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2月29日,法国凯撒奖揭晓。

相比起“原版”奥斯卡,有“法国奥斯卡”之称的凯撒奖一向低调,在社交媒体上的存在感也相对稀薄。

谁能想到,此次竟然引发了轩然大波。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事件的源头,在于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和他的新片《我控诉》

多年前,导演本人曾因为一桩性侵未成年案被捕。

为了逃避惩罚,他赶在宣判之前,连夜逃离了美国。

逃离,就意味着他再也无法洗刷这一道德污点。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在宣布《我控诉》入围凯撒奖之初,评委会就差点被社会各界的批判声淹没。

结果,评委会执意将最佳导演等三项大奖颁给了罗曼·波兰斯基,再次引爆舆论。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颁奖典礼当晚,《燃烧女子的肖像》一众主演在众目睽睽之下集体离席,以示抗议。

主演

阿黛拉·哈内尔更是一边拍手,一边大喊“恋童癖万岁!”,然后头也不回地离开了会场。

新闻发酵之后,关于“艺术和道德,究竟哪个更重要”的讨论,再度回归大众的视野范围。

关于阿黛拉·哈内尔与凯撒奖的“恩怨情仇”,也很快成了舆论焦点。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当然,以上并非今天的重点。

咱们还是来认真聊聊阿黛拉主演的这部电影。

在我看来,它绝对值得更多褒奖——《燃烧女子的肖像》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01.爱情倒计时


故事发生在1760年法国的布列塔尼。

在雇主的邀约下,年轻女画家玛莉安(诺米·梅兰特饰)一路漂洋过海,来到孤岛上的大宅。

她此行的唯一目的,就是为即将远嫁米兰的富家小姐艾洛伊兹(阿黛拉·哈内尔饰)绘制画像。

在伯爵夫人的叮嘱下,玛莉安改口说自己只是个普通女伴,以免对方产生抵触心理。

白天,她一边陪着小姐聊天散步,一边默默端详她的容貌。

夜里,趁着众人入睡,她便躲在画室里完成作品。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在日渐熟络之后,玛莉安坦诚了她的身份和来意,并将作品交由对方过目。

但没想到,艾洛伊兹完全不认可这幅作品。

她直白地指出这幅画像“失真”了,而且毫无生命力可言。

或许是受了刺激,又或许是为了维护艺术家的尊严,玛莉安亲手毁掉了自己的心血。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就在玛莉安乖乖接受伯爵夫人的谴责并准备离开之际,事情迎来了转机。

原本心存抗拒的艾洛伊兹突然提出,只要玛莉安肯留下,她就愿意配合作画。

眼看女儿也不介意,伯爵夫人便答应再给女画家一次弥补的机会。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以此为契机,两人之间的距离逐渐拉近。

她们在火炉边共度闲暇时光,在海边相约散步,在烛光下互诉衷肠。

就连作画时漫不经心的眼神,也仿佛成了“心动的信号”。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暂时摆脱礼教束缚之后,她们共度了生命中最甜蜜焦灼的热恋期。

直至离别前的深夜。

她们谁也不愿先入睡,只想把对方的眉眼连同这份缱绻缠绵的感情一同刻进心脏。

因为两人深知,这段缘分将在天亮后戛然而止。

她们的生活终将各归正轨,艾洛伊兹会嫁给某个陌生男人,而玛莉安则会继续她的绘画事业。

也许,两人一辈子都不会再有相遇的机会。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2019年最好的纯爱片”、“女性版《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本片最初在戛纳放映时,不少观众给出了类似评价。

事实上,两部电影在主旨与整体结构上的确颇为相似。

不仅主人公都爱上了生命中的意外来客,就连情感历程也是如出一辙:

相遇、暗恋、擦出火花、定情,最后迎来诀别。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甚至,连结局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电影同样选择了以失去恋人的主角失神地望着某处,无声落泪的场景作为收尾。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不过个人认为,本片的处理方式或许比《CMBY》来的更巧妙。

甚至,能给带给观众一种“初闻不识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的情感冲击。

电影尾声,艾洛伊兹坐在音乐大厅里,泪流满面。

在维瓦尔第的《四季》中,她终于感受到爱人描述中疾风骤雨、百虫齐鸣、蛙声鼎沸、电闪雷鸣的声音。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与此同时,观众终于知晓了她深埋心底多年的答案——

