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與祝英臺是哪個朝代的?

如魚得水左右逢源


作為中國歷史上四大愛情故事之一的梁山伯與祝英臺愛情故事,可以說是讓人印象十分深刻,留下太多唯美畫面。

我們在不同的年齡來欣賞他們的故事,就會得出不同感觸,這些感觸中有悲哀、落寞、惋惜或者遺憾,但更多的毫無疑問就是感動。


在不同的年代,也許人們表達愛情的方式不同,但是對於愛的那種真摯感情是從來都不會改變的,這就是我們一直以來無法忘懷這個愛情故事的主要原因。

真實歷史上是否真實存在這樣的故事與這兩個人呢?關於這個問題,不同的人就會得出不同結論與意見,但是究竟哪個版本可信度高一點呢?今天我打算仔細分析一下。


一、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故事

梁山伯與祝英臺原本是同窗學習的朋友,祝英臺女扮男裝,卻對梁山伯暗生情愫,梁山伯木納不懂事,一直沒有清楚祝英臺原來是個女人。

對祝英臺的一系列暗示,梁山伯也一無所知,最終錯過祝英臺,祝英臺學習結束後離開梁山伯,回家在父母安排下與馬文才定親打算結婚。


就在這時,木納的梁山伯得知祝英臺原來是個女人,於是不顧一切前往尋找祝英臺,希望能夠再續前緣,無奈祝英臺婚約在身,實在為難。

梁山伯懷著悲傷心情告別祝英臺,後來一直相思成疾,最終鬱鬱而終,祝英臺得知梁山伯去世的消息,在婚禮當天跑去找梁山伯,並且看到梁山伯墓地裂開,祝英臺順勢衝過去,兩人得以合葬在一起化為蝴蝶,自由自在,從此永不分開。

這個故事充滿悲傷、遺憾與無奈,雖然結局以化為蝴蝶在一起的方式收尾,依舊沒能避開那些悲傷情愫。



二、梁山伯與祝英臺究竟屬於哪個朝代

關於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朝代問題,有史料記載如下:

英臺,上虞祝氏女,偽為男遊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友,方知其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逢裂陷,祝氏遂並葬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宣室志》

從這個記載來看,梁山伯與祝英臺應該屬於晉朝人士,可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比較混亂,按理來說不太可能出現如此穩定的學習局面,而且那個時候人們思想開放,應該不存在男女有別這麼嚴重的情況。


甚至那個時候男女之間關係十分開放,很難出現這樣唯美的愛情故事,由此可見這個推斷正確性有待考證。

還有人說祝英臺與梁山伯是屬於宋朝人士,從思想開放程度以及男女有別來看,宋朝時期受程朱理學影響,女子地位較低,想要獲得學習需要女扮男裝也是可能的。

但是宋朝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人們對自由戀愛的思想很淡,不存在如此開放唯美的愛情觀念,由此來看,宋朝也並不準確。

還有很多版本,比如漢朝等朝代,但是都缺乏足夠多的史料來證實,因此我們很難得出準確結論。

總而言之,這個故事是經過文學渲染的,存在一定的虛構與藝術性,我們想要從中得出準確歷史真相,確實相當困難。


或者換一句話來說,這個故事傳達的是一種自由唯美的愛情觀念,不管在什麼朝代,都是十分可貴的,我們又何必糾結於事情發生在什麼朝代呢?


結語

愛情是一個美好的東西,存在於整個歷史中,不管什麼朝代,人們對美好愛情的憧憬從來沒有減少,正因為如此,這個故事才能經久不衰,感人至深!



