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無事不登三寶殿”,這有什麼典故?說明什麼問題?

老孫遁世無悶


“無事不登三寶殿”關鍵詞是“三寶”和“三寶殿”。

“三寶” 是佛教名詞,指佛教徒尊敬供養佛寶、法寶、僧寶等三寶,又作三尊。

“佛”指覺悟人生的真相,進而教導他人的佛教教主,或泛指一切諸佛。

“法”為根據佛陀所悟而向人宣說的教法、真理。

“僧”指修學教法的僧團。

以上“三寶”中的“佛”, “法”和“僧”都是令眾生得度的重要因緣,缺一不可。

三寶殿(網絡圖片)

“三寶殿”是指佛教寺院中佛、法、僧的三個主要的活動場所。“佛”教信徒活動場所是“大眾登場藏(chǎn)事的地方,如“大雄寶殿”;“法”是佛家珍藏經典之所,如“藏經樓”;“僧”是指僧侶“燕息”(睡覺)的禪房,也稱僧寮。

三寶殿,泛指佛殿。

在中國,我們通常說的“三大殿”,是北京故宮“太和殿”、山東曲阜孔廟中的“大成殿”和泰山岱廟裡的“天貺殿”。

“無事不登三寶殿”是說,有去佛教寺廟中禮拜、供養等法事的人方可進入佛殿,無事不得隨便在此地走動,更不許吵嚷。

後來把“無事不登三寶殿”引申為有事而來。否則,沒事不要登進三寶殿,有了現實的意義。

現在社會交往中,經常會聽到“無事不登三寶殿”這句話。例如,平時甲常找乙辦事。後來甲好久沒來找乙。有天,甲來找乙,兩人見面,乙很自然地問:有事嗎?甲也會很自然地順口來了一句:“無事不登三寶殿。”變成了有事而來。

這說明“無事不登三寶殿”這句話有了新的意義,不僅僅侷限在殿堂,在平常人們的生活中使用的也很廣泛。


言者青青


無事不登三寶殿,有事才到你家來。是脫胎自佛教的一句成語俗話。意思就是沒事不上你家門。三寶殿泛指佛殿。三寶是佛寶,法寶,僧寶。三寶殿是寺中寺,小規模的佛寺是沒有的,大規模的佛教寺廟才有,三寶殿就是藏經閣,藏經樓,也是經書,佛像,僧侶的總稱。

無事不登三寶殿,已轉化成成語,成語有許多是有典故出處的,這句的典故出處就來自佛教,三寶殿就是指佛教大寺廟裡的寺中寺,殿中殿,特指藏經樓(閣),其中三寶專指佛、法、僧或經書,佛像,僧侶。

佛教是從印度傳入我國的,後與我國的儒道二教合糅而共生。天下名山皆有佛,佛佔名山。佛教寺院稱寺,中央設方形佛殿,殿內正面安置佛龕,殿外圍繞有僧房,大的佛教寺院佈局不簡單,複雜的,一般人無事是不會去那種場所的,有事才會去,所以才有無事不登三寶殿之說。


樹德漢碩


據有關資料記載,“無事不登三寶殿”這句俗語來自民間的一個故事。古代有個書生,他和寺廟裡的一個僧人是好友。有一天他去找那個僧人聊天,他敲了幾下門,但是裡面沒有人回應,於是書生就自己推開門進去了。結果書生一進門看到了一個女子,他想難道是自己走錯門了,於是就趕緊退出去,但是這時候他的那位僧人好友也出來了,把他請到了房間裡。這下書生知道不是自己走錯門了,他和僧人保證自己不會亂說的,但是僧人不想冒險,就給書生拿了一壺毒酒讓他自行了斷。書生當然不想就這麼死了,他心想既然僧人不顧和自己的朋友之誼,那他就得自己救自己了。於是書生趁僧人沒有防備的時候,拿起酒壺砸向了僧人,僧人昏倒在地上,書生就趕緊逃跑了。這就是“無事不登三寶殿”的來歷了。這句話本來是說最好不要進入是非之地,後來它被理解成,某些人沒事不會上門。

俗語說“無事不登三寶殿”,比喻沒有事不會登門造訪,只要登門,必是有事相求。“三寶”是佛教用語,指的是佛門三寶:佛、法、僧。“佛”即佛陀,一般指釋迦牟尼佛。“法”即佛家的經文教義。“僧”即佛家弟子,俗稱“和尚”。由此可見,所謂“三寶殿”,就是佛殿(大雄寶殿)、法殿(藏經閣)、僧殿(禪房),合起來說,實際指的就是佛寺。佛寺是佛家清修之地、莊嚴肅穆之所,若非拜佛上香,當然不能擅入。

這句成語,反映一般人上佛殿總是有求而來。有些人認為,與其臨時抱佛腳,為何不在平時就皈投依靠三寶,請求救護,藉由信仰力量而得解脫眾苦呢?三寶如同眾生的指南針,可以引導吾人在茫茫的人海中航向平安的避風港。皈依三寶、常念三寶的功德,可以讓人們仰仗三寶功德的加被,藉此寶筏,出生死流,勇度苦海,迴歸真實的自我,回到自己真正的本來之家;有了三寶做為依靠,生命就有了安全的依怙。


風雨無懼


無事不登三寶殿:我們應該先要搞懂的是什麼是三寶殿?

