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厭煩的不是哭鬧的孩子,而是童年不被欣賞的自己

我們這一代很多父母都不懂得處理孩子情緒,其實,這是因為很多成人尚且不懂得怎麼照顧自己的內心,不知道要怎麼面對自己的各種情緒、接納自己各種感受。

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們厭煩的不是哭鬧的孩子,而是童年不被欣賞的自己

圖源:Shutterstock

親職作家羅寶鴻

AMI國際蒙特梭利協會0~3歲、3~6歲翻譯講師,有近20年幼兒教育經驗,舉行過上百場演講、家長講座、及師資訓練課程。多年來在幼兒教育的耕耘獲得許多家長的信賴,面對家長教養煩惱的諮詢,以最親切又專業的態度回覆,其堅定而溫和的文字,總是能療愈每個因為教養而焦躁不安的爸爸媽媽。For the Love of the Child——是羅老師的座右銘,期許透過這些分享,能幫助更多父母與家長了解孩子:讓他們更能聽到孩子內心的聲音,更能看到孩子真正的色彩……讓孩子都能擁有自己的一片天。

著有《蒙特梭利專家親授!教孩子學規矩一點也不難》、《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蒙特梭利、薩提爾、阿德勒,看懂孩子內在需求,培養正向、自信、穩定好性格》。


某個星期六下午在臺北的講座,主題是「如何讀懂孩子情緒」。

結束之後,開放時間回答家長問題。但問題之多,實在無法一一詳盡解說。在回答到最後1秒鐘才匆忙離開,否則就會錯過回程火車時,仍感到大家意猶未盡。

坐在主辦單位替我叫的車上時,深深體驗到,我們這一代很多父母都不懂得處理孩子情緒。

其實,這是因為很多成人尚且不懂得怎麼照顧自己的內心,不知道要怎麼面對自己的各種情緒、接納自己各種感受。

試問不懂得照顧好自己,又怎麼能照顧別人呢?

或許這又是因為我們這些父母,從小就是成長在一個除了被允許「快樂」以外,其他什麼情緒都不被允許的環境。

從小到大我們都聽過太多「不準哭」,「不要生氣」,「有什麼好怕的」,「你怎麼可以討厭誰誰誰呢」之類的指令,讓我們長大後成為不懂得感受、不願意感受、甚至覺得不應該有感受的人。

因為,我們都被灌輸著「要理智,不要感情用事」才是正確的。或許,我們還誤以為這就是「成熟」的人該有的心態,正所謂「八風吹不動」。

結果,當我們的孩子有情緒時、哭鬧時,我們就開始覺得他們厭煩...

其實,我們厭煩的是童年不被欣賞的自己,不想面對的是曾經受傷的過往。

但或許我們都忘記了,其實我們都是人。是人,就會有著各種感受與情緒,古來智者討論修身養性,教我們的不是要去壓抑情緒,而是要去轉化它們。而轉化的關鍵,是在於面對它、處理它、放下它。

而在這過程裡面,「愛」是一切問題的答案。

因為有了「愛」,才能開始面對、包容與接納。我們唯有懂得面對自己情緒、允許它、接納它,我們才有辦法轉化它,欣賞它,從中獲得自由,不再被情緒捆綁。

今天,我們有情緒嗎?

我們今天有生過氣嗎?

我們有去關愛這生氣的自己了嗎?

我們有沒有看到自己生氣的觀點?

我們有沒有追溯到造成這觀點的緣起?

我們有沒有辦法原諒自己?原諒別人?

我想,薩提爾冰山對話方式讓我覺得最美好的,不是在於能夠幫助別人,而是能夠幫助自己。因為自己自由了,不再被情緒束縛,我們才有辦法「讀懂孩子情緒」,「幫助孩子情緒」。

一切關係的源頭,其實都是來自自己。Just Put Some Love in Your Hear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