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外疫情蔓延,談中國古代抗疫

3月12日,國外媒體報道:國際影帝湯姆·漢克斯和其妻子在澳洲籌備新片期間,確認感染新冠肺炎;美國職業籃球隊——爵士隊的球員戈貝爾確認感染新冠肺炎;NBA(美國職業籃球聯賽)因疫情宣佈停賽……

最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

為什麼新冠肺炎在全球的蔓延趨勢會如此突然和猛烈?

藉著這個話題,索性簡單聊聊中華民族的“抗疫史”——在醫學條件並不發達的古代,古人是怎麼抗疫的?我們或許能從歷史進程中,窺見一些原因,給今天的抗疫帶來一些啟發。

從國外疫情蔓延,談中國古代抗疫

唐代詩人高適曾有詩云:天災自古有,昏墊彌今秋。傳染病,是自古就有的。在現今留存的各類史籍中,古人把所有的傳染病,統稱為“瘟疫”。

《資治通鑑》:306年,寧州頻歲飢疫,死者已十萬計;《吊道殣文》:763年,江東大疫,死者過半;《宋史·五行志》:1164年,冬淮甸流民二三十萬;《明史·五行志》:1408年,疫死者七萬八千四百餘人;《清史稿·災異志》:1703年,景州大疫,人死無算……

從以上史料可見,瘟疫在中國的歷史上,從未真正的消失過。在中華民族的幾千年文明史中,我們同瘟疫的鬥爭也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從國外疫情蔓延,談中國古代抗疫

古代之所以會發生瘟疫,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天災,例如水災、蝗災、旱災等等。這些天災會造成大量的人類和牲畜死亡。而這些人畜的屍體因為數量較大,常常得不到及時處理,就容易形成瘟疫的病源。

二是人禍,例如戰爭或者賦稅過重導致的饑荒等等。這些人為的原因,同樣會導致屍橫遍野,也就容易形成病源。

當這些天災人禍發生時,人們會通過“遷徙”這種方式來躲避災難,從而導致瘟疫的傳染。可以說,中國歷史上的瘟疫,是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

但與此同時,雖然瘟疫動不動就奪走數以萬計的生命,卻並沒有給中華民族帶來毀滅性的災難,也沒有阻擋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

那麼問題來了,古代的醫療技術遠遠沒有今天發達,古人又是如何控制疫情的呢?

從國外疫情蔓延,談中國古代抗疫

1975年12月,考古學家在湖北發掘了一批戰國晚期至秦朝時期的竹簡——《睡虎地秦墓竹簡》,其中有一塊竹簡內容是:

丙家節(即)有祠,召甲等,甲等不肯來,亦未嘗召丙飲。裡節(即)有祠,丙與里人及甲等會飲食,皆莫肯與丙共杯器。甲等及里人弟兄及它人智(知)丙者,皆難與丙飲食。

這段話其實就一個意思:不要跟感染瘟疫的病人一起進食喝水,如果發現異常狀況,要及時通報他人。

也就是說,在2200多年前,古人就已經知道,要通過“隔離”來控制瘟疫蔓延。

到了宋朝時期,文化藝術得到空前的發展,中醫也得到了很大的重視。而中醫的一大理念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當時的人們已經知道,喝煮開後的水,可以減少生病。並且,當時的朝廷已經開始在全國推廣和建設大型醫院,以便瘟疫發生時可以隔離病人。

另外,從古至今有大量的醫學家和著作都在宣傳“如何預防傳染病”。例如:

《論衡》告訴人們,不能吃老鼠碰過的東西;《金匱要略》告訴人們,不能吃被昆蟲、螞蟻咬過的食物;《淮南子》則說,病死的豬、犬等牲畜不能投入水中,會汙染水源……

這些著作,其實和我們今天的觀點也是殊途同歸的:不接觸、不食用野生動物。

第三,古代的醫療技術不發達,交通同樣也不發達。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動不動就需要花上十天半個月,甚至更久。這樣一來,還未等病人到達目的地,大概率就在途中病發死去,病毒也因此傳播得較為緩慢。

從國外疫情蔓延,談中國古代抗疫

除了以上幾種方式,古人們還有諸多對抗瘟疫的方法,在此不多贅述。

雖然隨著社會發展,人類的身體素質和醫療條件有了較大提升,但我們還是必須謹記:

人類與瘟疫這個大敵鬥了幾千年,它總是“來了又走,去了又回”。在對抗過程中,階段性勝利是有過那麼一些,但我們也從未佔據壓倒性的優勢。

我們一刻也不能掉以輕心——“勤洗手、多通風、拒吃野味”這些口號,不是喊喊而已。這些最簡單直白的話裡,藏著“抗疫”最有效的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