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古代名人有不为人知的一面?

易开江


大家好,我是混迹于厨房却热爱历史文化的家庭主妇。哪些古代名人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呢?我们往往只看到一个人的光鲜亮丽,不知道人往往有双面性,也有郁郁不得志的一面,下文我要说的是我最喜欢的两位古代诗人。

李清照

李清照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是当地有名的知识分子,所以她从小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绝大多数人心目中,她冰清玉洁又才华横溢,是“千古第一才女”。我们众所周知的就是那句“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可是我们不知道她还是个好酒如命嗜赌成性的人,她吟诗作对要喝,外出游玩也要喝。她不仅爱赌还写了一本叫《打马图序》的赌博攻略。可是她的与众不同必然造就了她生活中的不如意,她的不拘礼法,崇尚爱情的做法,如果放在当今的自由社会可能又是另一种人生了!

•辛弃疾

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里写道: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我们学过他的诗总认为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大词人,但是却少有人知道辛弃疾曾经万军中取过上将的首级。辛弃疾曾是耿京麾下一员,当时金朝官府为了继续南侵宋国,加紧了他们的诱降活动,张安国为了贪图金人的赏赐,勾结耿京手下另一个部将,趁耿京没防备,就闯进营帐把耿京杀了。辛弃疾便直接带着五十多人前去军营中截杀张安国,趁着张安国未反应过来便将他扔到马上劫走,千里奔袭杀回京城,而当时反叛军有五万。由此可见辛弃疾的勇猛,他本想沙场秋点兵,了却君王天下事,可是一直壮志未酬,可惜了这么一位渴望上战场奋勇杀敌的爱国勇士了。

以上就是我所知道的两位诗人不为人知的一面,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欢迎大家和我一起交流学习,期待你的留言。


美食阿怪


我来回答:

想当大官的诗圣杜甫:一个被盛唐抛弃的孩子

呃呃呃,是不是有点尴尬?在我们眼里,忧国忧民有着千古第一诗圣名号的杜甫一心想当大官,一直在想当大官的路上奔波,可是没那个命,就是没有大佬赏识他。

唐朝想当官有两条路。一种科举高中,一种大佬推荐。世界给杜甫关上了一道门,也没有给他开一扇窗。简单看一下杜甫一生在干嘛!

①李白头号粉丝:3344的相遇

天宝三年,李白四十四岁名扬天下被奉金赐还,杜甫三十三岁科举落弟无业青年。他们在洛阳第一次相遇。李白带着他和高适在洛阳周边从秋天浪到了冬天。分手后,杜甫又回长安。只不过从此,不管是冬天还是春天,不管是睡着还是醒着,杜甫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李白。杜甫写李白的诗,据不完全统计,最少16首。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赠李白》

②10年后终于当上了仓库保管员

和李白分别回到长安的杜甫继续寻找入仕之路。天宝十四载(755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殊不知,“十年京漂求官路,家中小儿已饿死”。

③再投肃宗,终于当上了八品小官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局势动荡。杜甫时常写诗,表达着对大唐的爱国之情。德二载(757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城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八品),故世称“杜拾遗”。短暂的安稳之后,(758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年近五十,杜甫知道再没有回到长安的可能。满腔报国情怀不得赏识,愤愤不平写下了著名的“三吏”和“三别”。经过痛苦的抉择,终于弃官而去。老子不干了。

④最后的杜甫草堂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携家人老小投奔在西南的表弟。后来,世交之子严武到任成都府尹兼御史大夫、充剑南节度使。早年和李白他们一起浪的高适期间任蜀州刺史。在高适和严武等一众好友的资助下,杜甫在成都近郊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这就是“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杜甫草堂,杜甫在这里过了将近四年的隐居生活。几年间,众多友人时常给予资金资助,这是他动荡一生中的短暂安宁。在这里杜甫写下了名垂千古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764)春,严武第三次镇蜀,杜甫又回到了成都草堂,并担任了一段时间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人又称其为杜工部 。

永泰元年(765年),正月里好友高适去世,四月时,好友严武去世。53岁的杜甫失去依靠,决定落叶归根回家乡河南。大历元年(766年)到达夔州(奉节)。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安稳生活了一段时间。在夔州的两年里,杜甫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30%。例如我们所熟悉的《春夜喜雨》、《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咏怀古迹五首》、《秋兴八首》等,其中《登高》(就是庆余年里庆帝喜欢的那首)还被评价为是古今七律第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⑤江舟长逝

