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只有美國跟中國誕生了世界級互聯網公司?歐洲日本他們在幹嘛?

宜之工作坊


中國有獨特的創業天賦和文化特色

2002年中國也經歷了互聯網的寒冬,大批互聯網初創企業倒閉,阿里巴巴也經歷了這場劇痛,當時馬雲說只要我們跪著不趴下,我們就能很快站起來。事實正如馬雲所料,這場互聯網寒冬過後,阿里巴巴是最先站起來的一批。中國不缺乏有勇於創業的天才,只要有機會就能抓住。西方學者觀察中國人創業時說:中國人在創業時永於冒險的精神超過其他國家。日本學者說中國人敢想敢幹,行動極其迅速,不像日本人那樣瞻前顧後,往往錯失良機。

日本、歐洲誕生不了世界級的互聯網公司,培育本土網絡企業需要時間,技術遠不如美國成熟,各國對於美國網絡巨頭的滲透幾乎不設防,本土企業在國際巨頭的摧枯拉朽的進攻下一敗塗地。日本老齡化嚴重,互聯網革新動力不足。而中國本土企業由於市場大,有喘息機會,而且非常理解本土文化和需求,不管是百度和谷歌還是阿里巴巴和亞馬遜的競爭,本土企業更能把握中國人的需求,更接地氣,所以才能逐漸建立優勢。

再看市場

中國誕生世界級的互聯網公司首先得益於中國超級巨大的市場。不管什麼產業,一個企業只要能夠拿下中國市場,那麼其發展成世界級的企業就是必然的,關鍵是中國既不缺乏這方面的技術人才,也不缺乏有頭腦的企業家。

中國近14億人口,比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人數還多。歐盟5.1億,美國3.2億,日本1.3億。中國網民人數近8億。只要能抓住中國這麼大的一個市場,不誕生世界級的互聯網公司,那簡直說不過去。

中國加入了WTO的紅利之一

2000年前後是互聯網公司發展的關鍵節點,有兩件大事需要關注,一是當時經濟危機剛剛結束不久,很多國家受到影響,二是2001年後中國開始加入WTO,中國經濟開始騰飛,互聯網剛好開始起步,二者時間上幾乎同步。經濟發展促進了互聯經濟,也因此誕生了一批互聯網巨頭。

1998年開始陸續創立的中國互聯網企業,當時也正處於中國改革的黃金分割時期。國家的政策為互聯網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保障。 當時我們國家了有一大批有志於創業的青年人,從國外去學習先進的經驗,結合”引進來“和“走出去”兩者,為互聯網的無國界因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從而使得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在國內國外都可以大展手腳。


強大而完善的基礎設施

人口紅利雖然重要,但強大的基礎設施也是起到決定性作用。基礎設施不完善的話,世界級的互聯網公司很難在此之上誕生。比如美國克林頓政府從98年就開始搞信息高速公路建設,這是美國網絡巨頭能夠崛起的先天條件。而中國政府本來就擅長搞基礎建設,這方面絕不會拖互聯網公司的後腿。這方面不管是歐洲還是日本都完全比不過。


龐大的人才紅利

我們國家不缺乏互聯網人才,人才儲備相當雄厚。日本和歐洲能把人與機器結合做到極致,很有匠人精神。但是中國人擅長抽象知識的運用,比如數學、計算機技術、AI,這些不動手考腦力的經濟活動,中國人特別擅長。尤其是AI技術方面,華人論文幾乎佔據半壁江山。

可以這麼說數字時代非常適合中國人的頭腦特點,工業時代最適合日本和歐洲特點。

像是李彥宏,張朝陽這些早期的互聯網人,為中國的互聯網商業模式,是提供了很大的開頭作用的。還有馬雲,馬化騰,周鴻偉等等,他們對互聯網的探索讓互聯網企業在我們國家逐漸強大起來。