嗔痴歷史觀


《梁山伯與祝英臺》是中國漢族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在中國家喻戶曉,流傳深遠,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

不少專家學者考證後認為梁山伯和祝英臺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人物,他們之間確實發生過悽美的愛情故事。

梁祝:


晚唐學者張讀的《宣室志》記載:“英臺,上虞祝氏女,偽為男遊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後為鄮縣令,病死,葬鄮城西。。。。祝氏遂並葬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

據梁祝文化研究專家麻承照的研究,梁山伯應是鄞州人,祝英臺應是上虞人。

按宋代明州知府李茂誠的《義忠王廟記》推算,梁山伯生於公元352年,死於373年;祝英臺死於公元374年。

“梁祝傳說”最早產生於397年,在宋代故事就比較成型了。


1997年7月,寧波出土了一座晉代墓葬,該墓的位置、規格和隨葬器物表明這是一位晉代縣令的墓葬,與記載中的梁山伯墓有很多相同之處,故而不少專家認為這就是梁山伯墓,進而證實梁山伯就是晉代人。

唐朝初年梁載言《十道四番志》就有關於兩人的記載:“義婦祝英臺與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說明這二人生活的年代要早於唐代,那麼二人為晉代人是非常有可能的。

同樣的佐證有不少,比如南朝梁朝的《金樓子》一書記載:

“梁祝事異矣!《金樓子》及《會稽異聞》皆載之”。

民間還有一種版本說梁山伯是明代人,祝英臺是南北朝人,兩者相隔千年。

化蝶:


只不過是埋葬地點重合,才被後人演繹了愛情故事。但這種說法無法解釋早在南北朝和唐代就有二人傳說這一事實。

不管他們是哪個朝代人,他們的這一段唯美徹骨、驚天動地的愛情,感天動地;二人最終化蝶飛舞,是留給無數青年男女的一曲愛情絕唱。

多看看梁祝,再對比一下現在要車要房才肯結婚的姑娘,你心裡是什麼滋味?

歪眼小史工作室


剛日讀史


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有必要把故事的梗概敘述一遍,然後抽絲剝蠶,逐一探討解答。

這個故事是中國古代四大愛情故事之一。

古時,有男梁山伯與女扮男裝的祝英臺在去杭州萬松書院讀書途中偶遇,結成金蘭兄弟,後二人同窗共讀三年,梁山伯不知祝英臺為女兒身,而祝英臺已深愛梁山伯,並多次暗示,無奈山伯未悟之,後祝父召女回鄉,把她許給馬太守馬文才,祝英臺悲慟萬分,後梁山伯在師母暗示中,方醒悟,忙趕至祝家莊在樓臺與英臺相聚,後山伯回家悲傷過度,不久病亡。英臺聞之,誓以身殉情,出嫁日路過山伯墓地,下花轎拜祭,忽雷電交加,墓地破開,英臺跳入,墓複合攏,眾人大駭,然天又復晴,眾人看見從墓裡飛出一對蝴蝶,後人稱梁祝化為蝴蝶。



關於梁祝傳說有多種版本如杭州版本,宜興版本,微山版本,諸城版本等,對於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時代也存諸多爭議,但杭州版本更廣泛流傳,那今天來逐一推斷,權當娛樂。

首先,梁山伯與祝英臺是讀書,故事從頭至尾沒有提趕考之類的話,而科舉考試始於隋朝約605年左右,也就是說故事發生在隋朝之前。

其次,到杭州萬松書院讀書,據史料記載,萬松書院始建於唐貞觀年間(約785至804年),初名為報恩寺,後到明朝〈1498年〉,由浙江右學政(相當於如今省教育廳長)周木改為萬松書院(由此推斷,這個故事口承相傳到了明朝才漸漸豐滿起來),這裡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故事人物又出現在明朝。



再者,故事中說祝英臺嫁給馬太守之子馬文財,太守一職是漢景帝才名確的,之前叫郡守。這個官到了南北朝被刺史所替代,明清時被"知府"替代。由此推斷故事背景又到了漢朝至東晉時代。

故事結尾處說祝英臺出嫁路過樑山伯墓地,下花轎拜祭,那問題又來了,花轎的盛行在宋朝時流行,唐之前女子出嫁都是馬車,這個宋吳自牧在巜夢梁錄.娶嫁篇》有記載。轎子誕生比較早,春秋戰國時已有類型樣式,只是那時叫"輿"。由此推斷,故事背景又回到宋朝。




