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为何朱元璋才封他个诚意伯?

十二十页


因为刘伯温原来不是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到了后面才和朱元璋的,遭到淮西勋贵的排挤!


谈创业的小洲


刘伯温有一本上知500年,下知500年的史书,听我爸说,我们这有一老太太家,可能还藏有一本。因为,此书当年我爸看过,后文化大革命开始,这本禁书,那老太太惜去就一直没还。(老太今年约9o岁了〉我爸9O岁了,咋天听他说,这本刘伯温史经,一路走来,都看着应验了。


人在征途


朱元璋封李善长为韩国公,却只封刘伯温为诚意伯,足足差了两个等级。李善长的年俸为4000石,而刘伯温年俸只有240 石,相差十分悬殊。

为什么李善长能封韩国公,而神机妙算,战功赫赫的刘伯温只是一个小小的诚意伯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他不是淮西集团成员。明朝有两大集团,一个是淮西集团,还一个是浙东集团。其实这两个集团根本不是同个级别的,淮西集团实力上远胜浙东集团。明太祖朱元璋本人也是淮西集团的。他第一次离开濠州郭子兴,准备单干的时候,只带走了身边的二十四个人。这二十四人分别为徐达、汤和、\t吴良、吴桢、花云、陈德、顾时\t、费聚\t、耿再成、耿君用、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郑遇霖、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材、张赫、周德兴。这些人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被称为淮西二十四将。李善长也是淮西人,自然是淮西集团的成员,而且还是个首领。朱元璋是一个同乡观念很重的人,这帮老乡从一开始就跟着他南征北战,抛头颅洒热血,你说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能不厚厚封赏了这些人吗?我们知道徐达是公爵,其他人也基本上都是侯爵。李善长是淮西集团的首领,虽然是个文官,这些年没有南征北战,但是在幕后确实做了不少工作,而且从不抢风头,让朱元璋很放心的,所以封了李善长为韩国公。

第二,刘伯温资格不如李善长。其实公爵和侯爵除了一个李善长,其他都是出生入死的武将,一刀一枪拼出来的,跟文官没有什么关系。朱元璋刚起义的时候,率军攻打滁州,李善长就自动来投,当时朱元璋手下并没有其他谋士。后来刘伯温在朱元璋打浙江的时候,和宋濂等人主动去南京投靠朱元璋的,那个时候朱元璋手下已经有很多谋士了。从时间上来看,刘伯温晚了许多。若是给刘伯温封公爵,淮西集团那些出生入死的老资格肯定不肯。可以这样说,朱老板刚刚自主创业的时候,你若是个人才,主动投靠的话,朱老板自然会分一些股份给你。可是朱元璋的企业已经上了规模,各地人才奋勇而至,你再主动投靠的话,朱元璋也不愿意分股份了,最多高薪聘请。

第三,朱元璋不喜欢别人比自己聪明。朱元璋是个军事天才,刘伯温也是,而且很有可能还略胜朱元璋一筹。无论是先打陈友谅再打张士诚的战略部署上,还是在龙湾战役上,两人都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更可怕的是,在安丰被围,朱元璋接到小明王的求救信,准备率军救援的时候,刘伯温力劝朱元璋不能救援。因为一旦救援,那么张士诚必然会趁虚而入,到时候腹背受敌,十分被动。可是,朱元璋没有听从刘伯温的劝住,执意出兵安丰,后面局势的变化可以说是跟刘伯温预料的一模一样。

如果你是皇帝的话,身边有个大臣能力高过你,试问你能安心入眠吗?难道真的不担心有一天这人不把聪明才智用在治国安邦上,而是用在阴谋政变上吗?再说了刘伯温劝阻朱元璋不要出兵安丰的一个理由就是让他借张士诚的手,除掉小明王。你说朱元璋夜晚想起此事的话,还会睡的着吗?


