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姓氏之——古姓

古姓,中華姓氏,是一個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

中華姓氏之——古姓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周族先祖古公亶父的後代子孫,以古為氏 。

2、周代有大夫受封於苦城(今河南省鹿邑),其後人以訛音古成為氏,以後去成單姓古,稱古氏 。

3、出自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吐奚氏。後魏吐奚氏入中原後逐漸與漢文化融合,改為單姓古氏 。

4、出自回族。自唐初進入中國於天寶十四年任大將軍的古都白丁後裔有姓古。

5、源自“姑發氏”。古姓來自吳國泰伯弟仲雍次子旻,吳國被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滅國,吳王室逃亡一蹶不振,從此改姓隱居,春秋後期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響,由“姑發氏”改為“古氏” 。

6、源於苗族,蒙古族、滿族、高山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苗族古氏主要居住在貴州省修文縣、雲南省河口縣、屏邊縣、文山縣及越南。

姓氏分佈

周族原居住在邰的地方,後來經常受到周圍的遊牧民族的侵襲,居無寧日。后稷的第十二代子孫古公亶父,也就是周武王的曾祖,遂率眾人另闢家園。結果在歧山定居,古公亶父致力農業,政治各方面的改革。終於建立了強大的周族。他的後人為了紀念他,以他的名號為姓氏,形成了古氏。北魏時吐奚氏的後代也有改姓為古的。

古氏在臺灣的居住地區,以新竹、苗栗等地為最多,且多采用聚族數古戶而居的形式。這類村莊在苗栗西湖、臺中東勢、屏東潮州鎮、竹東、楊梅等地幾乎隨處可見。古氏遷臺,發生於清康熙年間。康熙六十年,朱一貴起義以反清復明相號召,稱“大明重興元帥”時,就有古氏從廣東五華來臺開基,其中義民古蘭伯、古芬興等就居住下淡水港東西二里處。至乾隆年間,又有一支古氏從泉州移臺,初居今桃園縣龍潭坡,後遷住臺北、臺東、新竹等地。

“古氏,新安郡,周太王古公之後,因以為氏。”新安為古姓遠祖居地,這個遠祖就是北魏吏部尚書、宰相古弼。上杭古姓,人口不多。

元末明初、明末清初兩次改朝換代時的移民運動不止兩湖,還有兩廣、江西等地,填殖地域包括雲南、貴州、四川三省及今重慶市,因此胡姓人氏跟隨移民到雲、貴、川等地。

1945年8月臺灣光復。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人古飄萍等隨前進指揮所人臺,進行臺灣的接管工作。之後,廣東梅州籍的大律師古云瓊、廣東五華縣籍的警官古奠基、廣西馬山縣籍的飛行員古可模、江西尋烏縣籍的古芹齋教授、江西上猶縣籍的軍醫古章文等大批古氏軍人、警務人員、律師、學者赴臺。

在這期間赴臺且知其下落者,計有四百餘人,相當於清朝來臺開基古氏之半數,尤以廣東省居多。聚居在花蓮縣、宜蘭縣等地的高山族古氏,是在臺灣政府令高山族冠漢姓時才出現的。

臺灣現聚居著古氏三萬餘人,在臺灣姓氏排名中列為第七十五位,人口遍佈島內各縣市,尤以桃園、新竹、苗栗、臺中為最。早在1956年9月臺灣的古氏人口共四千人,實際人口應有一萬六千人,佔當時臺灣總人口的0.2%,是臺灣“本省人”的第六十九大姓,也是“先住民”的第三十四大姓,更是“客家人”的第二十四大姓。

姓氏名人

古弼:後魏人,靈壽侯、吏部尚書。鮮卑族,北魏初期大臣。忠誠謹慎,喜愛讀書,善於騎射。起家獵郎,敏捷忠直,賜名古筆,拜西部大臣,掌管機要,輔佐太子拓跋燾,封立節將軍,封靈壽縣開國侯。

古桑:戰國時期趙國的隱士

古成之:廣東省河源市宋朝嶺南第一位進士,官至棉竹縣令,著名文學家。

古天樂:香港男演員。

中華姓氏之——古姓

古巨基:香港男演員、歌手。

中華姓氏之——古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