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思達&池子:能力越低的人,越容易對自己產生過高的評價

昨天,女朋友說:

  面臨失業,公司領導排擠,社會的壓力,讓他感覺患上了抑鬱,每晚在夢中醒來。

  聽到這些,我覺得大家都是通過陌生人相交,何必自相殘殺。

  蟹老闆看了一檔綜藝節目《近三天可見》,嘉賓是池子。池子並不陌生,一名脫口秀演員,通過綜藝節目被網友熟知。但蟹老闆卻從《近三天可見》裡看到了池子在綜藝節目裡不一樣的一面。

  “能力越低的人,越容易對自己產生過高的評價”這是池子微博《我看池子》的序。

  走出舒適圈,會承受壓力,走出崩潰圈,會接納這個世界。姜思達與池子相處三天,最後對池子的評價是:人一想通,啥事沒有,就是自在。

  一個95後的孩子,能想的通透,不是經歷了很多,是自在了。人或事會形影的感染,主觀判斷受到干涉,開心變成互動,焦慮成為使然。

  片中,姜思達與池子的朋友們一起聚會,期間姜思達說:這是一群池子。他無法融入或者說無法感受到他們之前的交流,很直白地戳破了社恐的本質:

  社恐討厭的,其實是種失落感,這源於和自己期待的不一樣。

  痛苦如此平常,可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別人都過得很開心,只有我不幸福,這種想法無異於雪上加霜。

  《幸福的陷阱》這本書裡,把“思考性自我”比喻成一臺收音機,由於先天構造,這臺收音機註定要在大腦裡持續播音,絕大多數還都是悲慘的故事。

  把注意力放在“觀察性自我”,說白了就是聽到這臺收音機在響,但毫不在意。為了幫助大家,哈里斯博士提出了兩個具體的建議:

  當“我有一個想法”時,你可以在它前面加一個短語,就變成了“我有一個想法,我是個超不會社交的社恐”,這會提醒自己,注意,是“思考性自我”在發言;或者是嘗試給想法命名。

  生活要當老師的時候,連知識都要讓步。

  其實每個人向朋友、家人、社會嶄露的一面都是僅三天可見,願各位心向陽光,展望未來。

姜思達&池子:能力越低的人,越容易對自己產生過高的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