道中道道史道文


三分天下诸葛亮,名副其实。刘伯温一统江山,言过其实。但刘伯温辅佐朱元璋,成就朱明王朝帝业,作为文臣,与早期加入朱元璋团队且居功至伟的宋濂相比,虽然略逊一筹,但功劳还是大大的。由于是外姓,又不是淮西勋贵,因此封王那是痴心妄想。按功劳分个侯爵还是当之无愧。但最终老朱只封他个诚意伯,原因有三:

1、刘伯温才华横溢,通晓天文地理,堪舆术数、更懂军事战略,是朱元璋不可或缺的得力股肱之臣。但正由于他才能出众,便遭多人人嫉妒,宋濂就是其中之一,他经常在老朱面前有意无意之间说刘的坏话。三人言虎,久而久之,老朱心中对刘多少有点疑虑也就不以为怪了。

2、刘为人清高自傲,不善于奉承老朱,老朱有故意打击之嫌;

3、最主要的是,刘伯温不属于淮西勋贵集团,而刘虽然明知派系问题敏感,但平时言行并不避嫌,老朱是极为护短的,看重只是他老家的一帮父老兄弟,对外人、外姓有用的时候重用,但并不信用。

个人一孔之见,欢迎指正。


日日高


前言:在历代王朝能做到赏罚分明的纯客观君主是凤毛麟角,有的是怕功高震主,有的是薄情寡恩,有的则是黑白不分。

被刘备父子当做“国之柱石”的诸葛亮生前身后都只是得到侯爵的封赏,而且这个封赏还只是一个割据王朝给的,含金量并不高。同样的,被民间誉为神仙一样的刘伯温在辅佐朱元璋一统天下后也只得到一个“诚意伯”的中等封赏,连三分天下的诸葛亮都不如,让我们今天的后人为之鸣不平。朱元璋为何会如此“吝啬”,甚至说薄情寡恩呢?

资历和贡献稍有不足

虽然朱元璋多次在公开场合称刘伯温为:“吾之子房也。”但客观上来说,他对于明朝立国之功,远远比不上早期跟随朱元璋的李善长、徐达、汤和等文臣武将。他投奔朱元璋的时候,朱元璋已经有了自己一套成熟的领导班子。他只是朱元璋麾下后来较为优秀的一位,而不是诸葛亮那种相对于刘备、刘禅父子不可替代的唯一。刘伯温之于大明的贡献,更多的是提现在立国之后的建设上。而洪武三年的大封赏更多的是表彰的那些在立国之前的大功之人。所以从资历和贡献上来讲,封伯也是情理之中。

出身队伍的局限

明朝在立国之初,有两大集团。分别是“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而“淮西集团”正是朱元璋嫡系中的嫡系。他问鼎天下所依赖武将方面的也正是赫赫有名的“淮西二十四将”。文臣方面,能谋善断并且资历老的李善长也是淮西人。而刘伯温是浙江青田人,隶属于“浙东集团”。虽然其也号称“集团”,但在明初,比之“淮西集团”,完全不是一个重量级别。朱元璋大封功臣可以,但不能像后世的洪秀全一样滥封滥赏。而只要是人就不能做到绝对的客观,从古人的乡土情节来说,他更偏重于淮西人,因而从这方面来讲,他也只能靠后站了。

立国之初,文弱武强

一般情况下,为了压制手握重兵的武将,文官的地位是高于武将的,甚至同品阶的武将见了文官还得下跪行礼。后来的戚继光将军立下不世之功,被封为“少保”,但见了张居正仍然需要规规矩矩的行礼。但现在是立国之初,即使朱元璋作为皇帝看不惯这算居功自傲的武将,也不好立刻“鸟尽弓藏”。相对于武将们在现场上的浴血奋战,出生入死。居于幕后的刘伯温并不显得至关重要。毕竟武将们的军功章都是在战场上真刀真枪拼出来的,如果几个文人在幕后三言两语的功夫就比他们得到的封赏还高,朱元璋的这群老哥们还不拿刀跟他拼命。所以说无论是出于感恩还是忌惮,刘伯温这个文臣中都算不上一号的人物也只能心甘情愿得到伯爵的封赏。