綜上所述,這才有了梁山伯與祝英臺的許多版本爭議,但是我們靜下心來,仔細捋一捋便得出給論:故事一開始就是交待二人讀書,從未說進京趕考,這是歷代相傳的共同之處,也就是故事說的是隋朝之前發生的事,普遍認為的朝代在晉朝是比較可信的,之後說在萬松書院讀書,座花轎都是代代口承之傳的訛誤,也可推斷,故事的描述可能是在明朝才漸趨完善,而真正完善並豐滿整個故事的創作應該在近代,只是作為一種民間故事,民間創作者沒有注意到一些歷史細節而已。

只有是民間的,所以才是感人的。

現在爭論故事的起源似乎已無意義,它作為一種民間口承相傳的藝術故事才是我們應珍惜的,故事歷經歲月剝蝕,未消逝反而更豐滿感人,這也說明野史的魅力,也說明我們的生活需要感動。


可榮188


相傳梁祝故事發生在東晉謝安執政時期。

梁山伯為會稽 山陰人,祝英臺為會稽上虞人。

唐朝張讀的《宣室志》中寫道:“英臺,上虞祝氏女,偽為男裝遊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之,方知其為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自裂陷,祝氏遂並埋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

更有古曲《梁祝》歌詠此事

其詩如左:

月白風清花襲人,紗窗青燈透雙影。

夜闌萬類盡無語,猶聞西樓讀書聲。

風雨共濟長相伴,互助互勉同路人。

青梅竹馬倆無猜,心心相印是知音。

朝夕相伴幾度春,莫知英臺女兒身。

待到芙蕖出水日,方悟最苦相思情。

俊逸儒生風流種,窈窕碧玉亦多情。

花前月下常相會,撮土為香山海盟。

玉人有意天無意,金玉良姻幾個成?

媒妁之言父母命,棒打鴛鴦倆西東。

笑問世間情何物,生死相許無所恨。

今生無緣同白首,待到來世敘舊情。

生不相守死相從,黃泉路上結伴行。

雙雙化蝶翩翩舞,恩恩愛愛不絕情。

小時候不知道從哪本書上看來的,跟科技無關啊。 算是毀童年的冷知識。 被大多數人奉為愛情圭臬的梁山伯與祝英臺,其實是杜撰的故事。他倆根本不是一個朝代的人。 (細節也許記憶有誤啊)

祝英臺是南北朝時期的人,算是個“俠盜”。

她是個孤兒,吃百家飯長大,長大後長期劫富濟貧。“馬文才”就是一個大財主,被祝大女俠劫了太多次,終於怒了,將來行竊的祝大女俠抓住打死了,然後拋屍荒野,並勒令不許任何人給她收屍。 被祝大女俠接濟過的窮人們,趁夜悄悄將她埋葬了。為了掩人耳目,不敢給她豎著立墓碑,於是將墓碑平放,上面記載著她的生平事蹟。


梁山伯呢,是明代(謝指正,我記性不好)的一名官員,熱愛百姓,清廉公正,深受愛戴。

他忙於公務,直到去世仍未娶妻。人們埋葬他,為他挖墓時,挖到了已被泥土遮蓋住的祝英臺的墓碑。

大家閱讀了碑文,大呼祝英臺與梁山伯均是心繫勞苦大眾的好人啊。

人們覺得這是祝英臺與梁山伯的緣分,於是將他二人屍骨合葬到一起,並杜撰了被後人傳為佳話的“梁山伯與祝英臺”悽美的愛情故事。


不慫歷史


《梁山伯與祝英臺》是中國古代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 民間流傳已有1700多年,可謂家喻戶曉,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

是中國最具魅力的口頭傳承藝術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唯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被歐美稱之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有關梁祝的古蹟,已發現17處,包括讀書處6個,墳墓10處,廟1座。 可見梁祝傳說的影響力巨大。

那他們到底是哪個朝代人?因為傳說起源地就很多,所以出生的朝代也有幾種版本。

我看到的有三種版本,一一分享給大家。

第一種版本: 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發生在晉朝,事發地點在浙江。

現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載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 到了晚唐,張讀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學性渲染,可見其大致輪廓

