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内“生门”前一对“战疫”夫妻的坚守

通讯员:周建跃 黄洁莹


“围城”内“生门”前一对“战疫”夫妻的坚守


“围城”内“生门”前一对“战疫”夫妻的坚守


过去的两个月里,武汉人听到了很多种哭声,痛苦、压抑、无助,无不表达着这场疫情带来的伤害。而有一种哭声,清脆嘹亮,让人热泪盈眶却心生幸福。这哭声,来自产房的新生命。这哭声,是来自初生的力量,是这座城市的明日之光。

“围城”内,“生门”前,疫情来势汹汹。作为全国单体分娩量最大的省级专科医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为应对疫情也进入了“战时状态”。守护“生门”,是这场“战疫”的特殊组成部分,而在众多守护者中,一对来自产科和成人重症医学科的“80后”医生夫妻,用并肩作战保障母婴安全,来诠释着爱与奉献。

(小标1)抗击疫情,携手并肩作战

疫情爆发后,成人重症医学科主任甘泉和产科医生周冬,这对医生夫妻应召进入“战疫状态”,他们把放寒假的儿子托付给甘泉的父母,全身心投入到这场“战斗”中。

“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几乎所有的武汉人闭门不出,但产科工作却是一刻都未停歇,反而更忙碌了。”周冬是一名产科骨干医师,手术量每年都排在科室前十。产科工作节奏快,周冬不仅要完成日常诊疗工作,包括查房,手术等,同时也负责全科一百多名医生的排班。此次疫情恰逢春节,人员愈发紧张,周冬跟同事们一起取消休假,参与轮值,五天一轮值夜班,工作节奏异常紧张。

武汉“封城”以来,该院产科的孕产妇未减反增。特别是夜班时候,急诊孕产妇多,还经常会有发热的急诊病例,给产科工作增加了风险。但每次遇到发热、咳嗽的病人,周冬从不推脱,总是第一时间接过病人,问诊手术,从不怯场。

从疫情发生至今,周冬已为五例不明原因发热的孕妇顺利完成了剖宫产。“其实早就做了心理准备,不怕,就是穿着防护服动作笨重,一场手术下来就浑身湿透,体力消耗很大。而且要戴上防护口罩和护目镜,视野没有平日里清晰,止血时就要加倍仔细。”周冬看着娇柔,处理起特殊病例却很镇定,即使在身穿防护服的情况下,她也要求自己尽快为孕妇完成手术。

而疫情给甘泉的工作带来的改变,则是成了身兼多职的“救火队员”。当医院接诊到第一例发热的产妇时,成人专家组迅速做出了反应,“就有一种感觉,敌人到了这里!”甘泉说,第一例发热产妇就安排在他所在的ICU里,随着疫情的发展,接诊的特殊孕产妇越来越多,院领导紧急调整增加病区,先后为开辟了2个新的观察病区。时间紧迫,病区要求条件高,甘泉将十余年ICU工作经验全拿了出来,与同事们快速完成了病区的设计。成人重症医学科医护人数有限,两个新病区都是各科室抽调来的“混编军”,通过集中培训和快速磨合,甘泉让这两支队伍迅速有效运转起来。“这些病区的成立都是紧跟着疫情发展而来,随时调整,生怕因为延迟一步而导致感染事件发生。”甘泉说。

除了本科室工作,甘泉也是该院疫情期间的成人专家组的成员之一,他与其他专家一道肩负起了筛查、预警、诊断、治疗的四大职责。深知责任重大,甘泉丝毫不敢马虎,给自己定下了“三个随时”的要求:随时到位、随时支援、随时在线。不管是产科门诊、病房、手术室、还是发热门诊以及观察病房,经常可以看到他穿梭忙碌的身影。“甘主任是‘及时雨’,无论是白天还是夜里抢救,我们呼叫他,他总是能第一时间出现,参与到危重孕产妇抢救中。”产科的同事说,常常能见到甘泉晚上睡在医生值班室。

(小标2)最佳拍档,合写编写指南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已连续16年位居全省分娩量第一,特别是近几年来,几乎每四个武汉新生儿就有一个出生在该院,是武汉人“生生不息”的“摇篮”。疫情发生后,一些原本可以接诊孕产妇的医院成为新冠肺炎的定点医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责无旁贷的担负起了保障孕产妇医疗保健的重任,医护人员坚守岗位,站上了护佑妇儿健康的第一线。

