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對》與其他三大戰略PK,究竟誰能勝出?

《草廬對》 VS 沮授《河北策》

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三顧茅廬,終於見到了諸葛亮。在這次會面中,諸葛亮提出了大名鼎鼎的《隆中對》。在現在通行本的《諸葛亮集》裡,這篇文章又被叫作《草廬對》。

《隆中對》與其他三大戰略PK,究竟誰能勝出?

諸葛亮

《草廬對》是諸葛亮為劉備制定的立國和取天下的總戰略,這個戰略預測了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進取天下的方針,歷來被視為“千古奇策”。

《草廬對》的內容大家都很熟悉了,諸葛亮在分析了劉備的優勢劣勢後,提出讓劉備先以荊州、益州為根據地,聯合孫權,對抗曹操,並加強內政建設,團結少數民族,進而爭奪天下。

不過,漢末規劃天下的宏觀戰略,並不只有《草廬對》一個。我們不妨將《草廬對》與漢末的另外幾個戰略規劃比較一下。

《隆中對》與其他三大戰略PK,究竟誰能勝出?

沮授

第一個要說的,是沮授給袁紹出的《河北策》。初平二年(191年),袁紹搶佔了冀州,他的手下沮授給他做了一個戰略規劃。

沮授說:

將軍弱冠登朝,則播名海內;值廢立之際,則忠義奮發;單騎出奔,則董卓懷怖;濟河而北,則勃海稽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眾,威震河朔,名重天下。雖黃巾猾亂,黑山跋扈,舉軍東向,則青州可定;還討黑山,則張燕可滅;回眾北首,則公孫必喪;震脅戎狄,則匈奴必從。橫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擁百萬之眾,迎大駕於西京,覆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以討未復,以此爭鋒,誰能敵之?比及數年,此功不難。(《三國志·魏書·袁紹傳》)

意思是,袁紹名望大,青州的黃巾、幷州的張燕、幽州的公孫瓚還有塞外的匈奴人,都不是他的對手。所以沮授的戰略,是立足冀州,吞併河北。這是戰略的第一階段。

然後迎立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奪取天下,這是第二階段。

這就是《河北策》。

和《草廬對》相比,《河北策》也要求先建立根據地,然後再奪取天下。而且也把政治手段上升到了戰略高度,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是非常高明的地方。不過相對而言,《河北策》沒有提及袁紹的劣勢,也沒有提及周圍環境產生的威脅,分析還不夠充分,對地緣政治不夠重視。這和當時天下群雄並起,大勢還不明朗有關。


《草廬對》 VS “二分天下之策”

第二個,我們來看甘寧與周瑜的“二分天下之策”。

建安八年(203年),甘寧給孫權分析局勢說:

今漢祚日微,曹操彌憍,終為篡盜。南荊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誠是國之西勢也。寧已觀劉表,慮既不遠,兒子又劣,非能承業傳基者也。至尊當早規之,不可後操圖之。圖之之計,宜先取黃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財谷並乏,左右欺弄,務於貨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戰具,頓廢不修,怠於耕農,軍無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軍,鼓行而西,西據楚關,大勢彌廣,即可漸規巴蜀。(《三國志·吳書·甘寧傳》)

甘寧認為曹操早晚要篡位,漢室是保不住了。劉表父子守不住荊州,劉表的大將黃祖也守不住荊州的東大門江夏(今湖北省武漢市周邊地區)。這是機會。

威脅是曹操也想吞掉荊州。所以甘寧就提出,先取江夏,再取荊州,最後取巴蜀,分三步與曹操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

《隆中對》與其他三大戰略PK,究竟誰能勝出?

甘寧

七年以後,周瑜佔據了南郡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又進一步提出:

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三國志·吳書·周瑜傳》)

曹操剛在赤壁大敗,一時半會兒還南下不了。趁這個機會,東吳先取益州,吞併劉璋、張魯,然後與關中的馬超結盟,再從荊州出兵佔領襄陽,然後攻取北方。

應該說,甘寧和周瑜的策略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二分天下之策”。

這個策略對總體的形勢,分析還是很到位,先江夏、再荊州、再巴蜀,最後取天下。但和《草廬對》相比,“二分策”不夠精細全面。這是一個純軍事的戰略,並沒有一個通盤的考慮,在地緣政治、外交關係方面,有明顯不足。

《隆中對》與其他三大戰略PK,究竟誰能勝出?

周瑜

周瑜把盟友鎖定在關中的馬超身上。要實現與馬超結盟,首先周瑜要迅速滅掉劉璋、張魯,其次是在這段時間裡,馬超不能被曹操滅掉。可是“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滅掉劉璋,絕不是能夠速戰速決的事。

我們再看《草廬對》。諸葛亮完全沒有把關中的馬超作為聯合對象。他認為從益州出兵,在關中的對手是曹操。可見在諸葛亮眼裡,劉備控制益州的時候,馬超早被滅了。這個判斷,要比周瑜精準得多。

另外,諸葛亮在《草廬對》裡,對孫權的認識也很深入。孫權的江東政權很穩固,劉備你是打不動的。由於穩固,孫權也是有實力來對抗曹操的。一旦曹操南下,曹孫就有利益衝突,那麼劉備和孫權就能夠結盟,並且確實能夠對抗曹操。

《隆中對》與其他三大戰略PK,究竟誰能勝出?

