是,太宗下詔“絕其婚”。因此,新興公主與真珠可汗的婚事中途夭折。貞觀二十年(646年),唐太宗滅薛延陀,其地盡歸回紇所有。

(二)與突厥的和親

隋末唐初,東突厥強大,不斷南下搶掠。武德五年(622 年),西突厥葉護可汗遣使請婚。武德八年(625 年)復來請婚。唐高祖許之,令高平王李道立至西突厥宣諭。葉護可汗大喜,但因東突厥頻繁入寇,道路阻隔,未有結果。貞觀四年(630 年),唐太宗派李靖等率兵消滅了東突厥,在其轄地設置羈縻府州。而西突厥在葉護可汗死後也出現了分裂。貞觀二十年(646 年)六月,西突厥乙毗射遺可汗遣使朝貢、求婚,唐太宗“優撫至甚”但未許婚。

(三)與西北吐谷渾的和親

吐谷渾位於甘州之南,洮水之西,“廬帳為室,肉酪為糧”,過著“隨逐水草”的畜牧生活,是唐代西北地區比較重要的民族之一。

太宗即位之初,吐谷渾王慕容伏允自持強大,曾一度入侵鄯州。太宗徵伏允入朝,伏允稱疾不至,用為其子尊王求婚的辦法進行試探。太宗令尊王來長安迎親,尊王又稱疾不肯入朝。於是太宗下詔停婚,遣中郎將康處直前去勸諭。伏允不聽,舉兵入寇蘭、廓等州,與唐王朝直接發生軍事衝突。貞觀八年(634 年)十二月,太宗令特進李靖、兵部尚書侯君集等兵分三路,向吐谷渾展開全面進攻。次年五月,吐谷渾為唐軍所敗,伏允死,其長子慕容順率殘部內附,被封為西平郡王、胡呂烏甘豆可汗。不久 慕容順為其臣下所殺,其子慕容諾曷缽繼位,唐與吐谷渾的關係明顯好轉。

唐太宗對邊疆民族的懷柔策略:優待安置、以德感化、重拾和親

夾在唐朝與吐蕃之間的吐谷渾


貞觀十年(636 年)三月,吐谷渾王慕容諾曷缽遣使請頒唐歷,行唐年號,派弟子入侍。唐太宗批准了他的請求,並冊封他為河源郡王、烏地也拔勤豆可汗。同年十二月,諾曷缽來朝,並親自請婚。唐太宗決定以弘化公主妻之。貞觀十一年,諾曷缽向唐朝獻牛羊一萬三千頭,翌年,又遣使者貢獻方物。貞觀十三年十二月,諾曷缽來長安迎娶公主。十四年二月十三日,弘化公主前往吐谷渾成親。這是唐代歷史上第一次正式以公主進行的和親,在當時對唐與吐谷渾、吐蕃三者之間的關係影響很大。

唐太宗對邊疆民族的懷柔策略:優待安置、以德感化、重拾和親

弘化公主出塞


(四)與西北吐蕃的和親

吐蕃位於青藏高原之上,由許多分散的部落組成。貞觀八年(634 年),吐蕃弄贊(即松贊干布)即位後遣使朝貢,唐太宗派馮德遐前往撫慰。弄贊聽說突厥及吐谷渾皆尚公主,“乃遣使隨德遐入朝,多齎金寶,奉表求婚。”突厥在貞觀五年、六年、八年均曾遣使求婚,吐谷渾也有求婚之舉,但此時唐朝尚未將公主嫁予突厥或吐谷渾。太宗沒有答應,吐蕃認為這是由於吐谷渾從中挑撥的結果,即發兵進攻吐谷渾,且兵臨唐境,以武力相威脅。唐太宗命侯君集等率五萬大軍打敗吐蕃軍隊,松贊干布大懼,遣使謝罪,再次請婚,得到唐太宗的應允。於是弄贊乃遣其相祿東贊獻金五千兩,寶玩數百事。相傳唐太宗五難婚使,最後決定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貞觀十五年(641 年),文成公主到達吐蕃,與松贊干布結婚成親。

唐太宗對邊疆民族的懷柔策略:優待安置、以德感化、重拾和親

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


據統計,整個唐朝共有十七位和親事件,從其過程中可以看出所有的和親都是在唐朝與和親外蕃相處友好情形下進行,雖然和親均出於外蕃主動請求,但是唐朝從沒有在被逼迫下進行和親。因此唐朝之和親並非止痛鎮靜之作用,亦不是一種忍辱行為,實與西漢之性質不同。唐朝的和親是對外蕃的施恩,以此種施恩發揮羈縻之作用。

結語

當然,唐太宗的民族懷柔政策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都是建立在貞觀時期唐朝強大的國力和武力基礎之上的。對於少數民族政權而言,太宗征服的第一選擇仍然是武力,只有在武力征服之後,以上三策方能顯示效果。

唐太宗對邊疆民族的懷柔策略:優待安置、以德感化、重拾和親

天可汗唐太宗


安史之亂後,唐代由盛轉衰,軍備不振,對邊疆的控制力急劇衰落,甚至被吐蕃屢次犯邊卻只能被動防禦。因此可以說,實力才是一切政策成效的決定性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