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綱辨證---陽證,摘自《新編辨證歌訣》張德蘊著

八綱辨證---陽證,摘自《新編辨證歌訣》張德蘊著


陽證三綱實熱表, 面赤口渴狀熱高。

便結苔燥小便少, 譫語粗音唇紅瞧。

[註釋]

陽證的三綱包括實證,熱證,表證。其症候是:面赤口渴,狀熱,大便燥結,舌苔黃燥,小便短少,譫語,語言氣粗,唇紅。

[按語]

陰證是對一般疾病的臨床辨證常用的症狀。凡屬急性的、動的、強實的、興奮的、功能高亢的、代謝增高的、進行的、向外的、向上的症候都屬陽。所以,在八綱辨證中表證,實證,熱證謂之陽證。

一般陽證的表現是:面色潮紅或通紅,身熱喜涼,狂燥不安,口唇燥裂,煩渴引飲,語聲宏亮,煩躁多言,呼吸氣粗,大便秘結或臭穢,腹疼拒按,小便短赤,脈象浮洪、滑、數、實有力,舌質紅絳,苔黃燥,甚則有芒刺。

由於陰陽兩證的成因不同,所以臨床表現亦各有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這說明陰邪偏盛,使陽氣虧損則陽病。陽邪偏盛,使陰氣耗傷則陰病,陽盛表現為發熱;陰盛表現寒冷。寒到極點會轉化為熱,熱到極點會轉化為寒。這種現象叫做"物極必反"。《素問.調經論》謂:"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陽虛則外寒是指寒邪侵犯人體,阻遏衛氣,使衛氣不能達於肌表,表衛不足,致使寒邪獨留體表而產生外寒,這種寒並非虛寒,實為外感寒邪早期階段的惡寒,現在所說的陽虛,是指體內陽氣不足,衛陽也虛。外寒是由於陽氣不足,體內失於溫煦所致。"陰虛則熱"是因勞倦太過,損傷脾氣,脾的升清降濁功能失常,致使陽氣不升,濁陰不降,谷氣留而不行,鬱久化熱,燻蒸於胸中,謂之內熱。此種情況實際是脾虛發熱。脾屬陰,故此脾虛的稱為陰虛。金元時代著名醫學家李東垣說的氣虛發熱,就是此種情況。故用昇陽益氣,甘溫除大熱法治之。現在一般所說的陰虛發熱是:"盜汗,口乾,舌紅少苔,脈細數等證"。"陽盛則熱",是指上焦不通,腠理閉塞,衛氣鬱遏,而發熱。這種發熱,僅指寒邪侵犯肌表之發熱。是前述外感病惡寒之進一步發展,現在臨床上所謂"陽盛生外熱",實際上就是"陽盛則熱"。治療以清熱為主,在表證者,解表;在裡證者,當清裡熱。"陰盛則寒"是因寒氣積於胸中,致使血脈凝澀不暢,久則傷陽氣,而產生內寒。這種內寒雖屬陽虛陰寒之邪過盛所致,但它僅限於寒結胸中。治療以溫中散寒為主。綜上所述,陰陽、虛實、寒熱的病理,儘管不盡相同,但以陰陽為總綱來分析內外、寒熱、虛實的機理,這為八綱辨證奠定了理論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