我先來闡述一下:佛教以“佛、法、僧”為三寶。”三寶殿“也叫”三寶地“,指的是佛教的三個活動場所。

佛教中,”以佛講法,僧保守之,”佛“指的是大智大覺的人,法“指的是佛所說的教義”僧 “指繼承和宣揚佛教教義的人。

無事不登三寶殿:就是一個成語,比喻沒事不上門。

佛門聖地,有求必應,面對來者(無論是仙遊還是香客)我們都要善待之,慈悲為懷,大慈大悲,來者都是客,不管他心懷何意,來了肯定是有心聲或者說有心事或者說有法事,我們都不要忘記了恭敬、從命,滿足來者的心理需求,解決來者的心事,解決來者的心所想心裡的期待,來者滿載而歸,乘興而去,三寶地殿再一次集善蓄德,物有所求,物有所依,這本身就是一個良性循環的事物存在的根本。

另外我在這還介紹一下佛門禮儀。

佛門禮儀的重點是內心的恭敬,從心上去守護,形式是次要的,根據不同情況可以有所改變。比如,老人身體有恙,難以下跪禮佛,就不必強求,有心即可進人佛殿

進入佛殿時,清淨自己的身心,就不會在佛前談論家長裡短的世俗言語,也不會東遊西逛指指點點

即使討論佛法,也要放低聲音,不要影響他人禮佛。向他人介紹佛像、法師或貴客時,用手掌朝向所在的方向,不要用手指直接指點。

禮拜時,保持謙虛,儘量不使用中間拜墊。一般而言,中間拜墊是寺院住持或法會主法法師的位置。

如果殿內正在舉行法會,更不要隨意進出。











謝星文


無事不登三寶殿,是一句民間俗語。意思是,事先不打招呼,貿貿然登門拜訪。


三寶殿,原指佛教三寶(佛、法、僧)的居所。顯然,我們大家都清楚,一旦踏入佛界,就得守規矩。但見那大雄寶殿莊嚴、藏經閣神聖、和尚寢室清靜,如此佳妙之處,理當屏氣輕聲,豈容一班信眾放肆胡為呢?所以,如果不是誠心向佛,專門前來求祈,還是少來為妙吧。



無事不登三寶殿,在日常生活當中,往往暗含著欲有所求、不請自來的意味。當今社會,特別是在大城市,人們普遍比較注意各自的隱私。所以,那種貿貿然登門拜訪的情況,越來越少見了。這並不完全意味著人情的冷漠,其實,也代表著一種文明的進步。


中國是一個典型的人情社會。遇到難事或者基於友情,請求親友的協助或者登門探望,本是無可厚非的,甚至可以說是人之常情。只是,當事雙方應把握好分寸,能幫的一定幫,幫不了的也不可勉強。


如果是涉及到友情的話,那處理起來就更加簡單了。常言道君子之交淡如水,登不登門,其實沒那麼重要。必要的話,先電話或者微信溝通一下,也是可以的。


另外,說句將心比心的話吧,平時多聯絡,肯定比臨時抱佛腳強多了。書到用時方恨少,是因為平時不努力;有事才登三寶殿,也是因為自己平時不注意呀。


俚言雜談


“無事不登三寶殿”出自: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意思是:比喻沒事不上門。

其中“三寶殿”指“太和殿”、“大成殿”“天貺殿”。

其實“三寶殿”也叫“三寶地”,它是佛教用語。“三寶”包括佛、法、僧,“殿”為活動場所。“三寶殿”就是佛、法、僧活動場地。

說明來者登門拜訪必定有事,不會是閒來無事走親戚。平時幾乎不會往來 ,一來定然有事相求。






凌小松


旅遊的時候,常常見到有的寺院個別殿堂門前立有"遊客止步"之類的提醒牌子,那些不讓人進入的地方,也許就是"三寶殿"吧

  • 那麼什麼是"三寶殿"呢,是指佛教的三個活動場所,佛教界將"佛、法、僧"成為三寶。那麼三寶所處之地就是三寶殿了,即大雄寶殿、藏經樓和禪房。
  • 佛教界視"三寶殿"為清淨高潔重地,所以這三個地方,外人不得隨意進入。
  • 信徒們只有做法事、燒香拜佛、祈福還願等活動的時候才來三寶殿,然而當無求之時,也是不登三寶殿的。因此三寶殿也用來比喻是有數之地。
  • 久而久之,就有了"無事不登三寶殿"的俗語了。