中國人的學習模仿能力相信大家都毋庸置疑,看看過去這麼多年我們在那麼多領域後來居上並坐上世界領先地位就知道。而互聯網方面,美國很多先進的互聯網商業模式我們都能很快學習並複製到國內,而經過國內市場的殘酷競爭洗禮,往往能發展出比原來更優更強大的商業模式,甚至反過來被美國互聯網企業複製到美國本土。強大的學習能力讓我們的互聯網企業能快速學習全球新興的模式和技術,並在國內市場不斷演化發展。


文三曉


首先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我從幾個方面來分析為什麼美國和中國誕生了很多世界級的互聯網公司,以及歐洲日本都在做什麼。

第一,美國和中國都是世界人口大國,美國人口超過了3億,中國人口超過了14億,人口數量的龐大有利於形成龐大的消費市場,具備人口紅利的特點,而且互聯網領域的特點是信息共享,這樣更容易產生規模效應。

第二,美國和中國一個是最大的發達國家,一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國家政策上對人才和技術都非常的重視。

  • 美國是最早發展互聯網技術的國家,有先天的優勢,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技術資源發展互聯網產業,所以最早形成了龐大的互聯網企業。中國雖然發展比較晚,但是國家很重視科技發展,而且很多在美國學成回國的人才刺激了國內互聯網行業的發展。
  • 中國近二十年在互聯網行業積累了大量的人才和技術資源,加上龐大的消費市場和國家政策扶持,所以在很短時間內就造就了大量的世界級互聯網公司。

第三,歐洲和日本在汽車、電子、製造業等工業領域起步比較早,相對更發達,尤其日本和德國都是傳統的汽車製造強國。而且歐洲和日本人口基數不夠大,消費市場不夠大,不足以形成世界級的互聯網公司。

從以上幾方面來分析,這就造成了美國跟中國誕生了很多世界級的互聯網公司,而歐洲日本在工業製造領域更發達,側重點不一樣。希望我的分析能幫助到您。我的回答有不足的地方,歡迎大家補充。

我是IT從業者,如果您對科技類話題感興趣,可以關注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點贊、評論、轉發,謝謝。


低調的小李


我說說互聯網世界級公司為什麼只有中國🇨🇳和美國才有的事情。

互聯網的誕生地是美國,十年前全世界互聯網界根服務器和互聯網標準等都由美國控制。所以美國是世界上互聯網大科技公司扎堆的地方。第三次工業革命是信息技術革命,把人類社會帶進信息化時代。美國又是信息科學技術研究創新的主導和集權國,互聯網世界級公司是理所當然的!

我們再來看看十年中國🇨🇳的互聯網科技創新發展。大家知道,全世界互聯網大會己經多屆在中國🇨🇳舉辦。以前說,全世界有兩臺計算機,美國肯定有一臺。現在,可能全世界有兩臺計算機,中國🇨🇳有一臺。如果全世界有三部手機,特別是5G手機,中國🇨🇳也可能有一部了。

中國🇨🇳互聯網+在雲計算大數據支撐下,形成互聯網+金融,+教育,+醫療,+智能,等等。中國🇨🇳己經把物流和智能服務業高度與互聯網融合,形成中國🇨🇳模式的互聯網+推進智能製造,智能服務業,等等。

特別是5G通訊技術,給中國🇨🇳互聯網+提供更廣泛前途應用場景。相信2020年始,無人駕駛在中國🇨🇳會很快商用。

全世界500強企業,中國🇨🇳擁有129家,美國121家。中國🇨🇳互聯網公司己經從更廣泛領域包括人工智能,物聯網,服務業,智能製造,醫療教育諮詢,遠程智能控制,都可全面超越美國了。

我們看看曰本,英法德等國,就GDP而言,美國2019年21萬億美元,中國🇨🇳14.4萬億美元。曰本近7萬億美元,德國呢?英法呢?印度2.7萬億美元都能進格第五名。所以說,無論經濟社會,互聯網應用,互聯網科技創新,還是互聯網+智能,中國🇨🇳互聯網企業,美國互聯網企業,才有可能主導,引領全世界互聯網科技的發展方向和應用。

以上意見,供讀者參考。

謝謝讀者!


