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為愛,不惜下跪、跳湖、同原配離婚,結果如何?

(說歷史的女人——第1179期)

在中國近現代詩壇,艾青可謂頂牛的一位了。他23歲發表的長詩《大堰河——我的保姆》,時隔87年之後,如今讀來仍如雷貫耳。據《人民日報》報道:艾青於1985年獲法國文學藝術最高勳章,當時有學者將艾青與

聶魯達和克梅特並舉,稱他們為當代世界最偉大的三位詩人!

艾青本名蔣正涵,字養源,號海澄。除“艾青”外,他還用過不少筆名,比如克阿、莪加、林壁等。只看筆名就可知此君比較有個性。比如“克阿”,估計地球人沒幾個能猜到它的意思。如果硬猜,八成會從“剋夫”裡推理出艾青這人比較克阿姨;像“莪加”這個筆名,就更絕了,估計連讀準它的音的人都不多,“莪”可不念“我”,而是念“鵝”。我跟鵝是有區別的,後面再加上一“加”字,就把人給加迷糊了,呵呵。

不過“艾青”這個筆名基本還是能看出它的含義的,“愛”就是喜歡,“艾青”或許就是喜歡青春的意思吧,再延伸一下,就是喜歡青春美少女。這也沒啥,做為一個男人,都是正常的情況。今天講的這個故事,某種意義上,就是詮釋了艾青這個筆名。艾青本來已經結婚,可後來見到一位青春美少女,還是他的學生,一下子就喜歡上了。此後為了追到自己這位學生,他不惜採用向對方下跪,跳湖自殺,甚至把對方強行鎖屋裡,還同原配夫人離婚等驚人手段,但結果如何?他的學生愛他嗎?他追到她了嗎?欲知詳情如何,且看本期分解。

艾青為愛,不惜下跪、跳湖、同原配離婚,結果如何?

(一)艾青與大葉荷

艾青於1910年出生在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畈田蔣村的一個封建大家庭。但他出生後沒有被母親養育,而是由一位保姆養育到5歲。這位保姆是大葉荷村的一位貧苦的農婦,不知道叫什麼名字,人們都叫她“大葉荷”。艾青是吃保姆大葉荷的奶長大的,所以他跟保姆很有感情。後來艾青用飽蘸感情的筆寫下了他的傳世之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詩中,艾青沒提他保姆的名字,也沒提保姆的外號大葉荷,而是把她化成“大堰河”,此中深意,大家都知道,本文不再贅述。

(二)艾青與張竹茹

上世紀30年代初,艾青法國留學回來參加了“左翼美術家聯盟”的愛國活動,不久被捕入獄。出獄後,1935年,25歲的艾青聽從父母之命,與15歲的鄉下女子張竹茹結婚。關於張竹茹的事蹟資料,筆者也查不到,大概此女是個農村小腳女人,也不識字,艾青也不愛她,他估計也沒有留下多少關於她的記錄,別人也無從知曉。但張竹茹既然是艾青的原配夫人,結髮妻,或者僅為了本文敘述的需要,還是要提一下的。

(三)艾青與張月琴

張月琴是個文化人,她比張竹茹小2歲。僅就名字看,張月琴不比張竹茹更有詩意,兩者基本相當,在那個年月,這都是好名字了。大概二人長得都很漂亮,不然艾青也不會喜歡她們,或者跟她們結婚。

不過張月琴畢竟是有文化的女子,她後來改了個很有文化的名字,叫韋嫈(ying),她是艾青的學生,比艾青小12歲。艾青就是為了追她,而同結髮妻張竹茹離婚的。

(四)深情的一瞥

韋嫈於1922年5月31日出生在江蘇常州。她是標準的江南女孩,而且還在大運河邊長大,自是生得十分清秀,有水汪汪的大眼睛和迷人的小酒窩,而且聰明伶俐,富有個性。她5歲就上了小學,她酷愛讀書,讀遍了祖上留傳下來的線裝白話文書籍,還讀了不少半文言小說,背誦了大量的古典詩詞,後來又涉獵五四以來的新文學。除了愛讀書外,韋嫈還能歌善舞,尤善彈手風琴。在那個年月,韋嫈絕對是出類拔萃的女孩。

艾青同韋嫈相識在他同張竹茹結婚後的第二年,即1936年。那年14歲的韋嫈還在常州武進女子師範上初三,她的國文老師就是艾青。韋嫈早聽說他是位法國留學回來的詩人,還寫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就對他很是喜歡。不過她只是同其他同學一樣,是崇拜式的喜歡。那時艾青給學生們上課時,經常朗誦詩歌,他語調抑揚頓挫,情感激越,頗具魅力,學生們跟他很親近。