口不言功,头脑清醒

自古皇帝就有鸟尽弓藏、大杀功臣的传统。而刘伯温作为一个足智多谋的人物,肯定知道这些前车之鉴。面对心狠腹黑、奸诈多疑的朱元璋,他为了不重蹈覆辙,也只能像朱元璋说的那样学学汉朝的张良。因而他在大明立国后,不像蓝玉、胡惟庸之类的居功自傲,没有在权力的欲望之中变得疯狂,他时时刻刻在朱元璋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表现自己的淡泊名利。因而在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竭力不肯接受过高的封赏。也正是因为如此,后来朱元璋大杀功臣的时候,他也得以全身而退。

后语:在伴君如伴虎的封建王朝,为人臣子必须有足够清醒的头脑综合分析自己,不然稍有不慎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刘伯温虽然其位不能充分彰其功,但能在朱元璋的手下得以善终,也算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了。


好史不死


朱元璋在建立大明以后,对跟随他打天下的文臣武将进行了加官进爵,大肆封赏。这也不奇怪,毕竟刀枪火海,一群人跟着你老朱,整天把脑袋别到裤腰带上拼命,也就是为了这一天。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封了六个公爵,这六个人,分别是徐达、常遇春、李善长等,而对于在建功立业过程中,功劳较大的刘基刘伯温,确实是封了一个伯爵而已。这其中的原因,则是朱元璋对于文官的态度以及对刘伯温微妙且又矛盾的心理。

对以刘伯温为代表的的文人文官的态度

朱元璋出身于草莽,这一点众所周知,他的家境,已经不能用贫寒来形容,可以用悲惨来概括了。在朱元璋早期的生涯中,接触的更多的就是起义军,这些起义军兵士大多来自于三教九流之辈,其中文人基本属于珍惜动物,可能数支起义军都不会有一个所谓的军师。所以,对于文人,从心理上就没有对武将们的感情来的深。

在打天下的过程中,朱元璋逐渐意识到文人的作用,每攻下一座城市,就会主动拜访当地的名人雅士,或请或迫,将其拉拢到军中为之效力。而做这些动作,并不是朱元璋对文人的感情和态度有转变,而是朱元璋发现文人对于军队里思想的管束会起到很好地作用,同时,对于每个地方的文人士子,均在当地有一定的名气,老百姓也怕这些人和服这些人。把这些人招致麾下,老百姓也就乖乖的跟着来了。因此,朱元璋在创业期间,都会把各地的读书人,采取软硬兼施的额方法拉拢到自己手中。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朱元璋深知这些读书人的厉害,明白文人们能讲道理,能出主意。但是前提是,谁对他们客气,给面子,养得好吃得饱,他们就给谁效力。而且,如果你不养,这些人就会跑到你对手那里,帮助你的对手出谋划策来打击你,与其这样,倒不如自己来养。

为了这个,朱元璋在招募这些文人后,曾下过命令,严禁将士和这些儒生交结,为的就是防止军营里的将士被这些读书人所诱导。

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对于文人的态度,在本质上是持有抵触心理的,而这一点,在开国后的封赏上就能略知一二,封为公爵的,除了李善长不是武将之外,剩下五个公爵均为武将,包括其他的封赏,也都是以武将为主。所以,作为刘伯温,本身又非“淮西派系”,也就谈不上能得到更高的封赏了。

对刘伯温微妙而又锚段的心理

刘伯温是在朱元璋平定浙东时,加入组织的。而加入的过程,却不是宾主尽欢。刘伯温的家族是浙东当地的名门望族,而他本人,之前是在元朝将军石抹宜孙府上当幕僚,也就是说,是镇压如朱元璋这些红巾军的幕后推手。在朱元璋平定浙东后,以刘伯温为首的文人名士,对这些野蛮的起义军相当不感冒。于是就躲在山中不肯出来。朱元璋先是礼贤下士般的去请,三番五次后,人家根本不鸟朱元璋,最后实在武力威逼下,这些人才勉强出来,进入了朱元璋的麾下。