“英臺,上虞祝氏女,偽為男遊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友,方知其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逢裂陷,祝氏遂並葬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

東晉時期,浙江上虞縣祝家莊,有一個祝員外,他的女兒叫祝英臺,聰明美麗,她女扮男裝,遠赴杭州求學。

途中,邂逅了赴杭州求學的紹興書生梁山伯,一見如故,在草橋亭上撮土為香,義結金蘭。

不久,二人來到了杭州城的萬松書院內,拜師入學。從那以後,同窗共讀,兩人形影不離。

梁山伯跟祝英臺一起學習了三年之久,感情深似海,祝英臺是深深地愛著梁山伯的,但是梁山伯始終不知道她是女兒之身,只把他一直當成兄弟,並沒有其他特別的感受了。

後來祝英臺回家, 在十八里相送的途中,祝英臺不斷藉著其他的物品暗示著自己對梁山伯的愛意,梁山伯木訥,沒有多想。

後來,梁山伯才知道祝英臺是女兒身,去祝家求婚的時候,得知祝父已經將英臺許配給了家住在鄞縣的太守之子,馬文才。美滿的姻緣,就成為了泡沫,二個人在樓臺上相見,淚眼相向,淒涼傷心地離開了對方。

在告別的時候,立下了誓言,生之時未能在一起,死後要死在一起!

後來梁山伯被朝廷召到了鄞縣當縣令,梁山伯整天憂鬱纏身成了疾病,不久之後便離開了人世,他死之前的遺言就是死之後能把他葬在鄮城的九龍墟,祝英臺聽到了梁山伯的死訊後,也想一起跟梁山伯死去。

祝英臺在被迫出嫁的時候,繞道去了梁山伯的墓前祭拜,最後在祝英臺的哀聲感應下,老天看不下去了,風雨雷電交集,梁山伯的墳墓爆裂了,祝英臺直接跳入了墳中,墓穴合攏了,風雨也停歇了,彩虹也出來了,梁山伯跟祝英臺化為了蝴蝶,在人間自由飛舞著。


還有一個佐證是: 宋代明州(今寧波)知府李茂誠的《義忠王廟記》,文中說梁山伯生於公元352年,農曆三月初一,死於373年農曆八月十六,終年21歲,未曾婚配; 祝英臺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廟(又名“義忠王廟”)修建於397年。如記載可靠,“梁祝傳說”當產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這20多年內,而這時期就是東晉朝。

第二種版本就很離奇了。

有傳言稱: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兩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俠女,劫富濟貧,曾三去馬太守家盜銀,最後中馬之子馬文才埋伏死於亂刀之下。百姓將其厚葬並在墳前立碑,年久,該碑下沉於地下。梁為浙江寧波府鄞縣縣官,清正廉潔,中年喪妻,無子,死後入葬時刨出祝之墓碑,眾惋惜之餘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為梁擇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為梁,紅者為祝……從此敷衍出動人的傳說。


據查證,此記載最初版本為浙東民間百姓口頭故事,並非歷史資料記錄。

第三種版本:梁祝是漢朝人。

據山東省濟寧市文物局副局長、濟寧市梁祝研究會會長、著名的梁祝文化專家樊存常先生考證, 梁山伯與祝英臺包括馬文才,歷史上確有其人,他們之間的故事為歷史真實事件,而且他們的籍地都在孔孟之鄉。

馬坡是祝、馬的故里,在古鄒邑西鄰微山湖北岸,這裡有梁祝合葬墓,墓碑歷經淤積長期深埋,後被發現。

2003年10月27日,山東省濟寧市梁祝文化研究會和微山縣人民政府,隆重舉行了“重修梁山伯祝英臺墓記碑”的復出儀式,這是全國現有九處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塊墓碑,立碑人崔文奎身份為明朝皇帝欽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為中國歷史上見證梁祝故里官方人物之中官位最高、職位最重、權威性最大的一位。