北京大劉


世界級互聯網公司主要分佈在中國和美國,我理解主要是一下原因。

1、中國和美國為什麼有:美國佔據最核心的主要頭部公司,是創新的發展的引領者,其他都是追隨者,包括中

國的所有的互聯網公司。阿里,騰訊,新浪,百度國內巨頭,無一例外都是照搬美國公司的模式,在中國落地,

他們享受了中國巨大的人口紅利,政府的支持和利好,甚至做到了超越美國。他們應該感謝中國這20年的高速發展。

2、其他歐美國家為什麼沒有:我認為主要是市場和發展理念不同造成的。西方除了美國以外的發達國家,早就經過了經濟快速發展階段,每一個國家的體量又相對較小,限制了大規模公司的產生。而且,發展理念不同,比如,德國強調的是工業4.0,日本強調的精密技術,這些國家沒有選擇互聯網這條賽道,而是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繼續壟斷。孰優孰略短期內很難顯現。

3、中國的網絡與世界是區隔的,自成體系,市場足夠大,這也給了微博,百度等這類公司生存的空間。說直白一點,這裡不是與世界自由競爭,而外面的世界是。

雖然我們有市值非常高的互聯網公司,但是創新的大旗始終在美國人手裡,要面對事實,才能進步。

以上,是我的理解。






皮埃夫


謝謝您的問題。曾經有個說法,美國技術+中國市場就是商業成功,可見美國是傳統技術發源地,中國是巨大的技術消費市場。

美國科技動手早。二戰以後,美國在全球率先佈局高科技領域,成就了今天的一批各領域的科技巨頭,比如微軟、亞馬遜等,位於全球市值前列。美國也因此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傳統技術發源地。主流的操作系統、開發框架和編程語言等多數來自於美國,重要的供應商包括微軟、谷歌、甲骨文、蘋果公司等。


中國市場基數大。互聯網技術中國現實場景相結合,隨著基礎設施和技術的不斷完善,從2019年至今20多年,中國互聯網實現快速發展,這段時間的互聯網產業主要是購物生活(阿里巴巴)、社交遊戲(騰訊)、內容資訊(自己跳動)、移動支付(支付寶)等消費級的互聯網。如今中國在5G信息通信新技術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特別是疫情衝擊,消費及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快速轉型升級,華為、阿里巴巴達摩院等科技企業正在向企業端快速融合。智慧製造、智慧城市、無人駕駛領域將形成新的消費市場。中國擁有14億人口,對互聯網的巨大需求是互聯網產業繁榮發展的根基。


歐洲日本專而精。歐洲日本的整體技術實力不如美國。歐洲的技術發展不均衡,英國、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等技術較強,眾多小國就遜色很多。德國智能製造水平很高,日本電子精密元器件是其傳統影響。半導體領域,歐洲日本可以與美國優勢互補,歐洲有外延、器件、應用的產業鏈,有英飛凌、意法半導體等知名半導體企業。日本在工業模塊設計和設備開發方面具備優勢,比如三菱電機、富士電機、松下、東芝等。因為他們沒有中國那麼大的需求,互聯網產業發展動力不如我國,隨著國家更加重視實體制造業數字化,華為海思、阿里巴巴達摩院等機構將有更廣泛的發展前景。
歡迎關注,批評指正。


追科技的風箏


排名前十的互聯網公司基本被中美佔據,像歐洲日韓互聯網發展也不差,為啥沒有誕生世界級的公司呢?我覺得主要是市場因素導致的,下面我們具體分析下!