她第一次想要亲吻玛莉安,到底是什么时候。

正因为终将离别,所以才更懂珍惜。

正因为尝过刻骨铭心的滋味,所以愿意在分别后继续追随恋人的足迹,试着去了解对方过往生活中的点滴。

正如她亲口所说,“并非一切都会飞逝,有些感情会深入骨髓。”

艾洛伊兹的爱,从来不因时间而褪色。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玛莉安为艾洛伊兹弹琴

在狭窄到只有寥寥几个角色的叙事空间中,在盘旋激荡的旋律中,在艾洛伊兹无声滑落的眼泪中。

堪称美妙又心碎的情感体验被一路推向高潮,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而这些,还只是本片带给观众的第一重惊喜。

02.爱情与隐喻


至于第二重惊喜,就藏在电影的视听语言中。

片中有大量值得反复品味、揣摩、解读的镜头与文本。

先以女仆堕胎的场景为例。

此处刻意隐去了正在操作手术的阿嬷,再加上满头大汗、双眼紧闭、神色痛苦难忍的症状,营造出女仆正在分娩的错觉。

为了强调这点,躺在她身边的婴儿也紧紧攥住了她的手指。

新生与死亡意象的互相碰撞,使得生与死的界限被模糊、混淆。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毫无疑问,女仆或者说每个孕妇的身体,正是那个负责承载新生与死亡的“母体”

这既是波伏娃所说的“第二性”所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女性身体被符号化的体现。

为了促使玛莉安意识到这一点,艾洛伊兹才语气强硬地要求她继续旁观。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在镜头多次切换中,鲜花经历了从盛放到枯萎的过程。

“花开”、“花败”,既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也代表二人的爱情就如同鲜花般娇艳美丽,却也如此短暂易逝。

更巧的是,这束恰好是百合花,完美对应两人间的“百合之恋”。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接下来,再谈谈电影中占据关键地位的“画像”。

玛莉安亲笔绘制了多幅画像,每一副都如实对应着角色情感的动态变化。

第一幅画像虽然美丽端庄,但双眼毫无神采,顶多是副普通的人物肖像。

面对如此刻板平庸的画作,艾洛伊兹感到有些难以置信:“这就是你眼中的我?”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此时,玛莉安仍秉持着画家的立场,在所谓“生命力”与“技艺”、“灵感”之间,她更倾向于后者。

因此对“作画对象”艾洛伊兹提出的质疑,她感到不以为然。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光从成品来看,第二幅画像的面部表情变得更加生动,特征更鲜明。

这说明女画家对恋人的性格与内心有了更进一步了解,并且不再把“画像”仅仅视作一项任务。

换言之,她为作品赋予了更多私人情感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第三幅画像,是一张速写素描。

由于身份的转变,她的创作视角也随之产生了变化。

虽说只简单勾勒了几笔,却能看出她在笔触中倾注了更浓烈真挚的情感——

她试图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记录下爱人的睡颜。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第四副画像已经模糊到只剩一个背影,它被玛莉安小心翼翼地藏在画室的角落。

正所谓,往事可忆不可追。

在她心中,昔日恋人早已成了只可远观,不可触碰的“泡影”。

事到如今,她也只敢用这样隐秘的方式来纪念逝去的爱情。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为何选取“画像”作为叙事重心?

难不成仅仅是为了强调角色的职业?并不全是。

实际上,单就“画画”这一举动来说,潜在的情感表达就足够饱满——

如果画家没有爱上TA的“缪斯”,就创作不出饱含灵魂的作品;

以及,画家与创作对象之间的凝视关系是相互的。

因而在玛莉安对艾洛伊兹的小动作如数家珍时,她自然也早已被对方看透;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最后,画家在观察作画对象时的眼神,实在太容易招致误会。

所以艾洛伊兹在得知对方身份时,才会看似突兀地补上一句“您的眼神都说得通了”。

除了爱意,你似乎想不出别的理由,去解释她为何要如此温柔专注地看着另一个人。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说到这,我又想起行为艺术之母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恰好也有一则被命名为“凝视”的作品。

