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野塬,安陽塬,東凡塬,這不是三道塬!而是同一個地方!

莘野塬,安陽塬,東凡塬,這不是三道塬!而是同一個地方!

陝州三道塬,東凡塬最小,無張汴塬曾分陝西之重,無張村塬血性之濃,卻區劃南北崤函古道,一塬而臨兩古道,為東崤之端。

莘野塬,安陽塬,東凡塬,這不是三道塬!而是同一個地方!


名為莘野,當追溯到西周時期的虢國,據《左傳》記載:“莘原(東凡)在州東南五十里,莊公三十二年虢有神降於莘,從此就有了東凡這個名字。

名為安陽公塬,自於唐朝,塬南流水,名安陽溪,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所說:“水出石崤南,西逕安陽城南”,指的也是東凡塬。

莘野塬,安陽塬,東凡塬,這不是三道塬!而是同一個地方!


名為東凡塬,應是明朝之後。陝州區目前有據可查的家譜也是自明朝開始。

東凡雖小卻曾經出了不少的歷史名人:清代三品頂戴辛鼎甲;明代陝州理學家王以悟;戰死東北的抗清總兵崔儒秀,他的文章《歲寒松柏論》還曾選入語文課本,當時上學的時候還曾經學過。唐代宰相姚崇父親,祖父和其曾侄孫姚合的祖塋也在此處。

莘野塬,安陽塬,東凡塬,這不是三道塬!而是同一個地方!

東凡小,也無水源可用,但是在農業等方面也是做得風生水起。蘋果,菸草,桃,是主要經濟作物,食用菌生產,集體農莊生產模式。也被陝州區作為,學習交流的基地。當年為了生活遠赴他鄉,與建築為伍。還成就了遠近聞名的建築之鄉。

莘野塬,安陽塬,東凡塬,這不是三道塬!而是同一個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