对于这些人,朱元璋千方百计的逼迫他们出来,不仅仅是要礼贤下士,更重要的就是不让这些人为其他人所用,同时也是让这些地方上的代表人物加入自己的队伍,这样地方上基本可以保证平安无事。

而对于刘伯恩本人,朱元璋也是相当的矛盾,一方面,刘伯温确实是在创立明朝的过程中,立下不少功劳。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刘伯温计谋过人,在他的帮助下,朱元璋一步一步取得了江山,所以,朱元璋难免会对刘伯温有所忌惮。如若之后他被别人所用,是不是也会如同帮助朱元璋一样,再建立一个王朝。

所以,封刘伯恩为伯爵,也是从侧面对他进行敲打,让刘伯温安分守己,不要有非分之想。

作为刘伯温来讲,也算是相当有自知之明,在明朝建立后没多久,就向朱元璋提出告老还乡,因为他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更知道朱元璋内心对他的猜忌和不放心。虽然朱元璋批准了他的辞职,但是刘伯温还没在家乡待多久,就被人以“占王气”为由,召至南京,最后,不明不白的死在了宰相胡惟庸的手中。虽然没有证据表明胡惟庸是奉朱元璋之命,但是说到底,朱元璋拿对于刘伯温,还是相当的不放心。


史晓生


诸葛亮确实有才,是一位战略家政治家外交家,但是:称不上是军事家。诸葛亮是被后世人所神化,在当时,初入刘备阵营,并没有得到刘备的重用,只是军队后勤一個小官。诸葛亮上位是刘备死时托孤,及以后,把李严等人拉下,才上位的。他被封武乡侯是刘禅所赐。

而朱元璋个性,才能,杀阀决断可以说比刘备强了很多,同时因朱元璋出身卑微而坐天下,有极度自负和自卑的双重心理,时刻防范功勋窃取他的皇位,对任何功勋雄才,只要他看不上的,可以随意随时打压,甚至杀戮!刘基作为他长期跟班,以刘基智慧是能看透朱元璋的,朱皇帝是不能让属下得意忘形或坐大,于是他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杀功臣最多的皇帝,由此刘基一再而三地推辞朱皇帝的封赏,才能延续自己的寿命,事实刘基最终成功的回归家乡青田,做一個员外郎!




狐羊树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刘伯温和诸葛亮一样都是以谋略见长,诸葛亮一番“隆中对”指出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大势,刘伯温神机妙算促成了朱元璋一统江山的大业。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大封功臣,共封公、侯、伯三等爵位,其中公爵6人,侯爵28人,伯爵2人。刘伯温被封为第三等-诚意伯,相当于排在了开国功臣的最后位置。那么,被朱元璋称为“吾之子房”的刘伯温为何在功臣中排名如此靠后呢?

刘伯温追随朱元璋较晚

为清楚的说明问题,我将36功臣追随朱元璋的情况加以整理。如下图:

朱元璋论功行赏,主要的根据就是追随的先后及功劳的大小。在所封的36位功臣中有28位都是1356年攻占南京前就跟随他的。刘伯温是于1360年在朱元璋的再三邀请下才出山辅佐的,这时候的朱元璋已是羽翼渐丰、实力大增。

《明史·胡美传》:太祖榜列勋臣,谓持兵两雄间,可观望而不观望来归者七人。七人者,韩政、曹良臣、杨璟、陆聚、梅思祖、黄彬及美,皆封侯。

晚于刘伯温加入的仅有傅友德、胡美、黄彬、梅思祖和陆聚五人。为何此五人晚于刘伯温,却封侯?在《明史》的胡美传中有说明,这些人都是因为在群雄争霸的关键时刻主动归附朱元璋,所以在论功行赏之时多有照顾。

朱元璋对刘伯温既爱又怕

朱元璋出身于贫苦的农村,文化知识水平有限。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他开始不断招揽文人儒士参与谋划管理。朱元璋不但乐意接受儒士们的建言,而且还擅于向他们学习,每逢闲暇就向李善长等请教求学治国之道。

