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日龍擡頭,還是一個傳統節日


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二月二,龍抬頭”。但是少有人知道,農曆的二月二日,其實還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中和節”。

根據史料記載“中和節”是唐朝德宗貞元五年(789)設立的一個節日。

在平息了朱泚、李希烈叛亂之後,唐德宗改元“貞元”。他認為,三月有“上巳節”,九月有“重陽節”,而二月正是天氣由寒轉暖、萬物復甦、農事開始之際,卻沒有一個節日,實在說不過去,於是就徵求宰相李泌的意見。

宰相李泌給中和節設計了四個方面的主要內容:

(一)進書 獻種 上春服

中和節有“百官進農書,司農獻穜稑(音“同路”,指先種後熟的穀類和後種先熟的穀類。比如貞元六年中和節,百僚進獻了《兆人本業》三卷,司農進獻了黍、粟各一斗。《兆人本業》是武則天時期頒行的一部官修農書,內容包括農俗農事及四時種蒔之法等,供指導農民生產之用。在農務方興的二月,百官進農書、獻種子,無疑具有勸農重本的象徵意義,這很為具有農本思想的官員文人所稱讚。柳宗元就在他的《進農書狀》中進行了高度評價,將它視為“勤勞率下,超邁古先”之舉。貞元十九年甚至以“中和節百辟獻農書賦”作為科舉考試的題目,選拔人才,足見這一活動在德宗朝受到何等重視。此外,中和節還有大臣進獻春服,藉以表達對皇帝的忠誠和關心。

(二)節日宴會

君臣宴樂是中和節裡一項重要內容。實際上,設置中和節的最初動機就是增加節日宴樂的機會。當時不僅規定“內外官司休假一日”,而且賜錢給官員,讓他們集會為樂。王建《宮詞》詩云“殿前明日中和節,連夜瓊林散舞衣”。

(三)賜尺 賜衣

“裁度”,即“請皇帝賜大臣戚里尺”,也是中和節活動的重要內容。貞元八年,宏詞科還曾以“中和節詔賜公卿尺”作為科舉考試的試題,當年參與考試的陸復禮、李觀、裴度都留下了佳作。

中和節賜尺,是有傳統依據的發明創造。早在漢代成書的《禮記·月令》中就有記載,度、量、衡講究公平準確,仲春二月是晝夜長短基本相等的時節,適合校準度量衡。中唐以前,也有中尚署令每年二月二日進獻“鏤牙尺”和“木畫紫檀尺”的規定。中和節賜給大臣尺子,可以說是對這一傳統的變通性應用。尺的用途是測量長短,都是日常生活的必備之物,掌握著確定、校正度量衡的權力,就意味著掌握著治人治世的權力。皇帝將經過校正的尺度頒賜給大臣,其實是對這種權力的一種象徵性分配,而且含有對臣下公平、正當行使權力的期待,可以激勵臣子對君主的效忠之心。除了尺子,皇帝還會賜給大臣衣服。得到皇帝的賞賜,大臣通常會上表以示謝忱,呂頌就寫有《謝賜春衣及牙尺表》,令狐楚也寫有《謝敕書賜春衣並尺表》,它們都成為皇帝賜衣賜尺的證明。

(四)獻生子

李泌不僅設計了皇帝大臣在中和節的活動,而且也想到了普通百姓。當時人們就用青色口袋裝上各種各樣的糧食、瓜果種子,互相贈送。還要釀宜春酒,以祭祀勾芒神。青色原本就是東方的顏色,各種種子,籽子相同,將農耕與家丁興旺的祝願都獻於他人,正是中和關係之寄託。中和,是指天地萬物各得其所,達到和諧境界,目的就是體現一個“均”字。

儘管中和節在後世不如唐德宗朝那樣興盛,但它餘韻流長,有著較大的影響力。諸如進春衣、進農書、獻生子等活動,乃至休假一日的規定,都在宋金時期為宮廷或民間所實踐並得以傳承,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從官方建構向民間傳統的轉變。

2011年05月23日,中和節(山西臨汾鄉寧縣)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月二日龍抬頭,還是一個傳統節日


二月二日龍抬頭,還是一個傳統節日


二月二日龍抬頭,還是一個傳統節日


二月二日龍抬頭,還是一個傳統節日


二月二日龍抬頭,還是一個傳統節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