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之——古姓

古姓,中华姓氏,是一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

中华姓氏之——古姓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周族先祖古公亶父的后代子孙,以古为氏 。

2、周代有大夫受封于苦城(今河南省鹿邑),其后人以讹音古成为氏,以后去成单姓古,称古氏 。

3、出自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吐奚氏。后魏吐奚氏入中原后逐渐与汉文化融合,改为单姓古氏 。

4、出自回族。自唐初进入中国于天宝十四年任大将军的古都白丁后裔有姓古。

5、源自“姑发氏”。古姓来自吴国泰伯弟仲雍次子旻,吴国被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灭国,吴王室逃亡一蹶不振,从此改姓隐居,春秋后期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由“姑发氏”改为“古氏” 。

6、源于苗族,蒙古族、满族、高山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苗族古氏主要居住在贵州省修文县、云南省河口县、屏边县、文山县及越南。

姓氏分布

周族原居住在邰的地方,后来经常受到周围的游牧民族的侵袭,居无宁日。后稷的第十二代子孙古公亶父,也就是周武王的曾祖,遂率众人另辟家园。结果在歧山定居,古公亶父致力农业,政治各方面的改革。终于建立了强大的周族。他的后人为了纪念他,以他的名号为姓氏,形成了古氏。北魏时吐奚氏的后代也有改姓为古的。

古氏在台湾的居住地区,以新竹、苗栗等地为最多,且多采用聚族数古户而居的形式。这类村庄在苗栗西湖、台中东势、屏东潮州镇、竹东、杨梅等地几乎随处可见。古氏迁台,发生于清康熙年间。康熙六十年,朱一贵起义以反清复明相号召,称“大明重兴元帅”时,就有古氏从广东五华来台开基,其中义民古兰伯、古芬兴等就居住下淡水港东西二里处。至乾隆年间,又有一支古氏从泉州移台,初居今桃园县龙潭坡,后迁住台北、台东、新竹等地。

“古氏,新安郡,周太王古公之后,因以为氏。”新安为古姓远祖居地,这个远祖就是北魏吏部尚书、宰相古弼。上杭古姓,人口不多。

元末明初、明末清初两次改朝换代时的移民运动不止两湖,还有两广、江西等地,填殖地域包括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及今重庆市,因此胡姓人氏跟随移民到云、贵、川等地。

1945年8月台湾光复。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人古飘萍等随前进指挥所人台,进行台湾的接管工作。之后,广东梅州籍的大律师古云琼、广东五华县籍的警官古奠基、广西马山县籍的飞行员古可模、江西寻乌县籍的古芹斋教授、江西上犹县籍的军医古章文等大批古氏军人、警务人员、律师、学者赴台。

在这期间赴台且知其下落者,计有四百余人,相当于清朝来台开基古氏之半数,尤以广东省居多。聚居在花莲县、宜兰县等地的高山族古氏,是在台湾政府令高山族冠汉姓时才出现的。

台湾现聚居着古氏三万余人,在台湾姓氏排名中列为第七十五位,人口遍布岛内各县市,尤以桃园、新竹、苗栗、台中为最。早在1956年9月台湾的古氏人口共四千人,实际人口应有一万六千人,占当时台湾总人口的0.2%,是台湾“本省人”的第六十九大姓,也是“先住民”的第三十四大姓,更是“客家人”的第二十四大姓。

姓氏名人

古弼:后魏人,灵寿侯、吏部尚书。鲜卑族,北魏初期大臣。忠诚谨慎,喜爱读书,善于骑射。起家猎郎,敏捷忠直,赐名古笔,拜西部大臣,掌管机要,辅佐太子拓跋焘,封立节将军,封灵寿县开国侯。

古桑:战国时期赵国的隐士

古成之:广东省河源市宋朝岭南第一位进士,官至棉竹县令,著名文学家。

古天乐:香港男演员。

中华姓氏之——古姓

古巨基:香港男演员、歌手。

中华姓氏之——古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