虽然不是发热定点医院,但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在日常接诊还是遇到了一些特殊的病例,有的是产后发热,有的是即将临产必须收治。甘泉和周冬常常参与到这些特殊孕产妇的救治,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流程更加优化。

“2月初,国家已经出台了多版新冠肺炎防控方案,但没有一版是针对妇幼保健机构的。”周冬说,该院每个月有2000多的分娩量,如果因为防控不当引发感染事件而倒下,武汉没有第二家医院有能力“接盘”这些孕产妇,“到那时,‘生门’就真的要关闭了。”

“我们需要一套适合自己的接诊救治流程,作为全省妇幼保健机构的龙头单位,我们也有责任制订这套方案。”夫妻俩当即决定,联手试写一套特殊孕产妇的收治流程。他们从接诊的第一步开始,一步步推衍考量,每一个流程都再三斟酌调整,从感染防控和产科实际出发,试图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

在繁重的日常工作压力下,夫妻俩跟疫情抢时间,在产科首席专家肖梅主任的指导下,五天就拿出了第一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对妊娠合并疑似或临床诊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早识别、早隔离、早上报、早救治与早转诊指导意见》,供全院医务人员参考执行,从1月23日“封城”至今,在全院团结一心的努力下,3200多个新生儿顺利降生,孕产妇和新生儿都得到了妥善的安排。

这套指导意见也在不断补充完善,并下发给了湖北省内所有妇幼保健机构,为全省妇幼机构的孕产妇和医护人员筑起了疫情时的一道安全屏障。

(小标题)父母染病,坚守不下火线

正在夫妻俩全身心地与疫情抗衡之际,却不知病毒已经深入到了自己家中,正在侵害他们的家人。

1月底,甘泉的父亲开始咳嗽。“我父亲有多年的吸烟史,虽然已经戒烟很久了,但平日里也时不时咳嗽几声,我当时太忙了,也没特别留心,只当他是寻常情况。”甘泉说。

几天后,老人的咳嗽开始加剧,还出现了呼吸困难,味同嚼蜡,全身无力的情况。“他坐在床上喘气,上个厕所就要咳得几乎支撑不住。”甘泉这才意识到父亲可能“中招”,赶紧带他去检查,果然,老人双肺的70%已经被病毒损伤。“我父亲平日里身体很好,他知道我们工作忙,生病了就忍着不说,去做CT的那段路只有几分钟,但他当时走了半小时,他是靠强大的意志力支撑着没有倒在家里。”甘泉说。随后,母亲的CT检查结果也是病毒性肺炎,需要隔离治疗。

双亲确诊后,甘泉一直后悔和自责,他怕父母倒下,也怕自己和妻儿被传染,无人可以照料孩子,耽误到医院的工作。安顿好父母的救治隔离,甘泉赶紧带妻子儿子做了相关检查,幸而都是阴性。

因为是重症患者,甘泉父亲的救治很艰难,入院一周后不仅没有好转,甚至急转直下,双肺的90%被损伤,只能转入了ICU,并下了病危通知书。“甘泉是个非常孝顺的儿子,我能感受到父亲入院和病危对他是多么大的打击。”周冬说。

“是的,那段时间我特别难受。”甘泉坦言,作为一个资深重症医学的医生,他有一身抢救危急重症患者的本领,很多感染的病友、同事在他的救治和指导下都已康复或者好转。“我想参与到父亲的救治,哪怕是陪在他的身边,给他鼓励和支持,但我没有一样能做到。每天看到他的指标在下降,除了难受,就是极其强烈的无力感。”

但每天,甘泉只能给这个“无力感”一霎那的时间,然后艰难地调整好心态,转身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日常接诊救治病患、各类会诊抢救、发热门诊网上答疑、安排隔离区病房,一桩桩事情交错着等他去处理。“无论是普通危急重症还是疑似新冠肺炎患者,重症医学科的医生都不能缺席,这里就是我的战场。”

好在经过精心救治,目前,甘泉父亲的病情终于稳定下来,而母亲的隔离期也即将结束,小家庭的生活有了回到正常轨道的希望。每天都在跟进父母病情的甘泉,此时放松了不少,“医生也是普通人,有血有肉,有自己的情感。”甘泉说。“但在灾难面前,我们必须忠于从医时的那份誓言,将自己的身心投入到治病救人中。”

时代的一粒尘,落在每个人的头上就是一座山。在这场艰苦的“战疫”中,正是一个个医护人员,舍小家为大家,用爱心,用无私奉献,甚至用生命,为900万留守市民,为这座城市搏出了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