《风疾舟中伏枕书杯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节选)

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葛洪尸定解,许靖力还任。

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

大历三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这一段时间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又由潭州到衡州,复折回潭州。

大历五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

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其绝笔之作《风疾舟中伏枕书杯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慷慨悲壮,读之令人叹惜。






大钉耙


唐玄宗时期名相宋璟,是与姚崇在开元初并称贤相。实际上他还有不为人知的一面是他的文学艺术水平,不仅善于文辞,还能歌善舞,洞晓乐谱,擅长打羯鼓。

宋璟,人称宋广平,因其封爵为广平郡公,故美称之。又称宋文贞,文贞乃是他死后的谥号。他,时人号称“姚宋”。他为官正直刚毅,不畏权贵。武则天时,为御史中丞,面对佞臣张易之、昌宗及武三思等人,不屈不挠,敢于违抗最高权威武则天。新史称其“政清毅,吏无敢犯者。”玄宗初,自广州都督召回京师,任宰相,途中与迎接他的内侍权贵杨思勖不交一言,不议政事。玄宗看重他的正直无私,盛加赞誉。他为相“务清刑政”,使官人皆任职。其耿直无私,人们谓之“铁心石肠”,其“危言切议”,犯颜正谏,继他为相者读其谏章“不禁失声叹息”。

宋璟善于文辞,尝作《梅花赋》。刘禹锡《献权舍人书》称:“尝闻昔宋广平之沈下僚也,苏公味道时为绣衣直指使者,广平投以《梅花赋》,苏盛称之,自是方列於闻人之目,名遂振。”(《全唐诗话》卷一)这是说宋璟是以《梅花赋》受到苏味道的褒奖,并被文坛所重视。

《梅花赋》写得柔和皎美,颇似南朝徐庾体。后人惊讶这与他为人作风很不相称。其实他所写的《梅花赋》是在武则天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即他年方二十五岁时的早期作品。当时文坛盛行着齐梁艳丽的文体,沈佺期、宋之问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宋璟染于当时环境,是不足为奇的。还需说明,《梅花赋》乃是宋璟未中进士,文场失意后,寄托着他的一种清高自信的表白。他在《梅花赋》序中说道:“垂拱三年,余春秋二十有五,战艺(指进士科的文场考试)再北,从父之东川,授馆官舍。时病连月,顾瞻圯墙,有梅一本,敷葩于榛莽中,喟然叹曰:‘呜呼,斯梅托非其所,出群之姿,何以别乎?若其贞心不改,是则可取也已。’感而成兴,遂作赋。”此《梅花赋》文字颇多,载于《全唐文》卷二七○中,读者自可检阅,这里就不移录了。

宋璟生活当中,还有另一个侧面。他能歌善舞,洞晓乐谱,擅长打羯鼓。他与玄宗两人,犹如双峰并峙,打鼓的技艺当世无敌。南卓《羯鼓录》载道:“(宋璟)虽耿介不群,亦深好声乐,尤善羯鼓。”常与玄宗论鼓事,打羯鼓打得好,须“头如青山峰,手如白雨点。”即杖要打得急骤犹如雨点般,头要岿然挺直,一动也不能动。又据南卓所称宋璟的女儿、孙子也都善打羯鼓,懂得音律,这可说是有家传了。(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十二》)

如此看来,宋璟不仅是一个有作为的著名政治家,而且在文学和音律乐艺方面也颇有造诣,是一个响当当的行家里手是当之无愧的。


徐张话历史


不讲古代,就说近代吧!

一说到共和国的开国将军,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舞枪弄棒,身经百战,功勋卓著,但今天我要介绍开国上将肖克当作家、写小说的事,与友友们分享。

肖克,湖南嘉禾泮头小街田村人,共和国的第一上将,黄埔军校四期毕业。历经北伐、秋收起义、土地革命、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路浴血,敢打敢拼,曾任红六军团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八路军120师副师长、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第一参谋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委员,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学院院长、第一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排在第一位。