在这场历时两个半月的巡回展览中,她静坐700多小时,曾与上千个陌生人对视。

无论对方使出浑身解数,她都做到保持冷静。

直到她与分别22年的前男友乌雷眼神相交那一刻。

她忍不住潸然泪下,意外重逢的二人上演了堪称“一眼万年”的佳话。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在与恋人对视时,每个人的灵魂都一览无余,藏不住任何情感。

这正如歌德所说:“爱情难以遮掩,它秘藏心头,却容易在眼神里洩漏。”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除此之外,最值得细细品味的,莫过于俄尔普斯冥府追妻的隐喻。

这一隐喻贯穿了主角二人从相识、相爱、离别的全程,其重要性更在于它对故事主旨的阐释。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先简单概述下这则神话。

俄尔普斯是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之子,他的妻子欧律狄刻则是一位美丽的水神。

在妻子意外丧生后,俄尔普斯动身前往冥府,用他诚挚的爱意与琴声打动了冥王哈迪斯。

于是,哈迪斯答应将妻子归还于他。

不过条件是,在离开地府之前,他绝不许回头。

只可惜,最后俄尔普斯还是没能忍住回头的冲动。

转瞬间,妻子坠入深渊,这对眷侣再次阴阳永隔。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针对俄尔普斯回头的原因,主角二人展开了一番争论。

艾洛伊兹认为他太过情深意重,所以忍不住回头。

玛莉安却说,“他选择留下对她的回忆,他做的不是情爱的选择,而是诗意的选择。”

此处揭示了两人从根本上的分歧,一个追求义无反顾的爱,另一个则追求事业和艺术。

如果说俄尔普斯回头,既不是出于爱情,也不是为了事业。

那到底是为什么?先卖个关子。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在随后的篝火晚会上,伴随着高昂激荡的旋律,玛莉安恰好回眸,两人遥遥相望。

隔着漫天火星,两人之间爱情的火苗也似乎开始熊熊燃烧。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然而,就在玛莉安转身的一刹那,“挽歌”突然响起。

裙摆着火的艾洛伊兹被赶来的女仆绊倒,而她身上象征着生命的火苗也被扑灭。

此处完美照应了先前的对话:

“在即将触碰到边境之际,满怀对妻子的思念和不舍,痴情人心怀爱怜回头望去,她转眼滑落深渊。”

至于无声倒下的艾洛伊兹,更像是对故事结局的一次预演:

她就像坠入深渊的欧律狄刻,而玛莉安则是那个痛失爱人的俄尔普斯。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好了,现在可以揭晓答案了。

神话中俄尔普斯回头的真正原因,实际上是“命运”。

而“悲剧”与“命运”,正是构建希腊神话的核心。

正如俄尔普斯无法带着妻子回到人世,玛莉安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带着爱人离开小岛。

一旦离开这座遗世独立的孤岛,她们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于是乎,她们只能像俄尔普斯那样,顺从于宿命的安排。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与“画像”相似,电影中同样出现了多次“对视”的镜头。

每次对视,都严丝合缝地照应着她们的命运——

第一次,两人隔着篝火相望,爱情之火被点燃;

第二次,身穿婚纱的艾洛伊兹轻声呼唤“回头吧”,于是两人视线相交;

“她最后呢喃了一句再见,几乎已传不到他的耳边。”

此处显然对应着俄尔普斯夫妇在诀别前的凝视。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第三次,两人的视线不曾交集。

这无疑预示着“俄尔普斯”终究失去了他的妻子,光线幽暗的音乐大厅则象征生死永隔的幽冥。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以神话故事为核心的叙事手法,其高明之处不仅在于对人物命运的揭示,更在于角色情感的升华。

纵使面对无法抗拒的命运,她们依然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如同飞蛾扑火般奔向真爱的怀抱。

在渲染悲剧色彩之余,也为观众展示了爱情最本真的美好。

3.凝视与被凝视


从导演、编剧、演员,再到摄影,电影由纯女性主创阵容打造。

甚至,剧情中主角所在的孤岛也是男性角色缺席的“母系乌托邦”。

“以纯女性视角讲述女性之爱。”

这正是《燃烧女子的肖像》与其他同类影片在本质上的区别。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在导演瑟琳·席安玛的悉心雕琢下,《燃烧女子的肖像》呈现出了非同寻常的质感。

首先,电影最大程度地展现了女性的外貌之美。

从温润柔和的眼神再到外露的柔软肌肤,甚至就连阿黛拉·哈内尔眼角的几丝皱纹也被赋予了别样的美感。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其次,电影精准地捕捉到了女性的情感之美。

她们的每一次对视、拥抱、耳语、爱抚、亲吻,都流露出女性独有的温柔与细腻。

情到浓时,你不但能感受到朦胧情欲的诱惑,更能体会到缓慢升腾的情感张力。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最后,是电影对“性别议题”的革新。

比如,玛莉安的“画家”身份就自带话题性。

此话怎讲?

