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這是中國的“情人節”

三月三,這是中國的“情人節”

接受了笄禮和冠禮的姑娘和小夥子,有權利參加一個盛大的節日。時間是在仲春之月,日子是三月三,名字叫“上巳節”。按照周禮的規定,這一天所有成年男女都可以到荒郊野外,享受最充分的性·愛自由。


這是中國的“情人節”。


實際上這樣的節日,世界各民族都有。古羅馬的叫“沙特恩節”,時間在冬至。殷商也有,時間在玄鳥(燕子)歸來時。周人,不過繼承了傳統。


那真是一個人民大眾開心的日子。桃花三月,春水碧綠,鮮花盛開。春心蕩漾的少男少女們手拿蘭草,從四面八方趕到河邊,舉行愛的狂歡。如果遇到意中人,女孩子還會主動搭訕。《詩·鄭風·溱洧(讀如真委)》這樣描述——


溱水和洧水,


春波浩蕩瀰漫。


少女和少男,


手中拿著澤蘭。


女孩說:過去看看?


男孩說:剛剛看完。


女孩說:看了也可以再看嘛!


那邊地方又大又好玩。


於是說說笑笑往前走。


還相互贈送了芍藥花。


溱,讀如真。溱水源出河南密縣。洧,讀如委。洧水即河南雙洎河。洎讀如既。《詩·鄭風·溱洧》:“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這可真是東周版的《花兒與少年》。

三月三,這是中國的“情人節”

是的。小呀小哥哥呀,小呀小哥哥呀,小呀小哥哥呀手拖著手兒來。


嘿嘿,還“贈之以芍藥”。


奇怪!周,不是“禮儀之邦”,講“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講“男女授受不親”嗎?也會有這等事?


當然有。


事實上從西周到漢唐,宗法禮教之外也尚有性·愛自由,以至於被衛道士們罵作“髒唐爛漢”。什麼“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那是宋儒造的孽。其結果,是殷的豪放靈性沒了,周的天真爛漫沒了,春秋的高貴風雅沒了,戰國的血氣方剛沒了,漢的開拓和唐的開放也沒了。士人墮落為文人,而且“集體陽痿”,只知道在皇帝面前磕頭如搗蒜,然後回家打老婆。


這才真是“罪莫大焉”!


好在此刻還是周。後來孔子編輯整理《詩經》,也沒有刪除那些“淫`詞豔·曲”,我們這才得以一睹當年風采。


謝謝孔夫子!您老人家人性。


事實上,倫理道德歸根結底是為了人。這就必須尊重人性,尊重人的各種需求。但凡違揹人性的,都只能是偽善,是偽道德。靠偽道德來維持的穩定,永遠都只能是表面的。


這個道理,周公和孔子心裡都明白。


他們不傻,也不變態。


因此,儘管周公“制禮作樂”,孔子“克己復禮”,目的都是為了維護姬周政權,維持封建秩序;但他們至少清楚,心理維穩才是最好的維穩。這就要“倫理治國”,包括德治和禮治;也要“禮樂教化”,包括禮教和樂教。禮和樂,是落實以德治國的“兩個基本點”。


不過既然是“心理維穩”,那就要“深入人心”。因此既得“扎籬笆”,又要“開口子”,兼顧社會規範和個人自由,正如封建制要“兼顧君權與民權”。這就像猶太人的割禮,只會割掉少許包皮,不會連根切斷。沒錯,切得跟宦官似的倒是徹底安生了,但那樣的穩定有意義嗎?


治國需要智慧,更需要人性。


現在,華夏民族已經完成了自己的“成年禮”,也擁有了自己的“情人節”,可以盤點一下是非得失,弄清楚文化系統了。

三月三,這是中國的“情人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