肖克将军戎马一生,但他也笔耕不缀,对文学创作也非常有兴趣。他主编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萧克诗稿》、百卷巨著《中华文化通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等书籍,出版了《萧克回忆录》、《朱毛红军侧记》等作品。尤其是他创作的长篇小说《浴血罗霄》,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罗霄纵队为配合中央红军的战略决策北进,以罗霄纵队司令郭楚松为代表的共产党员高风亮节的故事。该小说被评为1984-1988年度茅盾文学奖荣誉奖,肖克是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第一个开国上将,2019年9月23日,该小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胡耀邦在读完小说《浴血罗霄》后,曾经赋诗:寂寞沙场百战身,青史盛留李广名。夜度将军罗霄曲,清香伴我到天明。


zj史海拾贝


杜甫的死有几种说法,但是比较多的说法是,撑死的。。。。

杜甫,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暮年的杜甫,多病缠身,与妻儿蜗居扁舟,漂泊于蜀山湘水之间。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4月,杜甫乘船下郴州(今湖南郴县),途中因江水大涨阻断去路,困居耒阳县十多日。当时的杜甫贫困至极,以致数日无食充饥。耒阳县令听说后,派人给杜甫送去了白酒和牛肉。过了几天,县令又派人寻找杜甫,却找不到了。据传,杜甫因为吃多了牛肉,喝多了白酒,结果胀死了。一代诗圣如此死法,无疑让无数爱戴、推崇、仰慕杜甫的后来儒者难以接受。宋代刘斧说,杜子美自蜀走湘楚,卒于耒阳,时人谓以牛肉白酒胀饮而死,则非也。僧绍员说得更直率:“贤人失志古来有,牛肉因伤是也无。”



简张张


说李叔同吧!

李叔同是什么人?

贴一首词吧!读者您就算没读过诗词,也一定听见过有唱歌的唱它: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离别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本回答不评价这首词!

不是不会,不是没懂,而是葭明通不敢评价此词,怎么形容此词的“好”也不为过呀!实在找不到人间的语言去形容这首作品。

这种时候,杜甫说的一句话最好: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赠花卿》

可不是咋的,作者李叔同这人非人间之人也!

我们普通人死亡之时,要么怕死亡,要么恋人生,怕死贪生嘛!

因为贪生怕死,很多人做出很多奇形怪状来,比如秦始皇追长生;比如朱元璋重新捡起嫔妃殉葬;比如探花老爷兼东林党领袖钱谦益怕水凉。

上面的人物面临死亡是“悲伤”的情绪状态。

也有勇敢赴死,坦然接受生命结束的,比如刺秦的荆轲;比如大宋的文天祥;比如认定了还有后来人的夏明翰。

上面的人物面临死亡是“欣慰”的精神状态。


1942年10月10日,李叔同自知时日不多,唤人进入卧室,说:“我要写遗嘱了,拿纸笔来!”

纸笔铺好,法师蘸墨写下了四个大字——悲欣交集!

三天后,法师圆寂。

这里要问一句,弘一法师李叔同的悲欣交集,悲从何来?欣由哪里起呢?

这个世界上出家的人何其多也,有因为穷苦求个衣食的,比如朱元璋;有因为政治程序需要转换身份以便开始新人生新身份的,比如武则天;有为了避祸求个安静的,比如那些事业情场失意的人。

李叔同绝对不是上面的任何一种出家人。

终于说到正题了,李叔同为什么出家?

李叔同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的一面?

谭嗣同说过一句话:

佛教精微者极精微,诞谬者极诞谬

李叔同出生的年代,1880年,大清光绪六年,上至慈禧太后,恭亲王,下至深山愚氓,市井凡夫,都是拿佛教超度亡灵,祈福避祸,求子求财的。

但也有“虚云法师”弘法念佛,兴旺六处祖庭,一生百余年皆是苦行。

正如章太炎说过的一句话:

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人不敢不信。

无疑,李叔同绝对应该是“上智者”。

李叔同之所以变成弘一法师肯定是因为佛教的理论,不会是因为家庭破产,情场不得意,人生失败。

并且李叔同的人生一直是“成功”呀,非常成功!生就豪富之家,少年成名。

没办法,李叔同这个人自小就是天才。

老天是不公平的。他在造人的时候,给予人的脑子是不一样的。

有人的脑子生来的就高智商,是谓“上智者”是也;

有人生来的就是一颗平凡笨脑袋。是谓“下愚者”是也。

这里不讨论下愚者,他们就是功名利禄,美服娇妻富贵儿女而已。

“上智者”也很多,有的就去搞数学,弄物理,做政治,哪怕做个所谓的文化艺术家呢!