互聯網公司的發展依賴的是網絡,比如現在正當紅的5G通信

5G屬於下個時代,我們回頭來看看讓互聯網公司呈指數級生長的4G。


4G通信技術是第四代的移動信息系統,是在3G技術上的一次更好的改良,其相較於3G通信技術來說一個更大的優勢,是將WLAN技術和3G通信技術進行了很好的結合,使圖像的傳輸速度更快,讓傳輸圖像的質量和圖像看起來更加清晰。在智能通信設備中應用4G通信技術讓用戶的上網速度更加迅速,速度可以高達100Mbps


看看各國的4G發展和現狀:

  1. 我國在2013年向三大運營商發佈TD-LTE牌照,2014年電信和聯調在15個城市開展TDD-LTE個FDD-LTE混合組網實驗。我國是在3G還沒發展成熟,但通信標準急需與
    國際接軌,於是跑步進去4G時代。

  2. 韓國在2011年7月推出FDD-LTE服務,其後KT在2012年1月開通商用FDD-LTE服務。對於發展4G與中國不同,韓國是由於3G充分發展,亟需更新網絡,已滿足國內需求

  3. 美國在2011年就商用4G網絡,在4G初期應用時,美國是4G覆蓋最廣、用戶最多的國家。

  4. 歐洲情況比較特殊,4G技術研發歐洲是處於領先地位的,但是在應用方面卻遲遲落後。一方面是由於歐洲運營商眾多,競爭力大營收小,難以在4G方面有很大的投入,另一方面歐洲的大部分地區擁有優質的固網寬帶,通過wifi接入同樣可獲得高速的移動上網體驗,加上成熟的3G網絡,4G網絡顯然有些多餘。

  5. 俄羅斯在209年獲得4G技術的應用,但商用比較緩慢,主要是運營商缺少頻段資源,還有由於相關利益關係受到調控的限制。

  6. 印度我們就不分析了,基本上屬於美國的附庸,技術和市場都是美國的。

可以看出,除了美國和個別國家由於主觀因素導致4G發展緩慢之外,都比中國發展的早,並且應用的也比較早。那為什麼沒能誕生世界級的互聯網公司呢?

我覺得是市場原因導致的。

這裡的市場原因主要指各國內的市場發展

  1. 我國人口占世界的四分之一,有著規模巨大的市場。不管什麼產業,一個企業只要能夠拿下中國市場,那麼其發展成世界級的企業就是必然的。中國13億多人口,比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人數還多,歐盟5.1億,美國3.2億,日本1.3億。中國2017年網民人數7.51億。只要能抓住中國這麼大的一個市場,不誕生世界級的互聯網公司,那簡直說不過去。



  2. 日韓主要原因就是人口太少,其次是低慾望社會對於互聯網需求創新的麻木。

  3. 歐洲的市場是不錯的,但是由於4G網絡的應用場景有限,需求不夠,所以很難誕生市值較高的公司。

  4. 俄羅斯應該是最有機會誕生互聯網巨無霸公司的,俄羅斯的數學、代碼能力很強,有著充分的技術積累,據說5G技術的突破,是華為的俄羅斯員工貢獻的。沒能誕生世界級互聯網公司,原因也就是上文所說的政治原因。

這裡肯定有小夥伴會有疑問,那日韓來發展中國市場不行嗎?

其實中國的市場已經大到不需要適應企業,而是需要企業來適應用戶。我國的互聯網公司都是被廣大人民教育過的,脫穎而出的巨頭當然跟小國不一樣。

國外精英主義的套路在中國根本行不通,也就是說你不光要把好工具提供給用戶,而且還要把它改造的適應用戶的習慣。而不是教育用戶去適應你。所以回頭看Uber、Oracle
等一些國外互聯網公司在中國的失敗,就一目瞭然了。

民粹的力量取決於基數。而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多的、文盲率幾乎為零的普通人。論為人民服務,中國的互聯網公司獨孤求敗!

如果以各國內來看,還是有比較大的互聯網公司的,畢竟未來的戰爭屬於信息化

網絡安全與國家安全緊密聯繫,所以雖然不會誕生世界級的公司,但一些大國的國內市場,也不會給外部侵佔。

下面我們看看各國內部的大型企業:

1.俄羅斯

假如我們簡單對標BAT的話:B對應Yandex,A對應mail.ru,T對應VKontakte。

這三家公司市值是什麼水平呢?

