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哲學王子王德峰講《心經》(二)

以下根據復旦大學哲學王子王德峰講《心經》音頻整理


復旦大學哲學王子王德峰講《心經》(二)

第二步,一部心經可以分六段。下面分說:

先講心經的第一段,它點明瞭心經的主題。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第一段

開宗明義,本經的主題,破五蘊。

何為五蘊?色受想行識,蘊是堆的意思,五蘊因此又可以叫作五堆。

我們無限珍視自己這個我。身體沒有沒關係的,只要這個五蘊在就可以了。我們所怕的死,就是那個小我的消失,一去不返。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這個我怎麼構成的?是由五堆堆成的,所以這個我就是小我之巢穴。

色者何?

色就是現象界,不是狹義的顏色。整個世界都是現象界。萬事萬物作為境、物,即被稱為色。你在這世界當中,你覺得外部有一個客觀世界,然後你還學過唯物主義,裡面說,這個物質世界是客觀的,不以我們的意識和意志為轉移的,我們都相信的是吧。其實佛教告訴我們什麼呢?全是現象,全是色反應。色從哪裡來的?現象從哪裡來的?佛教肯定說心生出來的,境有由生。唯識宗把這一點講的最清楚,這個世界是因我們的八識而起的,眼耳鼻舌身意,還有未那識、阿賴耶識,一共八識。把八識拿掉,哪有一個識,哪有一個客觀世界。但是客觀世界我們首先遇到的,就是我們這個小我知道自己活在世界上,就第一層意思。

五蘊之色蘊,在這個世界上你有感受吧,有,受苦或受樂,苦樂就是受蘊。因為你有苦樂之感受,你就有了慾念要起來,慾念就是想,想就是住相,漢字寫的多好。“我想你”,可不是對你在做邏輯思考,不是判斷你研究你,我是就想你。“相在心上,叫住相”。天下那麼多,偏偏想著這一個。愛能不住相嗎,不住相你就不愛了,或者沒愛了。愛一定住相的。否則你是柏拉圖。一定要把這第三個蘊破的。《心經》直指人心,因為我們的心是假的,這個假的心就叫作五蘊。

五蘊就是一個小我的巢穴,也就是生死流轉的根源。生死流轉的根源要找到,就是那個做成小我的五蘊。所以一層一層的來破。先第一層叫識。行就是意志,在意志的鼓勵下行動了,是我們小我的一個方面。最後一個,識就是分別,你要實現目標需要辯識分別,既要邏輯上分別,又要利害得失上分別。我們學科學都是分別識,這是邏輯上分別,才能成功的。趨利避害。小時候不知道,長大了就有意欲了,就不自在了。合起來就是我們的心,五蘊。破五蘊就是心經的主題。

度一切苦厄。苦是世事之難忍受者。厄是險之難以避免者。如何可以度一切苦厄呢?因為你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就是修行。甚深就是很深的度的境界。觀自在菩薩,修行甚深般若蜜多,於時菩薩境界來了,叫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第一句就是破五蘊,講的心經的境界叫菩薩境界。破小我,析假心,講菩薩境界。五蘊皆空,菩薩他沒有把身體完全空掉,他有時候也來,他需要度眾生,他也應該像現實世界中還有肉體,叫色身,當然能變化。觀音菩薩有無數種化身。他不像佛,但他做到一件最重要的事情,般若還沒做到,就是把五蘊破了。

淨土宗以方便為勝,密宗以神通為勝,禪宗是即心即佛。淨土方便,禪宗頓悟,密宗殊勝。

地獄永遠不會空的,用地藏王菩薩是來說有人有這種捨生取義的偉大。所以這就是了不起的。婦女生產的時候,以前就是念《地藏經》,都仰仗於地藏王菩薩。

菩薩境界叫觀自在,如何得自在,就是破五蘊,照見五蘊皆空,把苦厄的根源去掉了,這叫度一切苦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