此碑的出土,引起了新聞媒體的極大關注,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新華社》、《大眾日報》、《齊魯晚報》等眾多的國內新聞媒體與韓國、日本、新加坡、美國等外國新聞媒體對此進行了報道,在很短的時間內,在國內外引起了很大轟動,引起了世人的極大關注。

關於梁祝是哪個朝代人,樊存常認為, 根據梁祝墓祭碑碑文推測,此故事最早應產生於漢代。

他分析的理由是:

(一) 三國魏晉時期社會動盪不安,沒有產生此類故事的社會背景,選官制度也不可能讓梁祝去追求讀書做官之路,唯有社會安定,儒家思想佔統治地位的漢代才有梁祝故事產生的土壤。

(二)濟寧為中國漢代碑文出土文物最多的城市,全國大部分漢碑出自濟寧,作為孔孟故里的濟寧,漢墓眾多、規模之大,陪葬品之多在全國聞名 。

(三)有關考古專家在對梁祝墓周圍的墓地進行勘探發掘時,發現有很多漢代墓葬,並出土有陶罐、泥人、動物獸等。據此,可進一步推斷此墓為梁祝漢代合葬墓。 同時祝英臺所在村莊九曲村發現了大量漢代石碑,發現一小塊殘破的漢代石碑,上面刻有幾個祝姓字樣。

這說明漢代九曲村的確曾經有祝姓人氏生活過。這是梁祝為濟寧漢代人極為有利的證明。

一千多年來,梁祝愛情故事久傳不衰。小提琴協奏典《梁祝》可謂人間仙樂,千古絕唱,聽來蕩氣迴腸,餘音不絕,多年來一直蜚聲海內外。



不管他們是哪個朝代人,總之,他們給我們後人留下來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並在當代廣為流傳,並能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代表符號蜚聲世界。我們應該感謝他們。



歷史逸事


答:《牛郎織女》、《天仙配》、《白蛇傳》和《梁山伯與祝英臺》並稱中國古代四大愛情故事。

但是,《牛郎織女》、《天仙配》、《白蛇傳》都是人仙相愛、或人妖相愛的故事,一聽就知道是胡編瞎造。

《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結局雖然也有殉情男女死後雙雙化蝶的神話點綴,但梁山伯與祝英臺卻絕對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他們的故事也是歷史真實故事。

話說回來,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故事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順帶說一件小插曲。

話說,1952年下半年,第一次全國戲曲觀摩大會舉行,由袁雪芬和範瑞娟主演《梁山伯與祝英臺》地進京表演。毛主席指示上海電影製片廠,要借這個機會開拍彩色電影。

當時拍攝一部黑白電影投資近20萬元,彩色電影要翻倍。

蘇聯專家因此明確地說:“你們要拍彩色電影,再過3個五年計劃再說,現在拍好黑白片就可以了。”

但我國財政雖然緊張,經過商討再三,是投入了拍攝。最終,於1953年攝製成我國第一部彩色戲曲藝術片《梁祝哀史》。

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是新中國作為五大國之一參加的重要國際會議,我國派出了以周總理為團長,張聞天、王稼祥、李克農為副團長的政府代表團。而《梁祝哀史》剛剛拍出,也帶出國了。為了便於向外國記者介紹,就在駐地——寶端華旅館先行試放。

但是,外國人根本看不懂。

熊向暉於是請懂越劇的同志將劇情介紹和主要唱詞寫成十幾頁的說明書,準備翻譯成英文發給外國記者,並將片名譯為《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悲劇》。

這件事被周總理知道了,他連連擺手,說:“十幾頁的說明書,誰耐煩看?我要是記者就不看。”

那……熊向暉急得直抓後腦勺。

周總理支了個招,說:“只要你在請柬上寫一句話:‘請你欣賞一部彩色歌劇電影——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放映前,用英語做個三分鐘說明,概括地介紹一下劇情,用詞要有一點詩意,帶點悲劇氣氛,把觀眾的思路引入電影,不再做其他解釋。你就這樣試試,我保證不會失敗。”