馬超

周瑜對盟友的認識卻相當含糊。他要聯合馬超,只是因為在佔據益州後,馬超在關中,可以作為爭取的對象。至於馬超有沒有這個實力,這個聯盟能不能達成,周瑜並沒有更多的分析。

更為致命的是,周瑜在做規劃時,完全無視劉備的利益。當時的劉備雖然地盤很小,只有荊南地區,但畢竟是孫權盟友,而且就在周瑜的側翼。周瑜的“二分策”無視盟友利益、無視地緣政治,很難說日後實行起來不會出問題。

其實這樣的事情後來就發生了,只不過無視盟友利益的,變成了劉備和關羽,孫劉兩家在荊州的矛盾不斷升級,直到關羽敗亡失荊州。

《草廬對》 VS 《榻上策》

最後我要說的,是可以與《草廬對》相媲美的魯肅的《榻上策》。這是在建安五年(200年),魯肅見孫權時給他出的一個戰略規劃。

魯肅說:

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三國志·吳書·魯肅傳》)

在這裡,魯肅提出的戰略前提也是“漢室不可復興”。所以他建議孫權,也別去管什麼漢朝了,自己創業當皇帝吧。

《隆中對》與其他三大戰略PK,究竟誰能勝出?

魯肅

魯肅的分析,少了SWOT裡的S和W,就是沒有具體分析孫權的主觀優勢和劣勢,但是對O和T,也就是孫權的客觀環境,分析得非常精準。

魯肅說,“曹操不可卒除”,威脅來自曹操,但是你短時間內又滅不了他。所以儘量不要跟曹操正面衝突,悶聲發大財,先壯大自己再說。這和諸葛亮《草廬對》裡說曹操“不可與爭鋒”是一個意思。

可是諸葛亮提《草廬對》的時候,曹操已經統一北方,一家獨大了。而魯肅提《榻上策》的時候,曹操還在跟袁紹打官渡之戰呢。魯肅已經預見曹操必勝,沒有把袁紹當對手。在對天下格局的預判上,魯肅與諸葛亮是旗鼓相當的。

再看機會。機會也來自北方,就是“北方誠多務也”。北方戰亂多,曹操跟袁紹正打著沒空理南方。趁此良機,孫權要儘快在南方擴張。

魯肅把孫權的發展,也分成了三步。

第一步,與曹操、劉表鼎足而立,在江東建立更加穩固的根據地。

第二步,趁著曹操在北方東征西討,趕緊西征,先打江夏,再滅荊州,打破三分天下的格局,跟曹操南北對峙。這裡魯肅沒說要佔益州,但是提到要“竟長江所極”,把整個長江流域納入江東版圖,實際上也有佔領益州的意思。

《隆中對》與其他三大戰略PK,究竟誰能勝出?

孫權

最後第三步,孫權稱帝,跟曹操一決雌雄。

從戰略眼光來講,《榻上策》和《草廬對》完全是棋逢對手,難分伯仲。不過具體戰略安排上,《榻上策》沒有《草廬對》那麼詳細。比如第三步怎麼和曹操一決雌雄,需要什麼樣的天時地利,《榻上策》和其他所有的戰略一樣,語焉不詳。

當然了,《河北策》也好,“二分策”也好,《榻上策》也罷,他們提出的時間都遠遠早於《草廬對》。那時天下形勢還沒有後來那麼清晰,所以在很多細節上,沒有《草廬對》那麼精確,也沒有那麼全面。諸葛亮能提出超越前人的《草廬對》,與其說是他天生聰明,不如說是他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草廬對》是一部宣言

其實《草廬對》不僅是一個規劃,更是一部宣言。在《草廬對》以前,劉備的目標是找一個好上司、好僱主,當客將,替別人賣命;而《草廬對》給劉備提供了一個種新的可能:他也可以有自己的事業,與曹操、孫權逐鹿天下。

到這裡,《草廬對》才徹底打破了劉備思維裡的那堵牆。你可以看到,自從有了《草廬對》,劉備再也不滿足於寄人籬下。即便後來孫權、周瑜一度想壓制他的勢力,他也仍然在努力,開創自己的獨立事業。

《隆中對》與其他三大戰略PK,究竟誰能勝出?

劉備

這是《草廬對》對劉備最大的意義。

不過細心的你可能已經發現,《草廬對》雖然全面細緻,但是在三步走戰略當中,第二步和第三步詳細,而第一步,也就是如何得到荊州和益州,卻什麼都沒說。

而對一無所有的劉備,你跟他說跨有荊益、爭奪天下,無疑就是畫大餅。這個大餅很美好,但是並不能解決眼前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