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野味啥心態?獵奇、炫富和補身子


現在不少人似乎都有這樣一種觀念,即越是珍稀的動物,吃了就越補身體。如今這種進補文化越來越走向極端,幾乎所有奇花異草、珍禽異獸皆被視為絕佳藥物或上好的滋補食品。雖然許多愛吃野生動物的人講不出什麼養生道理,然而卻認為這玩意營養價值高,強身防病的功效好。

吃野味啥心態?獵奇、炫富和補身子

有些野生動物的營養價值可能比家養的要高,因為它們的生長週期比較長;但大多數野生動物所含的蛋白質、脂肪及其他營養成分都是家養動物所具有的,本身並沒有特殊的營養成分,食用後對人體也沒有特別的好處。若要為身體補充能量,基本上吃日常的肉類已經足夠,根本犯不著專門找珍稀野生動物進補。所謂野生動物營養價值更高,其實是一種口口相傳形成的誤區。而一些商販正是利用這種“非野生不營養”的心態,打著“野雞”、“野鳥”的旗號坐收智商稅。

中國自古就有“藥食同性”的飲食文化傳統,使人們普遍相信野生動植物的食補作用。中國傳統的中醫理論,片面相信一些珍稀野生動植物的治療作用,從傷寒論到千金方,都有相關描述。這就使野生動物的命運有了先天的悲劇色彩。

我國古人到底是怎麼發現一些動物的藥用價值的呢?在民間,一直流傳著“吃啥補啥,以形補形”的說法,比如,吃了動物的臟器就會補人體的相應臟器;吃了形如人腦的核桃就會補人的腦子;吃了形如腎臟的豆類就能補腎等。

傳統醫學對藥物的選擇,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簡單來說就是像什麼就補什麼,吃什麼補什麼。吃核桃補腦子;吃豆類補腎。花類多生於植物的頂端,所以多用於治頭部疾病,即“諸花皆升”之說;藤類植物,因枝幹運送水分營養的功能強大,故能治療肢體、關節疾病;杜仲的樹皮裡有像“筋”的條狀白絲“筋骨”,吃了就會筋骨強健。樹葉、花類藥多輕飄,易飛揚,因而功在發散,故菊花、銀花、連翹之類發散、清熱解毒;石頭沉重,易下沉,故礦物類藥用於重鎮潛陽,謂之安神,如滋石、龍骨、牡蠣等。

吃野味啥心態?獵奇、炫富和補身子

2000年至2013年期間,有數百萬穿山甲被盜獵。這種小型生物以螞蟻為生,其鱗片需求量巨大,被磨成粉末或糊狀,據說有助於通乳、緩解關節炎和其他許多病痛。犀牛和老虎同樣遭到大量捕殺,中醫認為犀牛角和虎骨有治療功效。但是,儘管有個別病人聲稱有效果,但無法排除是否為安慰劑效應,實際上幾乎沒有科學依據能夠證明這些野生動物的療效。

吃野味啥心態?獵奇、炫富和補身子

穿山甲鱗片

對中藥的需求不僅導致野生動物的數量減少,還致使它們受到惡劣的對待。商人從森林抓捕或通過人工繁殖馬來熊和亞洲黑熊,從它們的膽囊中提取膽汁,因為這種黃色液體也許能夠改善肝的狀況和其他疾病。在提取過程中,活熊通常被關在小籠子裡,身上一直插著導管用於提取膽汁,防止膽汁氧化或變質。

吃野味啥心態?獵奇、炫富和補身子

殘忍的活熊取膽

中醫認為,食補應該因人而異,動物也有寒熱溫涼之分,吃得不合適也會出現問題。況且,如今能夠吃得到的野生動物,多數都是非法偷獵所得,不可能經過嚴格的檢驗、檢疫程序。更要命的是,在誘捕這些動物的時候,很多時候都是用了有毒的誘餌。此外,不少野生動物受到工業“三廢”和生活汙水、高殘留農藥、滅鼠藥的汙染,人吃了這樣的動物自然是有害無益。同時,很多野生動物是某些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的中間宿主,特別是寄生蟲,如弓形蟲、旋毛蟲、絛蟲等。一旦進入人體後,會引起嚴重的疾病。野生動物與人的共患性疾病有100多種,如炭疽、狂犬病、結核、鼠疫、甲肝、出血熱、鸚鵡熱等。一旦野生動物身上帶有這些病毒,肉又沒有煮熟,人吃下去後很容易感染上述疾病。

吃野味啥心態?獵奇、炫富和補身子

請大家告訴大家,保護野生動物,已成為全人類的使命和責任,這不僅僅需要法律的支持,更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關注。拒絕購買和食用野生動物,讓它們迴歸於自然,便是我們對它們最好的保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