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動”生存,“主動”生活

“主動”是妍姿生命中最缺乏的舉動,從小到大她很少主動去要過什麼。即使心裡有一些想要的東西,最後翻江倒海折騰半天,還是被自己壓抑下去了。所以常常生活在一種“被動”等待,等待別人饋贈的生活狀態中。可是別人的饋贈是別人覺得她需要的,而不是自己內心真實的需求,這個差別還是很大的。

由“被動”變“主動”是多麼的難啊,她的人生究竟掌握在誰手裡,她是不知道的,因為從小都是“被動”的,那一定不在自己手裡,都是“被動”等來的。當然自己做事情看起來是在自己做,其實只是“被動”的做著,完全就是一種生存方式,僅此而已。沒有自己的意願在裡面,看到這些時,她感覺自己心裡有一些酸楚,這就是妍姿的人生。

是的,從“被動”的人生轉為“主動”的人生,談何容易啊。不但自己不適應,連周圍的人也不適應,當她開始嘗試做自己,“主動”選擇生活元素的時候,周圍的人極其的不滿,甚至憤怒,“你怎麼可以這樣呢?”“以前這事都是你弄的,現在你不管了怎麼辦?”“你怎麼這麼自私呀?”“我們是你的親人呀,你怎麼可以不管呢?”“這事你不管誰管呀?”諸如此類的話,就都衝她來了。

“被動”生存,“主動”生活

看到大家的反應,她很詫異,原來這麼多年她“被動”做事,卻有意無意中承擔了很多並非她應該承擔的東西,她習慣了,別人也習慣了。先是在家裡掀起一場軒然大波,後在自己周邊關係中,也有不同的反響,她以為改變的是自己,真正動起來以後,發現整個人際關係都發生了變化。甚至有些人直言不諱地告訴她:“你這個人不可交!”

面對這些撲面而來的東西,她非常淡定也非常誠懇,她再也不是以前的那個妍姿了,那個妍姿是一個被情結捆綁的自己,被創傷經歷捆綁的自己。她希望自己被關注,而不是被忽視,因此做了很多希望被重視、被關注的事情,任勞任怨,真是不容易。做那些超出自己職責的事,就是為了討得別人的關注,她活得很辛苦。她做這些事做久了,讓別人不以為然,甚至覺得這是她當做的。

她很鬱悶,有時候心裡怨氣很大,因為她知道,很多事不是自己應該做的,為了不讓別人覺得自己小肚雞腸,她就大包大攬了。

終於有一天,她發現她身邊聚集的都是喜歡依賴她的人,都是喜歡佔她便宜的人,她還覺得挺奇怪,“為什麼我就不能交到那種可以讓我佔點便宜的人呢?”以她這種性格,還真交不到那樣的人,因為她一旦感覺自己佔了別人的便宜,總喜歡想方設法償還給對方。她這種“償還”也會令人感覺很不舒服,會讓人覺得本來好好的關係,竟變成了交易。這樣的交往也就沒有了太多的意思,於是這些朋友就漸行漸遠了。其實別人知道她是個好人,卻無法和她進行更深的情感交流,很多時候她是麻木的,連自己也無法觸及到自己的情感。

“被動”生存,“主動”生活

看到別人看電影時哭的稀里嘩啦的,她就沒有辦法讓自己哭出來,因為她的情感隱藏太深了,因為生命早期的創傷經歷,她變得冷漠了,情感冷漠了。她過多地承擔一些本不屬於自己的事,是她的理性告訴她,要如何如何去做一個好人,但內心情感很難被觸動。同樣是做事,這兩種做事的動力是不同的,理性的做事,別人回報的時候,她幾乎沒有太大情緒反應,只是回應一聲“不客氣”,之後也就跟沒有發生什麼事一樣的。而帶有情感的做事,和對方是有情感交流的,當自己做了一件事,別人感謝和回報時,她會有心理能量的流動感。這時,她的付出又以不同的方式收回了,她們的心理能量是流動的,而在與別人的情感交流中收穫的不單單是心理能量,還有對自己生命的觸動和影響,別人的經歷,也好像是自己經歷了一次一樣,自己內心變得更加豐富,也會因此和別人有更深一層的情感的交融和互換,豐富了自己,也豐富了他人,這種幫助其實是一種互助—既助人又助己。

當然,人和人相處,也不會是單一的,理性和感性更多的時候是同時進行的,但冷漠的助人者會讓人有一種難以接近的感覺,也會讓被助者有一種虧欠對方什麼的感覺,這種感覺其實也會對人帶來壓力,因此人們更喜歡那種“用心”的助人者。

妍姿正在朝這個大包大攬的冷漠助人者走向一個有人際界限的用心及熱心的助人者。無論別人反應怎麼樣,妍姿依然很堅定地要走自己的道路,她相信也堅信,轉換完成後,她將擁有更好的生命狀態和更好的人際關係。

她認識到,大包大攬其實無意中剝奪了別人成長的機會,也是造成別人不斷依賴,長期依賴的原因。罪魁禍首在自己,而不在別人。現在她要把別人成長的機會還給別人,而且要看著別人摔倒,然後再自己爬起來,而不是為了防止別人摔倒,她去代替別人做事。當然這些情形,更多發生在親密關係中,同事中偶然也有,她實在無法忍心看別人摔倒,這正是她需要成長的點,也許她不是在可憐別人,而是在可憐那個小時候摔倒沒有人幫助的自己。從小被忽視著長大的妍姿,她把對父母的期待變成了自己的行動。她以為所有被摔倒的孩子,都需要父母的幫助。她以為每一次的摔倒,都需要被父母幫助爬起來。她泛化了早年成長經歷對自己造成的傷害,變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助人者”。

“被動”生存,“主動”生活

當妍姿意識這些的時候,心裡有一些難過,對於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她的幫助會助人成長,對於並不需要幫助的人,或者說對方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摔倒,她的幫助就等於剝奪了別人成長的機會。因為真正的成長一定不單單是來自書本知識和他人的指點和幫助,更多的是來自自己對生活實踐的體驗。

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每一個人的成長都需要知識,經驗(他人的經驗和自己的經驗),還有體驗,實踐再實踐,沒有體驗的人生,是不存在的。沒有體驗的成長,是不完整的。

她決定把別人的事交給別人,餘出更多時間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好好成長自己,更好地影響他人。看明白了這一切,妍姿也感覺輕鬆了,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她發現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並不多,她就想把精力放在自己喜歡做的事上,做得更好更完美。

妍姿有一種找到自己人生方向的感覺,笑得非常燦爛。她感覺自己過去是“被動”求生存,以後就是“主動”去生活,讓生活變得如己所願,開心,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