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石狮万寿塔(姑嫂塔)简介


福建石狮万寿塔(姑嫂塔)简介

宝盖山姑嫂塔是侨乡石狮的重要标志,也是休闲、健身、观光的重要去处。近年来,相关部门加大了对宝盖山风景区的建设力度,投入大量资金完善风景区基础设施,建有宝盖山登山步道、登山道路路灯工程、休闲小公园等。

宝盖山主峰海拔210米,东西走向约1公里,南北走向约3公里。整座山为花岗岩实体。宝盖山古称“大孤山”。据《晋江县志·山川志》载:“宝盖山俗名大辜(孤),金鞍山,俗名小辜(孤),相传有辜氏女显迹神异。”所以其谐音称为“孤山”。也有人认为它凌霄独立,周围没有其它山峰,又叫“大孤山”。又因为宝盖山山体像一个覆盖的大鼎,又取名“宝盖山”。

现在,以宝盖山为核心的景区已建成石狮市最大的生态公园。站在宝盖山山顶上,可以欣赏周边丰富多样、富于变幻的地形地貌,体会宝盖山壮观又体面,孤傲又神秘,原始荒蛮,富于刚强有力量感的高大形象;近处山谷森林,梧园水库,双髻山一览无遗;俯瞰石狮概貌和黄金海岸,远眺泉州新地标泉州湾大桥,是一个绝佳的观景台。

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的关锁塔就耸立于宝盖山顶,登之可远眺沧海,俯视石狮全景,为“泉州八景”之一,号称“关锁烟霞”。关锁塔高21.65米,花岗岩建造,结构奇特,实为四层,外观五层,为空心楼阁式建筑。底层加围廊,塔门前建一石构方形单檐歇山项门亭。关锁塔看上去十分雄伟,但外观却不华丽,既无精美的雕刻,也无繁杂的纹饰,也无留下建设者的题字留名。走近塔前,只见第二层门额上方刻有“万寿宝塔”四字,字体也不大,稍不留意,就会漏过。但是,置身其上,风吹双鬓,眼界开阔,令人心旷神怡。

若是下一番功夫考究的话,可以发现一位叫做“介殊”的南宋僧人和关锁塔有关系。史书记载,介殊有感于宝盖山位于晋江东南滨海风口、水口交接处,古人认为“风水”关乎一方之灵气,决定人文之兴衰。于是,介殊募缘兴建此塔,作为“关锁(风)水口”镇塔之用,遂命名为“关锁塔”,又名“万寿塔”。

风水之说,姑妄言之,姑妄听之。然而,一介僧人“介殊”能够募集资金在宝盖山绝顶兴建这一奇观,它所透视出来的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信息却值得重视。当年,泉州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人称“苍宫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海外交通的发达、开放兼容的社会,带来经济与文化的繁荣,才造就了“关锁塔”这一奇特壮观的建筑艺术瑰宝。

关锁塔实际上是一座航标塔。于是明代黄仲昭编修的《八闽通志》干脆直截了当地记载:“(关锁塔)甚壮丽,商舶自海返者,指为抵岸之期。”可谓一语道破“天机”。千百年来,关锁塔默默地为无数进出泉州湾的中外船舶指引航路,阅尽人世间的沧桑变幻。以石塔作为航标,也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奇观,泉州千年海外交通的文化积淀在关锁塔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于是,当明代安溪进士詹仰庇登上宝盖山时诗兴大发:“宝盖峰高控海东,西来金马远争雄。手摩霄汉千山尽,眼入沧溟百岛通。虎豹风生幽涧底,鱼龙云起大波中。天涯恍有神仙气,一啸冷然若御空。”好一句“眼入沧溟百岛通”,关锁塔守望了千年的正是她眼前这一片蔚蓝色的大海,以及侨乡人播撒了千年的梦想。

对于“关锁塔”,闽南民间更习惯称之为“姑嫂塔”,它不仅显得亲切自然,而且流传着一个凄凉的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闽南天旱,庄稼颗粒无收,一位名叫海生的穷人被迫离别新婚妻子和心爱的妹妹,远走南洋,约定三年后回来相会。穷哥哥往南洋后,姑嫂俩天天爬上宝盖山,垒石登高,远眺大海归舟,盼望亲人回家团聚。转眼三年期到,穷哥哥乘船回来,姑嫂俩在山上看到哥哥的船已近海岸,谁知忽然刮起狂风、下起暴雨,一阵惊涛骇浪把穷哥哥乘坐的大帆船打翻了。穷哥哥葬身大海,姑嫂俩喜尽悲来,纵身跳入山崖。人们为了纪念她们,就在姑嫂二人垒石登高的地方建起这座“姑嫂塔”。