为啥就有人去参验佛教了呢?为甚李叔同这名“上智者”就皈依了佛教呢?

佛教讲究的可是“空”和“虚”。

李叔同39岁出家之时,其事业家庭生活正是烈火烹油的时机,有什么“空”和“虚”呢?

是什么不为人知的原因导致了李叔同这种“上智者”脑子的人竟然愿意遁世去过“大空虚”日子呢?

是因为李叔同的童年!

李叔同的童年是非常不幸福的。

对,家里开着银行经营着食盐专卖的李叔同童年是不幸福的童年。

李叔同5岁时,其72岁的父亲撒手西去,即是说李叔同父亲在67岁的时候生的李叔同,这时候李叔同的母亲多大呢?

20岁!

造孽呀!一个20岁的小妾好容易生了一个男孩子,孩子才刚刚五岁,父亲就去世了。

娘儿两个的生活立马跌入了低谷绝地,尤其李叔同的母亲,可以想象,这个女人连《红楼梦》中的赵姨娘也不如的,赵姨娘总还是有侍寝贾政的机会,赵姨娘总还是有贾环在身边窜来转去。

而李叔同被从她身边夺走了,去上学读书去了。

请记住,列位,小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之爱,不是什么锦衣玉食,读书上进。

母子两人很可怜,在人屋檐之下,说是豪富之家,也就是闹个锦衣玉食而已,其他事一概皆无的,连葬身之地也没有!

在李叔同刚刚18岁的时候,被家族安排和一个茶商的女儿结了婚,结婚之后的李叔同也就有了自己的家,他第一个动作是把自己的母亲接了出去,从天津第三巨富之家接去了上海。

母子二人不用看人脸色过日子了,然而,不几年,母亲也就死了,这一年,李叔同的第一个孩子也死了。

任你才情滔天,“二十文章惊海内”。该失去的还是要失去。

然后扶柩归天津,到了天津,他的叔叔站了出来:“呔,何方贱女子,怎可入我李家门楣!”

竟然不许李叔同母子进门。

为什么?李叔同的母亲是侍妾出身,不得入祖坟的,木有葬身之地。

毕竟是民国社会了,不是慈禧的大清了,李叔同也不是简单人呀!

勃然大怒,让人把母亲灵柩抬进了正门,放进了大厅中央——李叔同终于让死后的母亲坐上了正位。

然后呢,李叔同摒弃了 白衣孝帽,一身黑衣鞠躬行礼,不受礼金。

也没有灵前鼻涕眼泪的大哭——他拿出了一张琴,开始了弹奏!

好无情那,竟然在好容易争来的灵堂前不哭不泪,反而作乐!

唯有真情才会无情!
唯有深爱才会出世!

有一个小故事,说:

一个太监,一个嫖客,一个疯子,一同去佛哪里求佛法。

佛问太监:“诸色皆空,你可知否?”

“晓得,我从来也没近过女色。”

佛一摆手,“你走,你不近色,怎知色空?”

又问嫖客 :“悟者不迷,你知否?”

嫖客说:“当然知,我尽享过天下女色了,对女子不会再迷恋了。”

佛一摆手“呔,不留恋?何来觉醒?”

疯子是疯子嘛!佛也不好问,只是慈爱的看着疯子。

疯子捶胸顿足,哭而喊到:“我爱,我爱!”

佛双手合十:“善哉,善哉,原来你在这里。”

咦!我写了两年多个字了。我说明白李叔同为啥出家了吗?
您看懂了吗?


葭明通半瓶历史


今天说的是一位为民的青天。

从前有个书生,正金榜题名,春风得意,忽闻噩耗传来,老人病重家中。

那会儿朝廷官员过盛,师父告诉他,你回家尽孝,便有可能再也不得录用。

书生沉默片刻,向师父一拜,毅然离京而去。

师父笑着送他,说今日,你正式出师了。

此后九年间,书生沉寂乡里,潜心著书。

那年南方爆发民乱,悍匪成群,无人敢去赴任,这才空出职位来。

书生抖抖长衫,说臣愿赴任,为朝廷分忧。

有人说他傻,书生不明白,说读圣贤之书,上报君王下安百姓,傻在哪里?

