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

自古以来四川人才辈出,其中苏东坡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作为故事的主角的东坡居士,人生的跌宕起伏更是令人受益匪浅。来自偏远川蜀的书香之地的苏东坡,继承了巴蜀儿女勤恳能干,性格直爽的风格,也有四川锦缎,美观的寺庙那样细腻,这也为他日后的总体发展埋下了伏笔。

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

那时还是嘉佑年间,苏洵带着刚刚二十出头的苏轼,以及他兄弟苏辙,从偏僻荒凉眉山,顺着长江出川,于嘉祐二年入京赶考。这对风华正茂初出茅庐的苏轼是大显身手的好时机。谁料,当时的主考官是宋代代文豪欧阳修,那时他正在文坛大显身手,对崭新的文学颇有兴趣。苏轼那锦秀娟丽,独具匠心的风格的政治文章,俘获了欧阳修的好奇心,到底是怎么样优秀有思想的人才写得出这样的文字?有趣的是当时的考试还是糊名制,和现代考试的密封式的答卷一样,欧阳修在对这篇文章情有独钟爱不释手的同时,又有一点犹豫,认为这样的文章当今只有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才能写出,只好忍痛将苏轼的这篇文章给到第二名。

年纪轻轻就高中进士,对锐气正茂的毛头苏轼来说,莫过于得到的喜悦。熙宁四年七月,苏轼携家眷来到杭州担任知府。说到杭州,一个苏轼浮沉多年的地方,并且苏轼也始终在青岛附近的密州,苏州为官。初次来到杭州美地,苏东坡以烂漫的诗句,尽情发挥年轻和才华,甚至暗讽当朝政治不足,几乎赤子般的狂放不羁。可能是年轻的才华横溢,意气风发.年轻的锐气还是祸害了没有超世脱俗,沉迷于红尘的他。这样的锋芒毕露的诗句,不久后给他惹来了灾祸。也许,这就是时间和命运给苏轼开得一个玩笑罢了。

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

当时王安石作为宰相,在朝廷推行新法,让很多反对者不满。但法家典型代表的他,做事雷厉风行,苏轼大多数友人,包括欧阳修在内的恩师,因反对新法与王安石观点不一,无奈背井离乡。那时满朝风雨,如苏轼眼中所见,这里早已不是他初出茅庐时准备大展身手的理想乡了。苏轼没有等到在太平盛世来施展他的才华和实现理想,他已经被朝廷逼得走投无路,忧心忡忡。他不满,唯有以诗歌宣泄。但这样让他在朝廷的敌人逮到了把柄,当时以何正臣为代表的与苏轼政见相冲的宦官,竟然上奏弹劾苏轼。举出苏轼来到知湖州任职后谢恩的上表中,里面的用语暗讽刺朝庭新政,随后又拿出大量苏东坡的诗句作为诬陷证据。这次莫须有的诬告案件由监差御史揭露,在御史台狱接受审判。压倒了苏轼作为凡人的最后稻草。

御史台当时被称为乌台,乌台诗案的压力下,苏轼毕竟还是凡人,凶恶的差吏气势汹汹的来到苏轼的们府前,将他五花大绑,当时尊重文人风气的宋朝下,苏轼被这阵仗吓到了,认为自己可能命不久矣了。但是一些朝廷大臣好友当时对这位人才的未来颇为看好。以赵太后,当朝驸马王冼为主的,纷纷为苏轼求情。甚至王安石在金陵玩乐时,也曾劝到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的劝解下,这场诗案就以王安石劝说为由,令苏轼逃脱一劫,但被贬黄州。

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遭遇过这次劫难后,开始认真生活,琢磨人生。在黄州,惠州等地抗瘟疫,修建水利工程,抗洪,造福百姓,企图以踏实肯干的实践感动朝廷,但却迟迟等不到朝思暮想的朝廷召回。苏轼怀才不遇,但仍旷达洒脱,写下了无数传世经典流传至今。在滚滚长江上游玩,看着赤壁古战场物是人非的场景,他发出感慨,思绪万千,"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只有着滔滔的江河,才是他展示自己曾经的抱负的去处。他不经感叹现在自己,一切不过是因为历史而感到的飘渺。

偶然间在山间小路中穿行,苏轼遇雨。因为仆人不在身边,苏轼不巧遭遇雨淋。当路人都觉得狼狈不堪,唯有苏轼毫不在乎,他这小道里漫步,风雨,料峭春风,带着微醉,苏轼潇洒肆意,享受自然的洗礼和吹拂。他不禁吟诗悠然顺着前路徐行。他拄竹杖,穿芒鞋,一蓑衣,任凭风吹雨打。大自然的美妙,使他此时感觉,到人生就像得到解脱,身心是那么自在。走了一会儿,雨过天晴。他蓦然回首,品味人生,看看走过的地方,既无风雨,也无泥泞,天边孤鹜落霞,夕阳西下。自然界的变化,不禁让他联想起了自己的曾经的大起大落,如这天气的阴晴变换。但与这漫长的人生相比较,也不过如此。

时运不齐,命途多徂,朝廷换代后,苏轼不幸下放儋州,也就是今日的海南。那时哪里还荒无人烟,流放到哪里是拿生命来跋涉,苏东坡带着当时绝望的心情,从接到朝廷圣旨后留下遗嘱,"到海南后:首当作棺 ,次便作墓 ,死葬海外。"因为近一千年前的海南,在中原人的眼中,就是和死亡问好地方。这次苏轼带着自己的小儿子苏过,早已作好了客死他乡的准备,他认为他已经向中原诀别,与朝廷永别。

到海南后,他先住在儋州官舍里,后因一些原因被驱逐。无奈在桄榔林里盖了茅屋小居。之后苏东坡与当地人结下深厚的感情,现在海南渔民戴的东坡帽也是沾了苏轼的光。当时儋州州守张中和黎族读书人家黎子云兄弟共谋,在黎子云住宅边建一座门府,既可作苏东坡与苏过的安居处,也可以文会友。日后苏东坡取名"载酒亭"。儋州时日,苦中作乐,不亦乐乎。

生命最后时日,苏轼还是被朝廷召回。但是苏轼一生在贬官路途的颠簸还是累垮了他。他在命运最后时刻,做出一生的感叹: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对呀,穷尽这一生不过这天下的颠沛流离,诗和远方。

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

当苏轼进入了弥留之时,一切的感知正慢慢地离开他的身体。一位方丈就在他的耳边建议到:"端明宜勿忘西方"苏轼的还有些许意识,苏轼喃喃到:"极乐世界有没有到我不怎么清楚,靠这办法念到,怕是不怎么灵验,我估计这样可能是到不了的,这不是念不念的问题。"方丈继续说道,说您平时不是吃斋念佛吗?不是信佛吗?您现在还不再多念它几遍,您真的就到了极乐世界了,您就解脱红尘业障了。苏轼最后麻溜儿地回答了一句 "我天天认真度日,用心生活,每天都像在极乐世界,死不是我离开了这个世界就脱离这快乐的状态原因。"

  苏轼的回答反映了他的漂泊多年形成的超俗的人生观,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人生也莫过如此。就像他写文章,随物赋形,行于所可行时,止于所可止处。他不久就去世了,来的悄无声息,安静祥和。当他的长子苏迈过去,将一羽毛放在他父亲的鼻息的地方,那羽毛再也没有动过,一代文豪溘然长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