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俱备,只待秦军”,漫谈为何淝水之战能以少胜多?

引言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因此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诞生过数以百计的朝代或者政权,而这些朝代或者政权多是通过战争的方式完成更迭。战胜方为王,落败者做寇,一旦战争爆发,最终将关系到双方的身家性命与历史大势的走向,决不可轻视大意。而在冷兵器时代,战争双方的人数差异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战局胜负,因此参战者无一不试图最大程度上提升麾下参战士兵的数量,相关例子在我国历史战争史书籍上比比皆是。

诚然,军队士兵数量的优势可以很大程度上使得胜利的天平倾向自己,然而事无绝对,前有三国吴刘抗曹于赤壁,近有明末十万清兵入海关,这些都是以少胜多战争的典例。本文所将讲述的同样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即发生在五胡乱华时期的淝水之战。

“万事俱备,只待秦军”,漫谈为何淝水之战能以少胜多?

秦晋淝水之战

一、你方唱罢我登场,谢恒两家握手言和,晋国大定

“翼临终,表以后任委息爰之。于时论者并以诸庾世在西藩,人情所归,宜依翼所请,以安物情。充曰:“不然。……桓温英略过人,有文武识度,西夏之任,无出温者”—《晋书》

随着司马家族重心南下,一个以建康为都的朝代正式出现在史书之中即东晋。凭借着西晋时期积累下的政治势力,东晋政权得以迅速立稳脚跟,但是由于缺乏明智君主进行政体的改革,新生的东晋王朝仍有贵族门阀所掌控。既王氏之后,恒氏恒温迅速崛起并成功跻身豪族之列,基于当时东晋皇族的昏庸无能,恒温个人势力迅速扩张。

随着恒温势大,原本的老牌贵族既得利益自然受到威胁,因此经过多方走动最终联合向皇朝施压,当时执掌皇位的简文帝不得已大力提拔当时已家道中落的谢氏一族。在此背景下,年少时才华可与王羲之等人一较高低的谢安横空出世,成为朝中阻遏恒氏势力的领头人物,一时风头无二。见到朝廷有意扶持谢氏子弟与自己抗衡,早已封无可封的恒温决定亲自率兵北伐攻燕,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威望,而这次北伐已是第三次北伐也是恒温的最后一次北上。

“万事俱备,只待秦军”,漫谈为何淝水之战能以少胜多?

《资治通鉴》史料

“骄而恃众,怯于应变。大众深入,值可乘之会,反更逍遥中流,不出赴利,欲望持久,坐取全胜”—《资治通鉴》

急于求成的恒温在北伐途中并未稳扎稳打,而是试图借助人数优势与此前两次北伐的声望迫使沿途望风而降,然而他的算盘打空了。为抵挡来势汹汹的晋军,时任燕王钦命慕容垂为领兵都督,并借助地理优势巧妙的截断仓促北进的晋军的粮道,以致晋军军心大乱最终被燕军击溃,此前晋军两次北伐收复的土地也顺势被燕军攻下。

此役之后不久,晚节不保的恒温病死,恒氏一族在朝中的影响力大打折扣。在此背景下,心忧时局的谢安主动向恒氏示好,两家得以冰释前嫌,晋朝政局迅速稳定,为之后晋军在淝水之战中获胜打下基础。

“万事俱备,只待秦军”,漫谈为何淝水之战能以少胜多?

淝水之战水战

二、起兵政变新王立,苻王帝相共筑国基,前秦一统

“坚举异材,修废职,课农桑,恤困穷,礼百神,立学校,旌节义,继绝世;秦民大悦。”—《通鉴纪事》

公元357年,威名远扬的前秦皇室子弟苻坚起兵攻入皇宫并幽禁当时前秦皇帝苻生,自封为“大秦天王”。尽管帝位来源不正,但是借助自身皇室身份与此前的威望,苻坚在即位之初并未遭遇过多阻拦。心怀大志的苻坚并未如同上任皇帝苻生一样残暴无能,而是大力提拔贤能官员并且出台多项利民措施,一时间民间均是高功颂德之声。

在国内局势稳定之后,雄心勃勃的苻坚将目光投放于北方中原的其余胡人政权,为此他不顾众人反对竭力提拔一位汉臣,一位直接影响到前秦一统北方的汉臣—王猛。骤升高位之后,王猛为感谢苻坚对其知遇之恩,倾一身才智并结合前秦发展形势制定一系列新型制度,前秦经济实力与军事力量发展迅猛。

“万事俱备,只待秦军”,漫谈为何淝水之战能以少胜多?

