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穆懇河考

色穆懇河考


色穆懇河,康熙帝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第二次東巡時於三月二十一日(農曆,下同)曾駐蹕於此。

據《清實錄》記載:“戊辰(三月二十日),上行圍,射殪一虎。駐蹕阿爾灘諾門地方。己巳(三月二十一日),上行圍,射殪二虎。駐蹕色穆懇畢喇地方。庚午(三月二十二日),上駐蹕蘇瓦顏畢喇地方 ”。

據《扈從東巡日錄》記載:“己巳,駐蹕塞木肯河。小阜橫連,細流縈繞,新增驛道,徙奉天流人居此”。

據《韃靼旅行記》記載:“己巳,住於伊巴丹”。

《清實錄》是官修編年體史料,當中的地名多是滿語或蒙古語。《扈從東巡日錄》是時任詹事府錄事、文學侍從的漢族人高士奇隨康熙帝東巡時寫下的日記,在東巡過程中,高士奇一直伴隨在康熙帝左右。《韃靼旅行記》是時任工部侍郎、欽天監、傳教士的比利時人南懷仁隨康熙帝東巡時寫下的見聞錄,包括見聞軼事,山川地理,風土人情等。在東巡過程中,南懷仁與康熙帝的岳父同吃住,一直伴隨在康熙帝前後。

阿爾灘蒙古語金也,諾門馬鞍也,阿爾灘諾門即金色的馬鞍山,今伊通滿族自治縣大孤山。蘇瓦顏滿語黃色也,畢喇河也,蘇瓦顏畢喇即黃色的河,今雙陽河。色穆懇滿語,經請教伊通滿族自治縣滿語專家趙權老師,意為金手鐲、金釵等。塞木肯是色穆懇滿語漢譯的同音異譯。從康熙帝東巡行程看,色穆懇河位於大孤山和雙陽河之間。

筆者經過分析史料和現地踏查,認為色穆懇河或是伊通河支流伊丹河,康熙帝駐蹕的具體地點是今伊通滿族自治縣伊丹鎮伊丹村河西屯。一是該地的地形地貌、人情事物與《扈從東巡日錄》描述的內容比較相符。河西屯東側是伊丹河,西側是一條由10餘個小山頭連接而成的無名小山嶺,從村中望去,與“小阜橫連”的景象毫無二致;吉林到盛京(今瀋陽)的古驛道在村前通過,河東約200米就是伊巴丹驛站,該路於1681年修成,當時可謂“新增驛道、新建驛站”;徙奉天流人居此,主要是充當驛站的站丁;因為在該段河流的下游修建了攔水壩,“細流縈繞”的景象現已無法看到,但筆者認為河名可能與河流的形狀有關,或像手鐲型或像金釵型,故稱色穆懇。二是《韃靼旅行記》可以佐證。從康熙帝東巡的整個行程看,南懷仁的住地一直在康熙帝駐蹕地附近,當日南懷仁住在伊巴丹,在伊丹河的東側,而康熙帝駐蹕在河西側,二者隔河相望,與史實相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