那天,韋嫈和幾個同學在操場上練習騎自行車。艾青走了過來。同學們讓老師也騎一把,看看老師的騎技如何。艾青好像會騎似的,於是就露了一手。剛開始還像回事,可沒走幾步,就七拐八拐的掌握不住方向了,只聽“咣”的一聲便撞到了對面的牆上。同學們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他十分狼狽,滿臉通紅。不過滿臉通紅的年輕詩人還是看見了人群中的韋嫈。

當時韋嫈笑得前仰後合,花枝亂顫,她沒有注意到艾青對她投去的深情一瞥。

(五)跪求

韋嫈在初中畢業後,因父親經商失敗而中止了學業。不久,抗日戰爭爆發,她參加了當地宣傳抗敵的劇團,還曾去廣播電臺唱抗日救亡歌曲。1937年她與同學沈尹一起到一家陸軍醫院當救護員。

1936年暑假過後,艾青被校方辭退了。他先回浙江金華老家小住一時,後來去了上海,以筆名“艾青”繼續寫詩。他到上海後,曾給韋嫈寫過兩封信以傾訴思念之情。但年幼的韋嫈不解風情,在他父親的反對下,中斷了同艾青的聯繫。

1939年6月,為了逃避集體參加國民黨,韋嫈離開了工作一年多的軍委政治部抗敵演劇隊笫一隊,乘火車去了廣西桂林。在桂林她再次見到了艾青。當時艾青在《廣西日報》副刊《南方》當編輯,他一邊辦報一邊寫作,過著清貧的生活。

一個美麗的邂逅。當時艾青的驚喜可想而知。站在他面前的韋嫈已經完全長成一個大姑娘了。數年來,艾青埋在心底的情愫嗖嗖嗖地竄了上來……

第一次會面,艾青熱情地請韋嫈吃了頓飯;飯後,兩人在榕湖邊散步,雙方各自述說著分別後的經歷,都覺得有說不完的話。不過當時,韋嫈對艾青仍是師生之情。

後來,他們常來湖邊散步。艾青對韋嫈的感情已經難以掩飾了。這天,韋嫈告訴艾青,說她接到姐姐的來信,讓她去貴陽報考大學。艾青聽後沒有鼓勵自己的學生繼續學業,反而情緒變得極為低落,他滿懷惆悵地問:“你一定要去嗎?”

“是的,我想考貴大中文系。”韋嫈充滿憧憬地說,此時的她似乎還沒有意識到艾青對她的痴情。

“不能走!你不要走!”艾青說著,突然激動地雙手拉住韋嫈,撲通一聲跪倒在地:“我愛你,我在武進女師的時候就已經愛上你了!”他狂吻著她的雙手說。面對老師的舉動,她一時間不知所措。

看到韋嫈一臉茫然,艾青再次做出了一個非常舉動。他突然向湖邊走去,他捶胸頓足,絕望地大叫道:“既然你走了,我也不想活了,我跳下去算了!”說罷,即作跳江狀。這時韋嫈才突然驚醒,急忙跑過去拉住了他,哀求他千萬不要想不開,而且答應艾青暫時不走。

艾青為愛,不惜下跪、跳湖、同原配離婚,結果如何?

(六)強行索愛

面對艾青的求愛,韋嫈當然也是感動的,但當時才17歲的她,畢竟還是充滿夢想的年齡,她還不想過早地委身與人,她還想走自己的人生之路。所以某種意義上,當時的艾青還是一廂情願。

不過詩人就是詩人,他有著常人所沒有的激情。艾青要向自己所愛的人進攻了,為了愛,他可以不顧一切!

從此每天清晨,艾青都到韋嫈工作的演劇九隊的樓下去,要韋嫈陪他去散步。這惹得九隊的女隊員常跟韋嫈開玩笑:“快下去吧,老黃牛又在樓下叫喚了!”就這樣,艾青和韋嫈開始了戀愛。

後來演劇九隊要到梧州一帶去巡迴演出了,韋嫈向艾青表示,自己要投身到抗日宣傳的革命洪流中去,這使艾青再次陷入沮喪之中,他決定阻止她。

韋嫈要出發那天,她正吃力地提著行李,把東西往卡車上放時,艾青突然出現在身邊。他呆立著,兩眼充滿憂鬱和不安。韋嫈知道艾青不放她走,於是安慰他說,“我們今天去梧州,我很快就會回來的。”

但艾青站在原地一動不動。隊員們都把行李搬上了卡車,只等隊長一聲令下,她們就上車走了。這時,艾青突然伸出一隻手抓住韋嫈說:“你不能走,我不讓你走!”

