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惨帝王”周厉王遭国人驱逐出国,国人的地位真的这么高吗?

引言

西周末年,周厉王暴虐无道,与民争利,“国人谤王”,厉王采取高压政 策,以滥杀的手段“弭谤”。厉王的暴政激怒了国人,三年之后,宗周发生国人暴动,国人“乃相与畔(叛),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出现了国家无主的“共和行政”局面。厉王最终未能返回宗周,客死于他乡。

这位史上最惨帝王遭到国人驱逐的例子,显而易见,国人在西周社会的政治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人也是有很高的地位,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来一探究竟吧。

西周时期的民主制雏形:国人的权利得以保障

西周的平民称为国人,他们是自由民,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西周实行国野制,亦称乡遂制。国野制产生于周初的武力征服,国是统治宗族聚居的城郭和郊区,野则是被征服者散居的鄙野。从广义上讲,国人即国中之人,包括贵族、平民等;狭义的国人则是一种身份,专指士一级的自由 民而言。这里所说的国人指后者而言。国人是贵族的远系旁枝,由于贵族的子孙繁衍,超出宗族所能容纳的限度,就将血统关系疏远的分离出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被分离岀去的贵族后裔就发展成为庞大的国人阶层。由于国人与贵族存在着天然的血缘联系,因而他们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享有一定的权利。 国人最基本的权利和义务是“执干戈以卫社稷”他们是甲士的主要来源, 是军队的主力。由于国人与贵族有血缘关系,他们又是甲士,因而有受教育的 权利,所学内容主要是礼、乐、射、御、书、数,即传统的“六艺”。国人还有议政的权利,国家发生重大事件,必须征询国人的意见,“一曰询国危,二 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国人的状况如何,关系到国家的盛衰存亡;国君及执政的卿大夫能否安居其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国人的向背。如果贵族统 治者践踏民意,为政暴虐,就要受到国人的谴责,甚至被驱逐出国,流亡异地他乡。


“最惨帝王”周厉王遭国人驱逐出国,国人的地位真的这么高吗?


《左传》昭公七年所说的十个等级中没有提到的庶人,也称为庶民。《管子 •君臣上》说:“务四支之力,修耕农之业以待令者,庶人也庶人从事农业 劳动,并承担公田耕作和各种劳役。《国语•周语上》记载:“庶民经于千亩”, 说公田是由庶人耕作的。《诗•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 不日成之”,说文王经营的灵台也是庶民筑成的。《大盂鼎》铭文还记载,康王 把庶人和奴隶一起赐给盂,勉励盂辅弼王室。这些情况说明庶人的地位在国人 之下,他们是受剥削的没有政治权利的社会等级。但庶人也不是奴隶,他们使 用一份土地从事农业劳动,私田上劳动的收获归自己所有,有自己的劳动工具 和庐舍,不仅有家室,而且保存着自己的家族、宗族组织,可以祭祀自己的祖先。庶人是西周社会中一个人数众多的阶层。

西周的奴隶名称繁多,并有等级之分。见于文献记载的奴隶名称有皂、 舆、隶、僚、仆、台、牧、圉等。西周金文中有许多赏赐奴隶的记载,《大盂 鼎》铭云:“锡汝邦司四伯,人鬲自驭至于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令鼎》 铭说,王姜赏令“贝十朋,臣十家,鬲百人”。这里的“臣”是奴隶,“人鬲”、 “鬲”也多是奴隶。另外,西周的“庶人、工、商、皂、隶、牧、圉皆有亲 ,相当一部分奴隶有自己的家室。西周的奴隶有多种来源,既有战俘, 又有被征服的异族,许多亡宗灭族者也沦为奴隶。罪犯也是奴隶的来源之一, “其奴,男子入于罪隶,女子入于舂稿”。有的罪犯受刑后被罚为守奴。西周 青铜器中就有断足奴隶守门的形象。西周的国家形态,表现为周王国与诸侯国的不平等联盟。与商代不同的 是,这种联盟多是建立在宗族分封的基础之上的,相互间有着宗亲和姻亲关 系,因而其联盟较之商代的方国联盟要密切和稳固得多。

由于周王国与诸侯国 的纵向联系及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比较密切,有“周礼”约束和规范,西周 的都邑建置相对统一,制度化的色彩较为明显。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都邑 除继续发挥其传统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的作用外,经济功能明显增强。


“最惨帝王”周厉王遭国人驱逐出国,国人的地位真的这么高吗?