結果正如周總理所料,電影招待會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一句話,梁山伯與祝英臺,就是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比較完整講述梁祝愛情故事的,是晚唐張讀的《宣室志》,裡面提到,祝英臺是上虞祝氏女兒,偽為男裝遊學於會稽,與梁山伯同窗,兩人相愛卻不能相守,最後殉情同葬。

最主要的是,《宣室志》裡提到了一句:“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

謝安是東晉名臣,梁、祝既與之同時代,即梁、祝當為東晉人。

最早研究梁祝事蹟的近代小說研究家蔣瑞藻宋徽宗大觀年間李茂誠所撰的《義忠王(梁山伯)廟記》,也認定梁祝是東晉人。

此後的錢南揚先生也持此說。

即梁祝為東晉人之說漸成定論。


覃仕勇說史


《梁山伯與祝英臺》和《白蛇傳》、《孟姜女傳說》、《牛郎織女》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民間愛情故事,早在東晉時期便已經在流傳這一悽美愛情故事。




作為中國歷史上家喻戶曉的民間愛情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早在東晉時期便在民間開始流傳,其悽美溫婉的愛情在民間廣為流傳,幾乎是家喻戶曉,成為千古絕唱的一段民間佳話。但是,梁祝故事到底是民間傳說還是歷史上實有其人?關於梁祝故事,史料記載豐富,關於他(她)們的原籍,朝代也有不同的版本。



八王之亂,晉室衰弱,琅琊王司馬睿衣冠南渡,大量士人平民為避中原之亂紛紛相隨南渡,而江南本東吳故地,這裡以顧、紀、戴、虞、周、袁等大姓望姓形成的名門世族,與王、謝、司馬、桓、庾、何等北方南下的僑姓,在東晉建立後,形成了影響深遠的士族門閥制度。而梁祝的故事,正是在這種時代的大背景下,成為當時一段感天動地衝破世俗的愛情佳話。

根據晚唐文人張讀所編撰的傳奇小說集《宣示志》的記載:

:“英臺,上虞縣祝氏女,偽為男裝遊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問知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忍自裂陷,祝氏遂並埋焉。晉丞相謝安表其墓曰‘義婦冢’”。



上虞是會稽郡下面的一個縣,祝英臺是上虞縣祝家之女,她女扮男裝,遊學於會稽郡城,途中遇見同樣到會稽求學的同學梁山伯,兩人同窗三年情投意合,感情深厚,後來梁山伯知道祝英臺是女兒身之後,欲向祝家提親,然而祝英臺早已許配給同鄉馬文才,梁山伯失望而回,最後在鄞縣當縣令時,因過度思念而去世,祝英臺出嫁時經過樑山伯的墳墓,突然狂風大作,迎親隊伍不能前行,祝英臺下轎來到梁山伯墓前祭拜,結果墓室塌陷開裂,祝英臺投入墓中與梁山伯埋在一起,當時東晉丞相謝安對梁祝的愛情極為感動,把梁祝合葬墓稱為“義婦冢”,民間更傳說兩人在墓中化作一對蝴蝶,雙攜飛去,與人間做訣別。



這是流傳比較廣的一個關於梁祝的故事版本,早在南朝梁元帝時期的小說《金樓子》和《會稽異聞》就有記載。但是歷史上關於梁祝的故事版本是比較多的,除了上虞版本,還有一個汝南版本在民間廣為流傳,筆者前年曾去過汝南,汝南版本比東晉版本發生的時間更早,是在西晉,而且在汝南縣梁祝的故事都有相應的發生地,比如兩人的出生地,結拜處,讀書的學院 ,甚至還有梁祝的墳墓,不過墳墓是分開的。汝南版本和上虞版本重要不同的一點是祝英臺是撞死在梁山伯墓前的柳樹前。汝南的梁祝文化很濃厚,也以“梁祝故里”自居,其與上虞版本都認定梁祝是兩晉時期的人。