韋嫈試圖做最後的反抗,但為時已晚。只見艾青突然甩開韋嫈,向停在路邊的卡車跑去,接著一個箭步竄到車上,再也沒有往日的斯文,他像一個瘋子一樣,把韋嫈的小箱子和行李捲兒,一件件拋下車來。他再不是平日裡手無綁雞之力的書生,不知哪來的牛勁,把韋嫈的東西一股腦兒拎進韋嫈的宿舍樓,交給了留守的隊員,然後對韋嫈說:“離開這裡,跟我走!”

面對艾青的瘋狂,韋嫈終於投降。韋嫈她們的隊長望了一眼艾青,也無奈地說,“唉,詩人就是詩人,容易激動,小韋,你就留下來吧。”隊員們都紛紛上了車,不過臨別時她們留下話:“嫈子,再跟你的情郎呆一天吧,明天再坐船趕過來,我們等著你,嘿嘿!”

艾青一聽這話,心中有點發毛,恐怕韋嫈再去找她的夥伴們,他居然採取了一個非常手段,把韋嫈反鎖在家中,很長時間內不許她私自出門。

艾詩人為了愛,簡直瘋了。

艾青為愛,不惜下跪、跳湖、同原配離婚,結果如何?

(七)從結婚到離婚

愛拼就會贏。艾青終於成功了。於是1939年6月20日,29歲的艾青與17歲的韋嫈終於結為伉儷。那天清早,艾青還帶韋嫈到照相館,拍了一張結婚照。照片上的艾青英姿勃勃,風流倜儻;而韋嫈則穿著自己手工縫製的布衣、布裙,挎著自己縫的小書包,一副少不更事的小女生模樣。

拍完照,艾青興奮地跳起來擁抱韋嫈,叫喊著:“米儂!米儂!”(法語“親愛的”)。在回家的路上,艾青激動地對韋嫈說:“從今以後,我們永遠不再分離!”

不過艾青同韋嫈結婚是有個前提的,就是拋棄結髮妻張竹茹。據說,當時張竹茹挺著大肚子來到廣西,知道事情不可挽回,等把孩子生下來,扔給艾青,頭也不回就走了。從此,張竹茹消失於茫茫人海,沒有人再知道她的下落了……

從此,艾青和韋嫈像王子和公主一樣過著幸福的生活。

1940年6月,艾青夫婦來到大後方重慶,住在林語堂先生的小別墅中。艾青在陶行知先生主辦的育才學校任文學系主任。

本來韋嫈在家當家庭主婦也沒什麼,但年輕的她畢竟還是很有追求的,她很快便有了去延安的想法。但鑑於當時的形勢需要,艾青想去香港,兩個人發生了分歧。儘管韋嫈當時已懷孕八個月,但她決心已定,表示哪怕孩子生在半路上也要堅決去延安

。艾青見拗不過她,只好同意她先走。

就這樣,在一個雪後的大霧天氣,韋嫈挺著大肚子出發了。她經過一路顛簸,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到達延安。

韋嫈走後沒多久,艾青便開始思念她,他再不說去香港了,也千方百計要去延安。最後他從山西民族革命大學的學生那裡弄到一張證件,可證件開的是一個人,當時作家羅烽、畫家張仃都要走,他們便把“一”字改成“三”字,坐上一輛國民政府鹽務局的汽車出發了。

他們途經寶雞時又遇到詩人嚴辰和夫人逯斐,他們也想去延安,他們又把證件上的“三”字改成“五”字,冒著風險一同上路了。艾青扮成國民黨高級軍官,羅烽扮成勤務員,嚴辰扮成秘書,張仃扮成副官,逯斐則扮成高參太太。艾青他們為了去延安,一路上總共遇到47次檢查,也是歷盡坎坷。

先來到延安的韋嫈也是天天盼著艾青的到來,她每到黃昏時分便拿個小板凳坐在自家窯洞門前向山下眺望,看著一個個上山來的人中有沒有艾青。然而,過盡千帆皆不是。

就在她將要絕望的時候,終於有一天,忽然從山下走上來幾個人。其中一個身穿灰色棉軍衣,頭戴軍帽,戴著大口罩的高個子進入了她的視野。

他們夫妻終於團圓了。患難見真情。在延安的那段難忘的時光裡,艾青和韋嫈夫妻二人的感情真摯而熱烈。

那時多才多藝的艾青還從魯藝文學院的美術工場弄回來一塊膠泥,為妻子塑了個浮雕頭像。這個頭像塑得很有專業水準。塑像有八九寸高,韋嫈的面龐夢幻而柔美,緊閉著的雙唇流露出倔強的個性。