Yandex大概124億美元,Mail.ru大概68億美元,需要注意的是,對標T的VK,號稱歐洲最大的社交網絡公司,2014年被Mail.ru全資收購了。也就是說,俄羅斯的阿里巴巴和騰訊合體就是現在的Mail.ru,大概就是68億美元的市值水平,跟中美之間互聯網公司之間的競爭可以說差的遠呢。

2.日本

我們知道Yahoo日本做的不錯,2017年5月大概是260億美元的市值。

Mixi.inc

勉強算日本的騰訊,市值大概35億美元的樣子。另外還有遊戲公司Cyberagent,算互聯網行業吧,市值現在大概51億美元左右。

3.韓國

這裡我們影響最大的可能是三星,但是三星不算是純粹的互聯網企業。除三星之外,韓國最大的互聯網公司,就是韓國百度與韓國騰訊合體的Naver,市值2017年大概是240億美元的樣子,韓國互聯網行業的單核巨頭,之前叫NHN。很多日韓妹子用的Line,母公司就是Naver。


從上面可以發現,單單從市值上看,除了美國和中國,其他國家很難找出一個市值超過300億美元的公司。實際上歐洲也很難找出一個出來,歐洲好的互聯網公司也就是英國阿里巴巴Asos,市值大概78億美元,德國阿里巴巴,市值大概147億美元。

中國互聯網企業正邁向前三

經歷過中興事件後,國內對網絡安全和網絡底層技術和硬件的發展極為重視。

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如果沒有核心技術,那發展很容易受限制。

好在下一個時代的軟硬件我們都取得了比較大的進步或領先:

  1. 華為5G技術為中國物聯網發展夯實基礎,海思系列芯片打破國內無“心”可用的境地


  2. 阿里巴巴創立的平頭哥半導體公司,為未來的AI計算提供安全與保障。開發的“飛天”系統,徹底擺脫了“IOE”的束縛。

相信在下一個時代,我們一定會出現全球領先的企業!

總結

從上文我們可以知道,為何中美互聯網企業佔據榜單前十。首先其他國家沒有一個可以誕生世界級互聯網企業的市場,其次是由於各國內部因素,導致4G發展緩慢或者發展停滯。再就是發展比較好的小國內部也有比較大的互聯網企業。最後我們分析了中國互聯網邁向榜單前三的可能性。

量變引起質變,希望中國企業夯實基礎,穩步邁向國際化,超越老美!


我是非著名攻城獅,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用,感謝您的點贊支持!


非著名攻城獅


這個很好解釋, 在IT方面, 中美現在分別是世界上最大的技術發源地和消費市場, 所以市場參與者的分佈與這個地位是一致的, 即: 基礎技術供應商 和 消費產品供應商.

基礎技術供應商

主流關係型數據庫: Oracle / MySQL / SQL Server

供應商: Oracle (甲骨文) / Microsoft (微軟)

主流編程語言: Java / C# / Python / C++

主要開發框架和工具: Java SDK / DotNet / U3D / Xamarin / UE4

主要集成開發環境和編輯器: IntelliJ IDEA / Eclipse / NetBeans / Visual Studio / VS Code

主流操作系統: Linux / Windows / Android / iOS

此外, 還有類似 Illustrator, Photoshop 等工具軟件.

以上主要基礎技術的主要供應商為

Microsoft (微軟)

Oracle (甲骨文)

Google (谷歌)

以及 IBM / Adobe / Apple (蘋果) 等美國公司.

消費產品供應商

中國作為擁有14億人口的世界最大IT產品消費市場, 自然會產生龐大的本土運營廠商, 利用上述最先進的 信息技術(IT) 滿足巨大的市場需求.

因此催生了 運營全球第2大社交網絡的 騰訊 (Tencent), 第2大電商網絡的 阿里巴巴 (Alibaba), 第2大內容服務商 字節跳動 等互聯網產品巨擘.