西周的都城制度

洛邑是西周的又一重要都邑,称为“成周”,亦称东都。兴建洛邑,主要是岀于政治和军事上的需要。周人灭商后,如何控制远离丰镐的殷商残余势力颇盛的东方地区,是周初统治者面临的一大难题。经过深思熟虑,武王决定在 位于天下之中且有四险之固的今河南洛阳营建东都洛邑,以此为中心治理四 方。成王即位后,继承武王的遗志,完成了洛邑的营建。据《尚书•召诰》记 载,营建工程是由周初重臣周公和召公主持的,筑城之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 作,观察地形、占卜、通过实地测量确定筑城的具体方位、设计筑城规划图、 确定筑城方案、用牲祭祀和奠基等。最后从各诸侯国征召民力,大兴土木。据 《逸周书•作雒》记载,成周“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方七十里。南系于洛水, 地因于鄭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城内建有大社、太庙、宗宫、考宫、路寝、 明堂等礼仪设施和宫殿;南郊设有“丘兆”(祭坛),用来祭祀上帝、后稷、先 王及日月星辰;对郊外的广大地区,则作了具体的行政规划。作为东都,洛邑 是周王室控制东方地区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

周公东征后,曾将心怀不满的 殷遗民强行迁徙于此,就近监视和统治。成周有周王的行宫,周天子常常亲临 东都发号施令。周王室的常备军有两支,即镐京的“西六师”和洛邑的“成周 八师”,成周的驻军超过了宗周,足见其地位之重要。


“最惨帝王”周厉王遭国人驱逐出国,国人的地位真的这么高吗?


西周城市的另一主体是诸侯国的都城。西周实行分封制,众多的王室子弟 和异姓贵族被安插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这些远离王畿的诸侯初到环境复杂的陌生之地,当务之急就是筑城立国,以城邑为据点守土治民。可以想见,在周初 大分封的过程中,与之相伴的是空前频繁的筑城活动,一座座诸侯城邑雨后春 笋般地出现在南北各地。即使到分封已近尾声的西周晚期,受封诸侯亦必定筑 城立国。西周诸侯国的都城遗迹犹存,目前已发现了齐、鲁、燕、蔡、宋等国 的城址,城垣周长在4 500-15 000米。

城市以都城为核心,其建置遵循一定的制度。就规模而言,天子的 都城大于诸侯,诸侯的都城大小不一,有等级之别。按照周礼的规定,天子之 城方十二里,“公之城盖方九里,宫方九百步;侯、伯之城盖方七里,宫方七 百步;子、男之城盖方五里,宫方五百步”从已发现的齐、鲁、燕、蔡、 宋等西周诸侯国的都城遗址的规模来看,除齐都临淄城外,规模均小于东都洛 邑。齐都大于王都属于例外,与周初礼制尚未健全有关,筑城在前,制礼在 后。都城以外的城邑,如贵族卿大夫的封邑等,规模应小于都城。春秋早期郑 国大夫祭仲曾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祭仲所讲的显系西周礼制,“国”指国都,“都”指其他城邑城市的制度化,与西周的等级社会和宗族政治密切相关。


“最惨帝王”周厉王遭国人驱逐出国,国人的地位真的这么高吗?


总结

城市不仅是政治中心和军事堡垒,其经济地位也十分重要。西周实 行“工商食官”制度,手工业和商业由官府控制,主要是为贵族统治者服务 的。城市是贵族的聚居之地,为贵族服务的手工业和商业自然以城市为中心。 已发现的西周城市,无论是王都还是诸侯的都邑,均有手工业作坊,生产规模 大,门类齐全,产品精良。这些由官府控制的城市手工业,代表了西周手工业 生产的最高成就。城市中的商业活动也很活跃,据《周礼•地官•司市》记载, 都城内设有专供商品交易的市场,一日三市,分朝市、大市和夕市。国家还设 置了专门的机构和官吏对市场及商业活动进行管理,以维护正常的交易秩序。 西周晚期铜器《颂鼎》铭文记载,周王命颂为有司官,管理成周的20家商贾, 并监督新来的商贾。

由此可知,东都成周已有专门从事商业活动的家族或宗族,属于为贵族服务的官商。显而易见,西周的城市也是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 动的中心。


参考文献

《周礼》

《诗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