另外還有諸城、徽山、宜興、杭州版本,皆缺乏歷史根據,多源於一些筆記小說、碑記、地名,與上虞版本、汝南版本的豐富記載相去甚遠。發生的年代跨度很大,從兩晉到唐宋,都有不同的說法。也有研究指出梁祝故事的雛形是六朝時期流傳於江南的民歌《華山畿》,裡面的描述與上虞版本和汝南版本都比較接近,因此推測梁祝故事當發生在兩晉南北朝時期。


大國布衣


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故事不真實,歷史上梁山伯是明朝人,祝英臺是西晉時期的人,他們相隔好多個朝代是不會成為夫妻的。梁山伯是明朝有名的才子,還當過明朝的縣令,因為梁山伯崇拜祝英臺的愛情故事,後來的編書人就把他們編成夫妻了。祝英臺是西晉的一個大才女,人長的漂亮品德和才華都非常好,因為祝英臺的父親嫌貧愛富,所以祝英臺的愛情非常不幸福,後來祝英臺就離家出走不知生死了。梁山伯喜歡祝英臺的愛情故事,家裡的牆上貼了好多祝英臺的美女畫像,梁山伯非常喜歡祝英臺,發誓非要找像祝英臺這樣的女人為妻,結果梁山伯一生也沒有遇見像祝英臺這樣的美女,後來就得了相思病,在中年的時候就因病去世了。當時有一個編書的文人知道這件事情以後特別感動,就把西晉的美麗才女祝英臺與明朝的才子梁山伯編到一起了,後來這個愛情故事就被編成戲劇上了舞臺,一直流傳到現在成為經典的愛情戲劇之一。


文字小博士


國人一提到梁山伯與祝英臺,就會想到化蝶;而一說到化蝶,就會想到梁山伯與祝英臺,可見梁祝的故事有多麼的深入人心。特別是每一次《梁祝》音樂聲響起時,思緒就會隨之而飛,梁山伯與祝英臺所幻化的那一對蝴蝶,也會在腦海中翩珊起舞。

一對純真的少男、少女,經歷了三年同窗,朝夕相處,一起嚐遍了學業中的快樂與悲傷。當梁山伯得知祝英臺是女扮男裝時,頓時互生情愫,實乃人之常情。只是造化弄人,情投意合的兩人最終沒能走到一起。祝英臺被家人許配給了臨近村姓馬的人家,而梁山伯雖然做了鄞縣縣令,卻也因為思念與落寞,很快憂鬱而終。

梁山伯被安葬,祝英臺出嫁的隊伍經過時,突然狂風大作。祝英臺得知路旁不遠處就是梁山伯的墓,下花轎前往祭拜。她剛走到墓前時,大風瞬息,墳墓裂開。千般往事浮現眼前,祝英臺縱身躍入墓中。

“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一首千年樂府,正應了梁祝不朽的愛情。梁山伯墓前的裂縫合攏,一對蝴蝶從墓中飛舞而出,在絢爛的陽光下,共舞著越飛越遠……

每當這一場景再現,都不免有些感動。人們對於美好愛情的期盼,對於忠貞的嚮往,讓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故事,在民間也越傳越廣。因為梁祝故事的影響力巨大,也成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民間傳說中,梁山伯與祝英臺,生活的朝代,最早的是西晉時期。河南省汝南地區關於梁祝的傳說持這一說法。而在浙江上虞地區的傳說中,則說是東晉時期。在浙江宜興版的傳說中,則說梁山伯和祝英臺是南朝齊時代的人。

而在存世的古代文獻上,關於梁山伯與祝英臺朝代的記錄,最早的出現在初唐梁載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義婦祝英臺與梁山伯同冢。”也就是說,梁祝生活的年代,至少在唐之前。

而在唐朝晚期張讀所寫《宣士志》中則說:“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謝安乃是東晉名相,由此看來梁祝至少生活在與謝安同時代,或者更早。

宋、清時代的文獻,也多說梁祝生活在東晉時代。

斷定歷史事件,最靠譜的應該是考古發現,可是到現今為止,全國出土的九座疑似梁祝合葬墓中,只有山東濟寧梁祝墓出土了修建於明朝時的,一塊刻有文字的石碑。可是,碑上記錄了故事,沒有記錄兩人生活的年代。