歐日韓等發達國家的尷尬

幹技術幹不過美國, 幹市場, 又沒有中國這樣龐大的內需.

印度的尷尬

與中國一樣擁有龐大的市場, 卻沒有中國這樣獨特的文化, 美國互聯網運營商能夠輕鬆地進入印度市場, 從而抑制印度本土廠商的發展.

美國人運營的中文互聯網產品在中國根本幹不過中國人自己運營的互聯網產品, 當然, 我指的是在同樣的法律框架下.


太尉行書


公司的長成就跟種樹一樣,需要有合適的土壤和氣候環境,還有樹種的基因,最後決定了樹能長多大。互聯網公司的長成我覺得是三個最重要的關鍵因素:

第一,創新精神和進取慾望

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在原創方面不足,這是我們的文化決定的,但我們擅長模仿和微創新。美國佬的創新精神特別強。而中國人的進取心和美國佬比起來不遑多讓。這是中美可以誕生超級互聯網公司的基因。而西歐,日本,都是老齡化社會了,而且社會階層固化,缺乏流動性,因此在互聯網行業,缺乏這種原始的衝動,自然長不出超級企業。

第二,市場規模

老美有強勢輸出文化的傳統,在他們眼裡世界市場都是他們的市場。而且美國本土市場也足夠大。中國的互聯網巨頭國際化程度遠沒有美國的巨頭高,但中國這些年的發展,國內市場規模已經足夠大,關上門我們可以是整個世界。中國巨大的市場規模讓這些互聯網巨頭可以在本土過得很滋潤,長足夠大了再去參與國際競爭也不遲。反觀日本和西歐則不具備這個條件。這是誕生超級互聯網公司的土壤

第三,基礎設施和政治文化環境

美國不用說,技術研發一直先導,通訊基礎設施很好。中國這些年在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建設讓我國後來居上。還有互聯網公司的發展對傳統的經濟結構會產生重大沖擊。美國對創新帶來的對傳統的破壞容忍度比較高。中國乾脆任其野蠻生長,國家喜歡大企業,對產業資本的擴張和壟斷基本坐視不理。而西歐和日本在這方面會更謹慎一些。這是誕生超級互聯網公司的氣候條件。

當然還有其它很多因素,但我認為以上三點是最關鍵的。


Simon叔的商業觀察


中國互聯網公司崛起存在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是人口大國,信息時代,人口的價值就會被充分的釋放。

任何富有創造力的APP。都會有幾百上千萬的用戶,用戶規模龐大。而且我國的文化統一,互聯網平臺化的基礎就有了。

歐洲、日本人口也多,但是文化不統一。某些國家的老齡化的程度高,互聯網方面的改革創新的力度就不足。

另外我國的通信業方面發展優於其他國家,移動通信方面則是實現了彎道超車。從4G到5G,通信基礎設施、網絡覆蓋是全球範圍的最好的,這也為互聯網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印度雖然也是人口大國,但是國內的基礎通信設施不太好,所以與中國的差距還是很大。

為什麼日本、歐洲、韓國沒有大型互聯網公司呢?

日本、韓國本身就是頂尖的發達國家,日本擁有發達的實體商業,日本的消費者熱衷於體驗式的商家一對一、面對面的服務。各大區域內的商品價格、質量大致相近。韓國本身階級固化,三星大集團包攬著韓國人的一生,互聯網企業想要通過市場競爭來出頭幾乎不太可能。

中國有著土地遼闊,人口眾多,各區域經濟方面並不平衡,很多鄉村不可能買到大城市中鈴蘭滿目的商品。而互聯網、電商正好填補了這個空白,其次,我國的商業競爭比較公平,所以催生出了像阿里巴巴、京東等互聯網大公司。



凱騰凱


世界大型互聯網需要比效好的互聯網技術,更主要是有廣泛的市場作後盾,美國有頂尖的互聯網技術,又有3億人口的市場,中國雖然互聯網技術總體不如美國,但有13億人口的大市場,所以互聯網的應用技術可以達到頂尖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