朱元璋重视儒士,不代表他就信任儒士,特别是那些比自己还聪明的文臣最让他不安,刘伯温就是一个让朱元璋既爱又怕的人。刘伯温的文韬武略在平定陈友谅、张士诚等群雄的战略谋划上就让朱元璋佩服不已,很多时候朱元璋与刘伯温的心思都是不谋而合。刘伯温太聪明了,聪明的超越了皇帝朱元璋,让朱元璋感到恐怖和不安。

对朱元璋来说,简单粗暴的将士更容易驾驭,也更让他心安。所以,在开国的36功臣中仅有李善长、刘伯温和汪广洋三人是文官出身。朱元璋出身低微,多年的斗争生涯养成了他小心谨慎,警惕多疑的性格。像刘伯温这样的大儒,他虽用却不重用,且要时刻掌控在自己手里。

刘伯温淡薄名利

刘伯温本身就是一个淡泊名利、不计得失的君子。他之所以出山辅佐朱元璋,不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更是为了救济天下的苍生。朱元璋曾想让刘伯温担任丞相一职,被他拒绝;多次想给刘伯温进封爵位,也被他辞掉。

刘伯温深知“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且看透了朱元璋的为人。所以,在他受封为诚意伯的第二年就辞官归乡。后来,朱元璋又找了个理由让刘伯温回到京城归养,意在方便监视,直至病危刘伯温才被准许归乡。


功名利禄如浮云,刘伯温不在乎这些。朱元璋封其为诚意伯,是恩威并重,既是对他功劳的肯定,也是对他的威慑。


时光山人


因为朱元璋害怕刘伯温会造反,刘怕温的才能超过朱元璋的想象,朱元璋完全不知道刘伯温在想什么,要干什么?一个让自己琢磨不定的人,怎么可能让他当大官?所有的皇帝疑心最强的就是朱元璋,所有的开国功臣都被杀光了,面对才高八斗的刘伯温,他只能这样做了连刘伯温没做官的时候,他还不放心,在他的身边还参差了锦衣卫,由此可见,朱元璋非常害怕刘伯温造反,舍不得除掉他,只有一步一步的把刘伯温玩弄致死。



镨通美食记


刘伯温劳苦功高,被朱元璋称为有张良之才为何最后却在最后的论功封赏中只分得一个诚意伯,我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朱元璋一直没有办刘伯温当做嫡系看待

从分封名单上来看,位列榜单的38位人士只有3位是文臣,另外35全部都是武将出生,跟着朱元璋戎马半生换来的爵位。而这38位人中基本上都是淮西人士,要么就是从很早就跟随朱元璋打天下,要么是在征战中立下赫赫战功。而刘伯温作为文臣又非淮西人士,农民出生的朱元璋骨子里是防范他的,能给个伯爵也是老朱为了堵住悠悠众口。朱元璋是个家土观念比较重的人,身边大部分也都是家乡人,大家说一样的话吃一样的话,无形中就亲切了很多,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下,有好处肯定优先想着家乡人。何况这些人都跟自己大半辈子了,过着刀头舔血的日子,而刘伯温仅仅跟随自己十年大明就建立了,无论是从情感还是从忠诚度上来说刘伯温在其心目中的分量没有家乡人高。

二、刘伯温的才能太过出众,朱元璋怕尾大不掉

刘伯温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许多重要决策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什么朱元璋不封其为公?同为谋士的李善长都被封为公,刘伯温的贡献并不比李善长高多少。登基后的朱元璋猜忌之心加重,总是担心自己手下的功臣们会不会谋反,自己的文臣会不会欺骗自己,天天在想着如何管理这些文臣武将们。而朱元璋的每个想法刘伯温都能提前得知,并有意的在朱元璋之前做好防范,这让朱元璋很是受伤。按说自己雄才伟略,有什么想法总被臣子猜出可不好,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大祸。还有在一些问题的处理和预见上,刘伯温也总能先与朱元璋看出问题的利弊和解决的方案来,这让朱元璋很是害怕,战时需要这样的人才,可天下太平后这样的人才对于帝王来说就是威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