苻坚人物画像

“冬十二月,秦吕光行越流沙三百余里,焉耆等诸国皆降,龟兹不肯降,吕光攻克之。王侯降者三十余国……”吕光抚宁西域,威恩甚著,远方诸国,前世所不能服者,皆来归附”—《资治通鉴》

待羽翅已丰后,苻坚正式着手武力扩张工作。公元370年,秦军攻下前燕国都,前燕王;次年,秦兵灭前仇池......。苻坚在不足十年间便一一击溃盘踞中原地区的政权势力,在见到秦军勇猛之势后,诸多塞外国家纷纷朝贡于秦。而那些心存怨恨的遗存胡人势力尽管并不诚心臣服,但在表面上仍是奉苻坚为共主。

在完成中原的统一后,苻坚遵循当时已经病死的王猛的遗嘱,将注意力主要放于国内安稳管理上。然而心怀壮志的苻坚心中却已急不可耐,他所谋求的是南方的东晋,他所期望的是做天下共主。鉴于此前秦军曾与襄阳地区严重失利,此次苻坚不敢托大,更是临时强行征召大批民间青年充入部队,同时紧急命令符融等将领做好南下准备。七年后,认为时机已经成熟的苻坚断然放弃王猛的策略,集兵南下。

“万事俱备,只待秦军”,漫谈为何淝水之战能以少胜多?

先秦的战争时代

三、急不可耐秦兵起,秦晋两家戎马相见,风雨欲来

在前秦四处扩张时,早已预料南北将有一战的谢安并未因自己有功于国内政局的安稳而有所懈怠,他上疏皇帝建议在淮南等地招募青壮进入部队,组建一支全新的精锐部队—北府军。因此,在苻坚在边防地区部署军队之前,东晋早已“万事俱备,只待秦军”。

“坚下书悉发诸州公私马,人十丁遣一兵。门在灼然者,为崇文义从。良家子年二十已下,武艺骁勇,富室材雄者,皆拜羽林郎...遣征南苻融、骠骑张蚝、抚军苻方、卫军梁成、平南慕容、冠军慕容垂率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坚发长安,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前后千里,旗鼓相望”

“诏以玄为前锋、都督徐兖青三州扬州之晋陵幽州之燕国诸军事,与叔父征虏将军石...建威将军戴熙、扬武将军陶隐等距之,众凡八万”—《晋书》

公元383年,早已对峙多年的秦晋边境出现躁动,秦军出关了!前秦主将苻融受命率领25万急行军南下充当攻晋先锋,苻坚亲率87万骑步兵紧随其后。面对来势凶猛的秦军,东晋决定放手一搏,派遣早已在淮河地区训练多年的北府军北上阻截秦军,谢氏有为子弟更是倾巢而出,其中谢玄临危受命成为先锋军指挥,谢安则亲自坐镇军中,任总指挥。恒氏家族的恒冲则率领荆州军主动出击,进攻前秦郡县,为主战场上的晋军分担压力。乌云密布,风雨已来。

“万事俱备,只待秦军”,漫谈为何淝水之战能以少胜多?

