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太史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熟悉三國的人都知道,在那個群雄紛爭,名將輩出,能夠稱得上智勇雙全的,卻少之又少。由於《三國演義》的影響,三國時期的名將,家喻戶曉的不勝枚舉,遠超其他朝代。英姿颯爽的太史慈,更是一顆橫空出世的將星,昂揚著英雄氣概和不屈的自信,面對危難而不退縮,奏響了三國最為高亢激越的樂章。

三國演義中太史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太史慈酣鬥小霸王更是《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武力較量之一。太史慈和孫策在馬上大戰五十回合,不分勝負,在旁的程普等將暗暗稱奇。然後兩個人又在馬上戰了五十回合,雙雙落馬棄槍,徒步廝打,連戰袍都撕得粉碎。太史慈和孫策在馬上用槍酣戰了一百回合,又在地上纏鬥了一番,仍然是難分高下。《三國演義》中槍法最好的就是趙雲了,在第七十一回中羅貫中作了生動的描繪:"那槍渾身上下,若舞梨花;遍體紛紛,如飄瑞雪。"但是,不可否認,太史慈的槍術在《三國演義》中也是一流的。除此之外,太史慈的箭術更是超絕,雖然沒有黃忠百步穿楊的名聲,卻毫不遜色。

三國演義中太史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如果武將僅僅是勇猛,難免會被認為是一介莽夫。太史慈在勇猛之外,不乏聰明智慧。神亭之戰,太史慈與孫策酣鬥中不忘將其引開,因為太史慈只有一名小將相輔,孫策卻有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等12騎。孫策大敗劉繇之後,太史慈引十數騎逃往涇縣,很快便召集了精壯兩千餘人,可知他招兵有方,有勇有謀。另外,孫權和張遼在合淝大戰。孫權過於自負,導致損兵折將。太史慈運用計謀,約定戈定為內應,夜間舉火為號。雖然最後被張遼識破,太史慈兵敗身亡,但他的智謀可見一斑。

三國演義中太史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重信義,更是太史慈贏得後世敬仰的主要因素。《三國演義》第十五回中,太史慈被孫策抓獲,感其恩德,於是請降。宴席之上,太史慈主動提出去招降劉繇的舊部,並和孫策約定在第二天的正午返回。諸將都認定太史慈不會回來,孫策卻說:"子義乃信義之士,必不揹我。"果然,第二天正午,太史慈準時歸來。

除此之外,太史慈還是個忠孝兩全的好兒郎。第十一回中,他不顧生死,單槍匹馬,於數萬軍中一進一出北海城,只為報答孔融善待自己母親的恩情。在《三國演義》中,又有幾人能做到?劉繇兵敗,太史慈死戰不降,引新招的精兵兩千餘人為劉繇報仇。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太史慈是一個不僅有勇有謀,而且重情義,更是一個忠孝兩全的好兒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