许多人只是在解释“姑嫂塔”一名由来的时候,提起这个凄美的故事,而且仅仅把它当作一个古老的传说。其实,这个传说是闽南华侨史的一个缩影。因为,明代泉州著名史学家何乔远在他的文集《镜山全集》中提到,早年华侨“皆背离其室家,或十余年未返者,返则儿子生育至不相识。盖有新婚之别,娶以数日离者”。流传于闽南及东南亚地区的“姑嫂传奇”不同于一般的民间故事,它更是早年侨乡人民苦难生活和悲惨遭遇的缩影。当年,先民们横渡大海,开发台湾,移民东南亚,莫不以姑嫂塔为导航。当姑嫂塔影逐渐从人们视线中消失之际,即是游子远离故土之时,不觉令人黯然神伤,潸然泪下。若是远航归来,当姑嫂塔俊俏的身影依稀可见之时,又曾令多少海外游子悲喜交集,热泪盈眶。因此,姑嫂塔被海外游子视为故乡“摇篮血迹”的象征,令他们魂牵梦萦,挥之不去。可以说,姑嫂塔是全国罕见的与华侨华人及台港澳同胞结下血肉情缘、被视为故乡象征的一座亲情之塔,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

“姑嫂传奇”的故事早在明代已基本定型,广为人知。何乔远《闽书》记载:“昔有姑嫂嫁为商人妇,商贩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虽寥寥数浯,但传奇故事的人物、主要情节已经包括在内。若仅以《闽书》成书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计算,“姑嫂传奇”故事定型至今将近400年,而它的起源则应更早。

“姑嫂传奇”是一个纯粹的悲剧,有别于一般以“大团圆”作为结局的传统民间故事的套路。善良而富有联想特质的国人在讲叙民间故事时,常追求结局的圆满,甚至不惜采用近于“神话”的创作手法。不论主人公历尽何种艰难,最终总有“青天大老爷”出现,为之平冤昭雪。男女主人公经过几番周折,终能缔结连理。

然而,“姑嫂传奇”的最终结局不是穷哥哥发了大财,衣锦还乡,与姑嫂美满团圆过日子。而是,一场无名的风浪打翻穷哥哥即将靠港的船只,也粉碎了姑嫂三年的期望和满腔的挚着。同时,它也让每一个对故事结局有良好愿望的人们感到意外。当穷哥哥的船遭遇狂风恶浪时,没有“神仙”出手相救;当姑嫂二人怀着对亲人的挚爱,纵身跳下山崖的一刹那,“奇迹”依然没有到来。善良的人们看到了一幕纯粹的悲剧,只留下那座千年无语的石塔孤独地面对千年的岁月轮回。

正因为没有“奇迹”的出现,才让“姑嫂传奇”更接近于事实本身,它的悲剧色彩不但没有削弱它的影响力,反而由于它的“原汁原叶”,更真切地折射出早期闽南先民的生活状态和艰难历程。因此,过了数百年,“姑嫂传奇”仍能震撼我们的心灵,依旧在闽南侨乡、台港澳及东南亚地区流传不衰。宝盖山顶的“姑嫂塔”也随着这个凄美的传奇故事,深深地印烙在海内外侨乡人的心中。

浩瀚无垠的大海,始终对侨乡人充满无穷的诱惑。先民们耕海犁浪,出没风波之中,收获着他们的希望。变幻莫测的大海,也始终对侨乡人带来严峻的挑战。先民们迎风斗浪,历经九死一生,付出了他们的血汗。“姑嫂传奇”的悲剧结局深深地刺痛侨乡人的心,却也坚定了侨乡人的斗志。在狂风恶浪面前,顽强的侨乡人没有停下开拓进取的步伐。随着每一次的日出日落,侨乡人依旧扬帆起航,长风破浪济沧海。宝盖山顶的“姑嫂塔”也一往情深地目送着每一次的“孤帆远影”,默默地守护着每一次的“天际归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