此後,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雖然幾經搬遷,但艾青夫婦一直珍藏著這個愛情的標誌,始終使它完好無損,一直跟隨他們到了北京。

1949年2月,艾青一家住進了北京東總布衚衕中國作協的宿舍裡,從此這對患難夫妻過了幾年安穩日子。

然而,儘管把愛人的形象定格成一副雕像,也不代表愛情的永恆。隨著歲月的流逝,韋嫈還沒有來得及在艾青的懷裡“慢慢變老”,他們的愛情便逐漸褪色了。可以共患難,不能同享樂,這是大多人的通病。詩人也難以免俗。艾青做為一名詩人,他的浪漫氣質和感情的專注之間發生了矛盾,追求愛情自由、個性解放的艾青和韋嫈之間漸漸出現了感情的裂痕,而且不可癒合。

1955年,45歲的艾青和33歲的韋嫈,終止了16年的婚姻,慨然離婚。那麼這段如火如荼的愛情為何說散就散了呢?當初艾青信誓旦旦,為追韋嫈不惜採取下跪、自殺,同結髮妻離婚等手段,為何又拋棄了韋嫈呢?

(八)艾青與高瑛

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是偶然的。這裡還要提到另一個女人,她叫高瑛。也許是命中註定,艾青的前兩位妻子都姓張,而後兩位妻子的名字讀音一樣(嫈和瑛同音)。如果不叫姓的話(中國人有個習慣,關係太近的人彼此呼叫一般不帶姓),艾青叫第三位妻子的名字時,別人聽到了估計還誤以為他在叫第二個妻子呢:“Ying!過來瞧瞧,咱這句詩寫得如何?”

不錯,高瑛就是取代韋嫈成為艾青第三個妻子的人。

艾青為愛,不惜下跪、跳湖、同原配離婚,結果如何?

艾青是在1955年與剛調到中國作協的高瑛相識的。當然高瑛更加年輕漂亮,比艾青小23歲,當時才22歲,一個標準的青春美少女。艾青同高瑛都是搞文學的,估計共同語言更多。所以艾青再次換髮出青春之激情,慨然與據說和他共同語言不太多的韋嫈分手了。這也沒啥,愛情自由嘛,大家都有自由尋愛的權利和自由。在這方面韋嫈也看得開。不過前面說過,韋嫈是個很有個性和追求的女子,所以她也不會輕易放過老蔣。她是一紙訴狀把蔣正涵告上了法庭。

應該有財產分配問題,當然主要是子女歸屬問題。這夫妻倆當然要爭。當時韋嫈已經生育了四個孩子,孩子歸誰,不像分蘿蔔那麼簡單,你要倆我要倆。他們有2子2女:長女艾清明和長子艾端午都出生於革命聖地延安,分別是13歲和10歲,次子艾軒8歲,幼女艾黎明才5歲。四個小孩加起來還沒有艾青一個人大,他們都沒有成年,不能自己選擇,所以只有上法庭。

結果法院判決三個大的歸艾青,只有幼女歸韋嫈(她後來改名為韋黎明)。不過判決歸判決,母子連心,坊間更多的說法是,要強的韋嫈把四個未成年的孩子全帶走撫養了。為了孩子,她堅持獨身7年,一直到1962年再婚。

而我們的大詩人艾青於1955年認識高瑛,於1955年跟韋嫈離婚,又於1956年3月27日同高瑛結婚了,也算是閃婚吧。他們結婚這天也是艾青的生日,可謂雙喜臨門。

不過也不能指責艾青這麼快就忘卻舊愛再婚,他當時結婚也是需要一番勇氣的。因為那時的中國基本進入特殊歷史時期,艾青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而深深愛著艾青的高瑛同艾青閃婚是需要付出相當的代價的。

本文無意質疑詩人艾青對愛情的態度,因為愛是自由的。我們還是要記住他是位好詩人,他有一句詩寫得很好:

艾青為愛,不惜下跪、跳湖、同原配離婚,結果如何?

“為什麼我的眼底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地土愛得深沉!”

參考資料:《艾青傳》《艾青與韋嫈的悲歡離合》《艾青之子艾軒:從沒和父親說一句知心話》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