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雕:枯木逢春的藝術

根雕:枯木逢春的藝術

何生義在山裡找樹根。

根雕:枯木逢春的藝術

《曲項向天歌》

根雕:枯木逢春的藝術

《雄雞一唱天下白》

根雕是以樹根為材料,製成各種形象的一種民間手工造型藝術。根雕藝術在中國源遠流長,現存最早的根雕作品就出自戰國時期。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依舊被人們喜愛。根雕技藝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何生義就認為,根雕結合了自然之美和人的匠心,是充滿人文情感與人生哲理的藝術。

20多年前迷上根雕

石嘴山市惠農區就在賀蘭山腳下,家住這裡的何生義經常上山,對那裡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因為賀蘭山,他迷上了根雕。

“我父親是木匠,以前除了給人家做傢俱,還會用木材做些工具。”何生義說,以前種地用的耙子等工具,最好的是鐵製的,但過去金屬比較稀少,父親就從山上找到一種比較堅硬的木材,當地人叫它“羊齒”,把它加工成農具。“現在早就不用這類農具了,但不得不說,賀蘭山給予我們的太多了。”

後來因為工作的關係,何生義常去賀蘭山附近的一些企業、工廠,工作之餘,他愛去山上轉轉,看見那些枯木、樹根,他想起從前父親做活時用的木材,顏色、觸感以及木頭的味道,都那麼親切,加上大自然的神來之筆造就了賀蘭山上樹木富有韻味的姿態,從此何生義著迷上了根雕,一玩就是20多年。

絕處逢生的力量

“我現在每週都得上一趟山,約上幾個人去找好看的樹根。”何生義說,他前幾年剛退休,現在既有時間也有精力,就想多爬爬山,多囤一些好材料,留著慢慢做根雕。

賀蘭山上的山榆木、灌木、崖柏,還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樹木,都是做根雕的好材料。“以前我用的山榆木比較多,大概三年前吧,發現一些不錯的崖柏,這幾年就玩這個。”何生義說,賀蘭山上大部分樹都特別堅硬,甚至有的灌木洪水都衝不壞。惡劣的環境往往塑造了它們奇特的造型,崖柏就是如此。“做根雕就得挑那種造型稀奇古怪的,越是在懸崖峭壁上,或者山的陰面這種地勢險的地方,越容易找到好的根雕材料。”

不過,在這樣的環境下找材料,是個不小的困難。“一個人去不了,得有人幫忙才行,還得揹著钁頭、架子、繩子等工具,有二三十公斤重。”何生義說,有一次他在山崖上找到一個一米多高的材料,造型飄逸,很是好看。由於底部在石縫裡夾著,很難取出,何生義就用繩子一端綁在自己腰上,另一端由同行的朋友系在樹上固定,人幾乎在半空中懸著,拿著钁頭挖樹根。“我們三個人幹了4個小時,才把它挖出來,但是很值得。”何生義說,尋找根雕材料,其實也是尋找一種精神。每次艱難取回材料之餘,也在感慨樹木絕處逢生的力量。

根雕就像寫意畫

俗話說“朽木不可雕也”,但根雕藝人不這麼認為。“根雕就玩這些枯木。”何生義說,樹木裡是有一部分油性物質的,活樹水分大,死了之後慢慢變幹,只有油性物質保留在裡面,打磨的時候是有香氣的,還能讓根雕表面更有質感。而且從另一個層面來說,枯木曾經生長了那麼長時間,經過大自然的雕琢,也是有靈魂的。上面天然的紋路、色彩、造型本就有神韻,經過人工細琢精雕,就是天人合一的藝術品。

根雕講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意思是在根雕創作中,首先要保留天然的藝術造型,再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創作。“大自然把它塑造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然後看它像什麼,再給加工一下,靈氣就出來了。”

何生義認為,玩根雕有好的雕功自然是好的,但根雕說到底是“根藝”,要以展現材料原有氣韻為主,因此,每個根雕都是獨一無二的,不需要過分修飾。“比如我找了一個和老鷹很像的材料,我可能根據它的特點,把鷹頭、鷹抓雕出來就行了。根雕就像寫意畫,追求的就是這個意境。”何生義說,根雕是讓枯木逢春的藝術,要讓這死去的樹木以另一種形態延續生命。

每個根雕都是獨一無二的

根雕雖然只有“三分人工”,卻也需要耐心細緻。何生義說,根雕製作工藝一般分為去皮清汙、構思造型、雕刻定型、打磨拋光、著色上漆等步驟。每一步都不能著急,從粗胚輪廓到犄角旮旯都要一點一點處理好。

玩根雕20多年,何生義的根雕作品和原料都積攢了不少,為了放置這些東西,他自己建了兩個展廳,加起來有五六百平方米。“有人知道我做根雕,打聽過來想買,我沒賣,捨不得呀!”何生義說,正是因為每個根雕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自己的寶貝。

不過現在作為根雕技藝非遺傳承人,何生義也不想自己悶頭玩。“現在我們那邊的尾閘鎮聚寶村在發展旅遊,我這個展廳也被納入其中,另外我想做一些旅遊商品,比如掛鐘、檯燈、筆筒、筆架什麼的,希望越來越多的人瞭解根雕藝術。”(記者 李尚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