那地方的长官,是提点刑狱的叶宰,听说此人此事,当即拍板重用书生。

半个月后,书生开仓放粮。

叶宰:……大哥你这是什么状况,剿匪你放粮干嘛?

书生说,我在乱军之中走访半月,发现这里的盗匪其实不多,饥民流民才是盗匪主力,开仓放粮,会比大军围剿更有效。

叶宰眉头紧蹙,书生疑惑,说有什么问题吗?

叶宰皱眉:你什么时候去走访的,多危险呐!来人,拨三百人去保护这小子!

书生:……

书生笑了笑,能碰上这样的长官,是他人生幸事。

那些天里,书生赈济乱民,几天后书生觉着民心已定,盗匪军力不多,一挥手,又带着三百人去偷袭敌军大寨了。

叶宰听到消息大惊失色,心说我给你三百人,不是让你这么用的啊!

书生大胜而归,还斩了贼头子。

叶宰:……

叶宰哈哈大笑,一拳锤在书生胸口,说你小子可以呀!

书生平日里不苟言笑,此时一笑如春暖花开。

那会儿还有个将军,同样是奉诏讨贼,却怕盗匪太多,不敢进军。

见书生大胜,将军来了精神,只觉得盗匪都是菜逼,挥军就要硬上。

于是一场大败,将军连命都丢了。盗匪从此气势如虹,数量比从前更多。

朝廷按耐不住,派了个叫魏大有的人来。

彼时叶宰和书生正顺风顺水,书生用兵谋定而后动,每战必胜,颇有大将之风。

魏大有至,笑嘻嘻找到书生,说要跟书生商量件事。

书生还很奇怪,说大胜在即,又有何事?

魏大有:你有没有发现,你每次剿匪出战,都是三五百人的小战,这样的功绩你得不到升迁,史书上更不会留名,不如……你莫再振抚,最后一战,我们大杀四方,杀几千颗头颅,该能让我们名扬四海!

书生的眼神越发锐利,魏大有却更加振奋,他说名扬四海,步步高升,我们才能有机会一展雄图,这也是为了江山百姓啊!

书生拍案而起,定定看着魏大有。

书生一字一顿,说魏大人,人命大如天,冤魂不安呐!

魏大有一怔,书生冷哼一声,拂袖离去。

那年,书生还是只带三五百人,平定了连绵数县的盗匪。功成之后,叶宰升官调走,书生还只是个小小主薄。

魏大有,成了书生的顶头上司。

魏大有说的不错,书生这份功绩,没能上宋史,还升不了官。

或许唯一有结果的,就是少死了许多的人。

魏大有嗤笑,说这种结果,不过如一场笑话。

书生就叹气,说以魏大有的为人,迟早会把这里的百姓再度逼反。

魏大有面无表情,默默罢免了书生。

不久后,果然是乱民复起,盗匪猖獗。魏大有满脑子都是乱世出英雄,却无比平淡的死于贼兵之手。

朝廷又派人来平叛,这次是名臣陈韡。

书生的师父与陈韡有交情,把书生推荐出来,领兵作战。

那年书生“提孤军从竹州进,且行且战三百余里”,军中将领无不心服。

终于,书生因军功受人赏识,一步步从县令做到了提点刑狱官。

这些官职都算美差,同僚纷纷恭贺,说你的苦日子算是到头了。

书生就笑着回复,说可惜宋某过惯苦日子,还真不知美差该怎么当。

那年他提点广东刑狱,衙门里的人都懒散,他刚赴任的时候,两百多件案子悬而未决。

衙门里的人毕恭毕敬伺候着,说您老有什么想逛的,想玩的,都随您。

书生恍若未闻,只翻着案卷,说有这么多人死得不明不白,本官还能去哪,只能是坟堆墓前,开棺验尸。你们……谁陪我去?

那会儿仵作这种活,都是下贱工种,没人看得起,官员都笑,说大人这是开玩笑呢吧。

书生一拍桌案,陡然变脸,说开玩笑?你们尸位素餐,枉法渎职,这都不是开玩笑,本官去勘验受害人,反倒成了玩笑!?