三而思


無事不登三寶殿是由佛教寺廟中有禮拜、供養等法事方入佛殿,無事不得隨便在此走動吵嚷。後引申為有事而來。“三寶殿”即是佛教寺院中佛、法、僧的三個主要活動場所。

在很多人的概念裡,“無事不登三寶殿”差不多是說平時不來往,但凡登門必是有事相求,有點臨時抱佛腳。

但你知道嗎,其真實意思並非如此。“無事不登三寶殿”,指的是進入寺院需要遵守禮儀,不能在佛殿裡隨意喧譁、閒逛。

“三寶殿”自然指的就是佛、法、僧三寶所在之地,寺院、大雄寶殿、藏經樓、禪房都可以是“三寶殿”。

這裡是佛教信徒心目中神聖的道場,提倡入寺禮儀,就包含著對佛的恭敬、虔誠之意!

即使不是佛教徒,只是單純前來祈福,請任何人幫忙,都要拿出真誠的態度,面對佛菩薩更是如此。除了表達對佛菩薩的尊敬,還有什麼?




莫兮一君


“無事不登三寶殿”雖然是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詳的一句俗語但是有許多人對它卻不甚理解。

先說說此俗語的意思。它的本意是閒來無事不能隨隨便便到佛教寺院中去。現在一般是比喻沒有要事不會登門拜訪,一旦登門就會有事情相求。

再說說本俗語中比較難以理解的“三寶殿”。只要弄懂了“三寶殿”的意思,這句俗語就不言而喻了。“三寶殿”又叫三寶地,是佛教寺院中佛寶、法寶和僧寶所在之地,分別是指佛教徒登場辦事的佛殿、佛家珍藏經書的閣樓和僧人睡覺的禪房,是寺院中三個主要的活動場所。“佛寶”中的“佛”是指寺院中供奉的佛祖,“法寶”中的“法”指的是佛家的經書,“僧寶”中的“僧”自然就是指寺院內的僧人。後來,一般把佛教寺院統統稱為“三寶殿”。

“三寶殿”是十分神聖的地方,除了祈福、還願等信仰活動,一般人不能隨便進入,所以就有了“無事不登三寶殿”的說法。

“無事不登三寶殿”最早是出自明朝馮夢龍的《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鋒塔》。

現實中“無事不登三寶殿”的人不在少數。這些人平常對別人愛搭不理、視而不見,只有等到哪一天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困難才會想起別人,才知道萬事不求人是不可能的,這才強裝笑臉,求人幫忙。問題處理好後,依然我行我素,不懂換位思考,不懂禮尚往來。





言廣


俗話說:“無事不登三寶殿”。這“三寶殿”在佛教寺廟中,被稱為“寺中之寺”。只有較大規模的寺廟才有。像棲霞古寺、普陀寺、少林寺都有藏經樓,裡面存放著佛學書籍和釋迦牟尼佛像。

  每天僧侶除在大雄寶殿誦經拜佛外,還要到“寺中寺”中朝拜大慈大悲的釋迦牟尼佛像,故藏經樓又被叫為“三寶殿”。  所謂“三寶殿”,就是經書、佛像和僧侶的總稱。後來,人們使用“無事不登三寶殿,有事才到你家來”的俗話,比喻凡是到“三寶殿”的都是有事者,無事者是不會登“三寶殿”的。

   有人來訪,當被問及來意時,對方會說“無事不登‘三寶殿’”嘛! 那麼,何謂“三寶”呢?所謂三寶是指佛、法、僧。  其中的佛是指大知大覺的人,即釋迦牟尼;法,是指佛法及佛所說的道義;僧,是指繼承和宣傳教義的人。

   而“三寶殿”又是指什麼地方呢?明代學者歸有光解釋說,三寶殿是佛、法、僧三大活動場所。佛的活動場所,是指佛教徒登場辦事的地方;“法”的活動場所,是指佛家珍藏經書的樓閣;僧的活動場所,是指和尚睡覺的禪房。

    這三處地方,外人是不能隨便進去的,進出的都是佛門弟子,故稱“三寶殿”。 後來,又逐漸演變成一句俗語,叫做“無事不登三寶殿”,意思是說“沒有重要的事情不登門”,或者是“沒有重要的事情不敢來麻煩”。

  

  平時,人們有事情專門去請某人辦理,常常口稱“無事不登三寶殿”以顯示自己的風雅,又表明請某人辦理的事情相當重要。  這個出自口語而演變成書面語的成語,不僅活躍在人們日常生活的對話中,而且還經常在文學作品中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