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沒當過一天皇帝,為什麼列入十三帝?

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有關於這個王朝的各種歷史與故事都使我們沉迷不已。而縱觀清朝的歷史,一共有十二位皇帝,但是人們對於清朝的說法卻總是滿清十三朝或是滿清十三帝,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那一個多出來的皇帝是誰?這個說法主要是和滿清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多爾袞有關,多爾袞一生也是很戲劇性的,曾經兩次與皇位擦肩而過。多爾袞年少時就十分英勇,曾被賜予“墨爾根戴青”的稱號,還是正白旗的旗主。之後的多爾袞更是不斷建功立業,還掌管了六部之中最為重要的吏部,之後的官員升遷,貶黜更是被多爾袞一手把持,在朝廷內也是勢力龐大。

多爾袞:沒當過一天皇帝,為什麼列入十三帝?

他第一次與皇位擦肩而過,是在自己年少時,當時他的母親阿巴亥十分受努爾哈赤的寵愛,後來更是一躍成為了努爾哈赤的大福晉,多爾袞的地位也是水漲船高、非常人可比,八歲的幼齡就被允許參與國政,雖然多爾袞年幼,並不能對國政有什麼影響,但也可以看出,多爾袞的榮寵與地位都很高。但是就是因為他年紀太小,雖然在努爾哈赤眾多兒子中還算有實力,但是並沒有人擁護他,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因病逝世,阿巴亥也被逼殉葬。多爾袞此時十五歲,雖然野心勃勃,但是實力不足,又失去了母親的庇護,自然是與那個高高在上的位置無緣了。第二次是在清太宗皇太極猝死之後,由於他生前並未確立繼位人,多爾袞與皇太極長子豪格便是這場皇位之爭的參與者。多爾袞實力強大不必多說,豪格也是軍功赫赫,而且已經被封為貝勒,背後又有正藍旗、正黃旗、正紅旗的勢力支持,也是不可小覷。雙方爭奪不休,但由於手中的籌碼相差無幾,誰也無法奈何誰。在這種僵持不下的狀態下,多爾袞提出由皇太極的第九子、只有六歲的福臨繼承皇位,這一提議得到了認同,於是懵懂無知的福臨就這樣成為了皇帝,而多爾袞則擔任輔政大臣。雖說多爾袞可以影響甚至控制小皇帝福臨,距離權力的巔峰更近了一步,但是他卻在此次的鬥爭中與皇位失之交臂。

多爾袞:沒當過一天皇帝,為什麼列入十三帝?

為什麼多爾袞沒坐過皇位,還被稱為皇帝?這主要是因為多爾袞在清軍入關時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女真從努爾哈赤時期便開始了與明軍的作戰,這場戰爭從公元1618年一直打到了1636年,可謂是戰事艱難,而多爾袞在這場戰爭中中也是功勞顯著。十七歲的多爾袞就開始跟隨皇太極與明朝的軍隊作戰,在廣渠門打敗了明朝著名將領袁崇煥帶領的援軍,次年,多爾袞又在與明軍的一次交鋒中大獲全勝。如此累累軍功,也讓多爾袞在朝堂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他受皇太極指派,開始掌管吏部諸多事宜,但也沒有停下征戰的腳步。大淩河之戰中,多爾袞並沒有因為自己的身份而怕死惜命,反而是身先士卒,帶兵直奔大淩河城下,隨後將大淩河城圍得水洩不通,又連挖四道壕溝,杜絕了明軍突圍的可能性。大淩河城被圍困十數日,城中彈盡糧絕,而城外來援兵也不能成功救援,清軍大獲全勝。這一戰,對於清軍來說絕對是突破性的勝利,同時也加快了清軍入關的腳步。

多爾袞:沒當過一天皇帝,為什麼列入十三帝?

總而觀之,多爾袞在奪取天下的這場大戰中,一共打下了三十六座城池,與敵軍對陣打敗敵軍十數次,俘獲了俘虜和牲畜更是有二十五萬七千多,甚至還活捉了大明朝的一些親王、官員等。可見,多爾袞的確是為清朝立下了汗馬功勞。不僅如此,在清朝建國後,在皇太極去世後,多爾袞與皇長子豪格爭奪皇位,在僵持不下時,多爾袞提出立福臨為帝,在當時是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一方面是防止清朝的八旗之中出現內鬥,破壞政治穩定,二是防止自己的勢力的在內鬥中被消耗,也可以讓自己的權力更加龐大。在多爾袞作為攝政王的時期,在政治上也有許多於民有利的措施。在順治元年,多爾袞剛剛進入北京城,就宣佈實施輕徭薄賦的政策,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還下令要與其他民族和平相處,採取聯姻以及進貢賞賜的方式,維護了北方邊疆地區和平與穩定。由此可見,多爾袞並非尋常的草莽武夫,而是有勇有謀。

多爾袞在順治七年時在一次騎馬時墮馬受傷、不治身亡,年僅三十九歲。順治帝十分哀慟,下旨將多爾袞追封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喪儀也是按照皇帝的禮制來舉辦的,這也是多爾袞會被視為皇帝的原因,也是滿清十三帝這種說法的由來。俗話說:“將軍狗死人弔孝,將軍死後無人埋。”多爾袞生前權勢滔天,無人敢觸其鋒芒,但他死後雖然沒有到“無人埋”的程度,但是有許多大臣都紛紛跳出來,指責他大逆不道,犯了許多的重罪,在這種千夫所指的情況下,多爾袞被判處十四條罪名,毀墓掘屍,褫奪一切封典。有人對多爾袞赫赫功勞加以稱讚,結果被流放充軍,好在多年之後,乾隆皇帝為多爾袞翻了案,下旨為他修復墓地,又恢復了他的封號,也是自此開始,對多爾袞的各種評價才算是恢復了公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