八个月间,书生亲自验尸,验骨,案发现场里搜集证据,公堂之上洗冤昭雪,将两百余件案子一一审结。

百姓为之动容,天下尽知宋青天大名。

不错,这位领兵作战的书生,正是写下《洗冤集录》,开法医先河的大宋提刑官,宋慈。

或许是审案太多,又或许是那个世道太浊,宋慈怎么审也审不清楚。

那年他头痛病发,与世长辞。

《宋史》里没有他的列传,书生奔波在百姓之间,为一条人命而执着,未能建功立业。

好在,历史的长河永远不仅只在书中,它长久的存于人心,天地之间。

人民不会忘记!

宋慈的老师是谁呢?

真德秀

对是真的秀

有图片




语言观改变你的格局


大家好,我是喜欢历史,喜欢古代,如果可以穿越就穿越古代的宝妈,很高兴分享我的回答

孔子不为人知的一面,上过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童鞋对孔夫子的印象大多是:名丘,字仲尼,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创始人。这写估计语文老师都让背烂了,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武艺修为极高的孔子,人家也是文武双全的圣人。

一,贵族血统的“高人”

孔子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所以人家也是贵族血统,孔子长的不帅,但是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孔子长九尺六寸,古时的一尺相当于23.1厘米,那么九尺六寸就是2.22米。



二,大力孔

孔子外形高大,身体可不是虚的,那可结实的很啊!根据《列子》记载说:“孔子劲,能招国门之关。能托举国门,城门约800斤,可见孔子有千斤之力。孔子身体素质好主要来自遗传,他老爹叔梁纥,也能托举国门,也是力大无穷,以71岁高龄剩下孔子,可见这好身体祖传呢。孔子周游列国,身体依然康健,古时道路不比现代平坦,而且也不是舒适的高铁,马车一颠一簸,身体不好可承受不住这跋山涉水,没错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三,“亚洲飞人”孔,全能运动员

古人有习的六艺的习惯,就是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等六种科目。孔子童鞋本来文化课就好,体育课怎么样呢?《淮南子》称孔子“足蹑郊(狡)兔”——都能赶上兔子的速度,在现在,亚洲飞人得姓孔了。孔子的射箭相当好,《礼记》中记载,“射于瞿相(地名)之圃,观者如堵墙。”六艺之一的御,就是驾车,孔子也甚是精通,给他周游列国,带了很大便利。能跑,善射,马术高超,其达到的境界非普通人能及。

孔子千斤之力,体育全能,并不是我们印象里的儒生,这个慈眉善目的老人家,气质非凡呀!文武都能做到极致,唯孔夫子一人也。

欢迎大家留言,孔子的奇闻异事,谢谢~


带上自己的心行走


名人是公众的焦点,他们的形象高雅谈吐不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他们或许也有非常普通的一面。那些鲜为人知的”黑历史“,或许很接地气,或许出乎意料。

凿壁借光之后

匡衡凿壁借光,让他一直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使他对《诗经》有了独到透彻的理解。当时的儒生中曾流传着“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的话。汉元帝被匡衡的名声惊动,任命匡衡为当朝宰相,封安乐侯。匡衡虽成一代名臣,但也有他自己的”等下黑“。匡衡在受封侯爵时,其侯国食封(食封制)土地应该是三十一万亩。匡衡利用当时地图的错误,擅自扩大食封土地面积,非法侵占土地四万多亩。后来他的行为在汉成帝时被司隶校尉发现,告其“专地盗土”的罪名,被贬为庶人。几年后,匡衡在家乡病死。

粒粒皆辛苦的另一面

写下名诗悯农的作者李申,让人感觉他是个特别勤俭节约的人。但历史上真实的李申,生活却是极其奢侈的。据野史记载,李申为官后,生活铺张浪费。他一顿饭就要花掉几百贯的钱,据传,他很喜欢和鸡舌汤,一顿饭就要用掉300只鸡,往往一顿饭下来,后院都能堆鸡如山。

名人在某一个时段对历史有积极的推动意义,显然他们也并不完美。就和我们普通人一样。那如何避免自己的“黑历史”呢?我们需要的只是反省自己以及改正错误的勇气。


杯茶话史事


尧舜禹古代先圣,作为我们的远古崇拜。按照史料记载尧让舜,舜让禹。都是是大德之人。不过通过出土的竹书纪年,韩非子的记录却完全不同。可以上网查一下,记录记载应该是舜逼尧退位,禹让尧下台,因为韩非子的特殊身份,他的记录应该是与史实相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