東晉時期,是大多數觀點所支持的梁祝所生活的年代。奕天個人倒是認為,梁山伯與祝英臺,更大的可能性是生活在南朝齊時期。

明代人徐樹丕所著《識小錄》中說,梁祝的故事在“《金樓子》及《會稽異聞》皆載之”。而《金樓子》是南朝梁元帝時期成書。

南朝齊武帝時成書的《善卷崇記》記載:“齊武帝贖英臺舊產建寺”。

南朝經歷了宋齊梁陳四朝,如果祝英臺的財產生自西晉、東晉,歷經上百年,誰在傳承?傳承數代之後,還會說是英臺的舊產?傳承人不知道,而且,過了幾代之後,一般不會再說是英臺舊產了。只有在時間相近的情況下,才會這麼說。

而且,根據一些學者的研究結果發現,歷史上女扮男裝的故事,較早的都發生在南北朝。因為這一時期,胡人入侵,北方剛剛經歷了五胡亂華的亂世。東晉滅亡,部分胡人南下,南朝女子的地位受北方影響,也得到了提高。

北朝民歌《木蘭詩》中,就記載了當時的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

在二十四史正史之一的《南史》中記載:“東陽女子婁逞變服詐為丈夫,粗知圍棋,解文義,遍遊公卿,仕至揚州議曹從事。事發,明帝驅令還東。”婁逞是中國正史上記載的變裝第一人,女子穿上了男兒裝,並且嬉遊於公卿之中,甚至還入仕當了一個小官。不過,因為接觸的人過於高級,被齊明帝發現,給趕回家去了。

從歷史上看,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開始大肆講究男女有別。即使是西晉被五胡所滅,衣冠南渡,士族大家的體面是更加的講究。而且東晉時期,是舊門閥士族統治的一個巔峰時期,非常講究門第出身。西晉、東晉沒有科舉,梁山伯卻能夠入仕為官,門第、背景並不簡單,卻不被祝家看好,這也是值得推敲的地方。

在當時,大戶人家讓自家女兒,女扮男裝,去書院(更確切說法是私塾,公辦書院起自唐朝)讀書,並且和男子同吃、同住,這不可想象。古代有錢人,更多的是會專門請塾師到家,在家教授自己的子女。

綜合起來的話,如果梁祝的故事,發生在西晉或者東晉時期,估計儒生、士族的口水都可以把兩人淹沒了。

梁山伯和祝英臺,生活在南朝齊時期的可能性更大。當時的人們,對於女扮男裝,容忍度比較高,甚至是持推崇的態度。這種情況下,梁祝才會被世人所接受,並被廣泛的傳揚。


奕天讀歷史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梁山伯與祝英臺悽美的愛情故事可謂家喻戶曉,他們的故事發生在魏晉南北朝。探討這個故事發生在哪個朝代需要從兩個角度考慮。

一個角度:歷史上的梁山伯與祝英臺

作為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的梁祝,其歷史上可能是存在的。梁祝的故事定型在宋代(那個年代很多說書人講故事),但梁祝並不是宋代人。唐朝人張讀《宣室志》就有記載:

英臺,上虞縣祝氏女,偽為男裝遊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問知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忍自裂陷,祝氏遂並埋焉。晉丞相謝安表其墓曰‘義婦冢’。

可見,梁祝的原型最早可以推到晉朝。當然民間的說法有很多種,還有人說梁祝不是一個時代的人,他們的故事是假的,甚至還有挖掘到梁祝墳墓的傳聞。

另一個角度:梁山伯與祝英臺故事的背景

學歷史的人都知道,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中魏晉南北朝實行的是九品中正制,那個時代非常看重出身,有編修族譜的潮流。選官講求門第,結婚也是,要門當戶對。祝英臺雖然是女子,但出身名門望族,梁山伯貧寒之家,所以祝英臺的父親是絕對不會將她嫁給梁山伯的。他們的悽美故事是時代的使然。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