谢安人物画像

四、一路高歌占洛涧,朱序入晋临阵倒戈,局势已定

当年九月,南下的苻融军队正式进入东晋辖地,十月,秦军前锋部队拔得头筹,攻下寿阳、郧城等地,秦军得以迅速占领洛涧,并以此作为军事阵地进行布防,晋军局势十分危险。然而,身处中军的苻坚却错误的以昏庸的东晋朝廷已无力抗衡自己,因此临时起意派遣归顺不久的东晋官员朱序前往晋军充当说客,试图将其劝降。

然而让苻坚意料不到的情况发生了,朱序身为东晋官员在归顺后被委以重任,因此得知秦军中的重要军情。在抵挡晋军阵地后,朱序并未按照苻坚的要求进行劝降,而是将自己所了解的军情全盘托出。在获知军情后,谢玄仔细对比双方军力最终决定放弃此前已定的固守战略转而主动进攻。

“坚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淝水为之不流。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帅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晋书》

“万事俱备,只待秦军”,漫谈为何淝水之战能以少胜多?

《晋书》史料

因了解苻坚意欲劝降晋军后,苻融的前锋部队有所松懈,镇守洛涧的秦兵纷纷以为胜局已定,以致布防出现巨大漏洞。十一月,谢玄派遣五千精锐士兵充当急行军奔袭洛涧,早已放松警惕的洛涧防守阵地立刻被攻占,而后淮河地区的北府军精锐力量倾巢而出,占领淮河地区主要渡口。截至此时,秦军南下先锋军受损极其严重,不得已大幅压缩阵线,晋军趁势西上与秦军对峙于淝水地区。

由于战事不利,苻坚紧急集结军中将领进行商议以寻求解决之策。会议之后,军中产生两种观点,一是秦军牢占淝水之畔,与晋军保持对峙局势;二为凭借人数优势,主动出击渡过淝水,并吸引缩守的晋军出击阻拦。急于求胜的苻坚选择了后者,于是大局已定且是败局!

在秦军渡河途中,以朱序为首的晋军潜伏人员纷纷大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仓促被强行征召的秦军立即军心大乱,晋军见此立即出击,秦军大败。值得寻味的是,此次战役晋军斩杀的秦军数量不足十万,在百万之巨面前显然不足一提,而战时逃散的秦军数量竟多达数十万。

“万事俱备,只待秦军”,漫谈为何淝水之战能以少胜多?

淝水之站要图

总结

关于淝水之战晋军能够获胜的原因有很多,笔者经过分析总结如下:

“及疾笃,坚亲临省病,问以后事。猛曰:“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言终而死”—《晋书》

无论东晋官场如何黑暗,或者晋朝部队数量多么匮乏,相比于前秦东晋终究代表着华夏正统。苻坚贸然向晋朝宣战,意味着胡人政权向华夏文明宣战,这点在当时的汉人儒士看来是不可容忍的,因此东晋朝中一除此前争斗乱局,出现团结一致,共同抗秦的一幕。

“万事俱备,只待秦军”,漫谈为何淝水之战能以少胜多?

东晋官场现状

当然上述一点并非主要因素,如若华夏正统不可击破,元、清等代的存在显然无法解释。因此我们可以跳出民族分析的局限性,将目光主要放于前秦国内形势。

首先需要我们看到的是,尽管苻坚完成中原地区的统一,但在统一过程中,苻坚并未进行大规模屠戮,以致各个胡人政权根基犹在。

如若前秦国力强盛且苻坚坐镇中央,这些势力或可长期屈服,然而在完成统一工作后仅七年,苻坚便远离政治中心率兵南下,这自然让诸多胡人势力觉得有机可乘。因此看似百万秦军看似势不可挡,其实早已外强中干,一旦前线出现溃势,军中的各方胡人势力将作鸟兽散。上述提及的逃散士兵多达数十万,诚然,在这其中有着不少缺乏训练的民间散兵,但是更多的各地势力部队!

由此可见,看似不可战胜的秦军在强大的外表下早已存在密集的细微裂缝,如若秦军一举南下荡平东晋,这些裂缝或可补全,但是一旦局势不利,这些裂缝将迅速变成巨大漏斗,给苻坚的后秦政权带来致命一击。淝水之战后,前秦国根基急剧动荡,各个胡人势力纷纷宣布独立建国,昙花一现的前秦帝国迅速灰飞烟灭。

参考文献:《晋书》、《资治通鉴》、《通鉴纪事》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