因为欧洲历史上的艺术殿堂是专属于男性的“净土”,它拒绝向女性敞开大门——

“这个俄尔浦斯画的极好,您的父亲老当益壮啊。”

“是我的拙作,借父名一用。”

结尾处的这段对话,则恰如其分地揭示了真相。

被剥夺署名权,这是18世纪欧洲女画家在职业生涯中无法逾越的门槛。

无论她们多么出色,都难以获得社会主流的认可。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无独有偶。

冷门西语剧《黑死病》中,拉雷亚夫人是个技艺出众的画师。

但囿于社会层面对女性的偏见与排挤,她始终只能像玛莉安那样,依托父亲的名义来作画。

假如顺着这个思路去倒推,历史上又有多少女画家沦为了沧海遗珠?

真相不得而知。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再说个更大众的例子。

作为独立女性的典范,《小妇人》中热衷于人生理想、追求自由平等的主角乔曾打动无数读者。

和姐姐乔一样,艾米也曾试图追逐成为画家的理想,可惜最终失败了。

面对劳里的质疑,她无奈地说出“我不是诗人,我只是个女人”。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难道说,她失败的原因仅仅是技不如人?

恰恰相反,“性别歧视”才是使艾米与顶尖艺术家无缘的根本原因。

“如果主角是个女孩子,务必保证她在结局时要么结婚,要么死了”。

至于艾米的结局,也顺应了出版社编辑提出的“业界潜规则”。

总而言之,女性的创作欲望以及自由选择权,统统受到社会规训的压制,这乃不争的事实。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漫长的艺术史中为何甚少出现知名的女性艺术家?

对此,玛莉安亲自做出了解答:

“为什么不画男性?”

“因为我是女人,我没这个权利。”

“这是为了阻断我们创造不朽艺术的道路。”

“不了解男性的身体构造,也就无法涉足艺术的主要领域。”

没有以男性为作画对象的权利,这是女性画家在创作道路上必须跨越的第二重阻碍。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最讽刺的是,随意翻阅艺术史,我们不难发现女性大多作为绘画题材出现。

比如《蒙娜丽莎的微笑》《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等。

关于这一现象,约翰·伯格曾在《观看之道》中指出:

“客体化”产生于看与被看之间,女性主义者则认同“男性凝视”的概念。男性常常是带着权威的观看者,女性则生来就是被观看的一方。


在不同的位置、立场、角度、脉络下的观看与被看,都是权力的运作和展现。

“凝视”,是男性与生俱来的权利。

而“被凝视”,则是女性的命运。

透过本片,我们能看出导演想要打破僵局的野心——

在作画过程中,艾洛伊兹和玛莉安总是相互凝视。

这意味着,女性角色同时作为凝视这一行为的“主体”与“客体”。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如此一来,女性便能从“艺术家—缪斯”的传统关系中解放出来,从而真正实现了视角上的平等。

这就正如《简爱》所说,“在上帝面前,我们的灵魂是平等的。”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抛开电影本身。

在男性执掌话语权的电影行业里,导演瑟琳·席安玛却大胆采用了纯女性制作班底。

她的目的,在于实现对“性别偏见”的反叛,并最终为女性从业者争取话语权。

光凭这一点,就称得上勇气可嘉。

即使凯撒奖最后只象征性地给出“最佳摄影”这类技术小奖,也完全不妨碍大众对本片的赞许。

毕竟,戛纳场刊3.3的高分与“酷儿金棕榈奖”,足以证明本片的质量不俗。

豆瓣8.6高分的背后,是性别议题与神话的完美融合

复古迷人的色调、大量可供解读的隐喻与文本、沉浸式的情感体验,再加上导演对于女性视角的大胆诠释。

无论如何,本片值得一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