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驛·遇見丨當代陶藝的跨界之旅

陶瓷的英文是“china”,可見陶瓷早已成為中國的一張璀璨的名片。陶瓷見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發展與變遷。伴隨著互聯網和高科技時代的到來,陶瓷藝術的表現手段和樣式出現了不少變化,陶藝文化的傳承和推廣也出現了諸多新機遇和新挑戰。

2月14日晚,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國禮設計製作者、璟通文化創始人、設計總監熊景蘭做客望江驛遇見文化會客廳,在節目中,熊老師和大家講解了陶藝的歷史;分享了當代陶藝的“璟通現象”,並展望了未來陶瓷藝術的傳承和發展之路。節目同時在百度、優酷、愛奇藝、愛奇藝奇秀、咪咕直播、今日頭條、西瓜視頻、天翼視訊、Bilibili、中國網++、視訊中國、北京時間等12個平臺同步直播,30分鐘的直播,點擊量達到10萬。

望江驛·遇見丨當代陶藝的跨界之旅

望江驛·遇見丨當代陶藝的跨界之旅

熊景蘭

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國禮設計製作者

璟通文化 創始人 設計總監

望江驛·遇見丨當代陶藝的跨界之旅

主持人:您為何會接觸到陶瓷藝術?

熊景蘭:我出生在景德鎮,從小在陶瓷藝術的環境中長大,經常會接觸到陶瓷。

大概20歲不到,我經常去國家輕工部陶研所,當時國家輕工部陶瓷研究所匯聚了許多藝術大師,包括珠山八友也是出自輕工部陶瓷研究所,我經常在那些大師的工作室中“玩”,所以接觸的陶瓷比較多。

望江驛·遇見丨當代陶藝的跨界之旅

主持人:景德鎮陶瓷有什麼特色?

熊景蘭:景德鎮陶瓷最關鍵的是其採用的原料是高嶺土,高嶺土是景德鎮的特色,是生土長的,但高嶺土因為目前開挖數量增多,所以高嶺土越來越稀少,比較珍貴。景德鎮陶瓷有四個特點:白如玉、明如境、薄如紙、聲如磬,因此景德鎮瓷器不同於廣東、唐山等地的瓷器,廣東等地的很多瓷器都呈現象牙白,而景德鎮的陶瓷像玉一樣,如果在燈光下仔細觀察,景德鎮瓷器像一塊美玉,比較溫潤,這是景德鎮陶瓷的特點。

望江驛·遇見丨當代陶藝的跨界之旅

主持人:為何景德鎮陶瓷是中國的一張經典名片?

熊景蘭:景德鎮瓷器舉世聞名,早在16世紀,歐洲人就為景德鎮瓷器而瘋狂,當時很多貴族為了得到一件景德鎮瓷器不惜成本和代價,很多中產階級貸款去收藏景德鎮陶瓷,歐洲很多人最早認識中國也是通過陶瓷開始的。最早他們不知道這個地方叫中國,只知道有一個專門生產陶瓷的地方叫做“昌南”,因為景德鎮別名叫做昌南鎮,利用諧音,慢慢演化變成了China,最終才知曉這個國度叫做中國。早在古代絲綢之路的時候,很多商人就將中國陶瓷運輸到世界各地去販賣,那時中國陶瓷已經聞名海內外。因此現在,全球許多國家的博物館都有中國的陶瓷。

望江驛·遇見丨當代陶藝的跨界之旅

主持人:景德鎮瓷器製作工藝有多複雜?成功率有多高?

熊景蘭:陶瓷藝術可以被稱為“鬼斧神工”,它最終是火的藝術,它需要挖泥、揉泥、拉坯、旋坯、粘接、上釉、釉燒、燒製等,它一共需要歷經72道工序,如果其中某一道工序沒有成功或沒有注意,最終就會全軍覆沒,每一道工序都非常有講究,都有門道。通常,如果是比較成功的,一窯燒得好的有70%;如果是比較失敗的,一窯燒得好的只有30%。

望江驛·遇見丨當代陶藝的跨界之旅

主持人:您比較喜歡收藏哪些陶瓷作品?

熊景蘭:我主要收藏有故事的作品,有藝術家特長的作品。例如:周國楨是雕塑家,他是中央美院畢業的知名藝術家,他擅長製作動物雕塑體,其作品《站起來的雄獅》,該作品很有意義,拿破崙曾說中國是一頭沉睡的雄獅,500年以後的當下,中國人終於甦醒了,站起來了,該作品比喻1949年以後,中國站起來了,在改革開放以後,中華民族強起來了,作品具有時代背景。周國楨另一件作品《沙漠風暴》,它是一頭大獅子抓到一隻刺蝟,獅子想把刺蝟吃掉,它比喻美國和伊拉克的關係。這種有故事的作品,我比較喜歡。另外,我喜歡張樹茂的牡丹,他的人物和山水畫得都比較好,他是比較全面的藝術家,我收藏他的頂峰之作,也就是他一生中閱歷高峰時創作的作品。目前,我也會關注一些當代藝術家,例如:白磊、白明,他們是新一代的力量,他們的作品與過去時代的作品是完全不一樣的,他們的作品是目前最受關注的,國際上比較認可的。

望江驛·遇見丨當代陶藝的跨界之旅

主持人:未來陶瓷藝術的發展將呈現哪些新趨勢?

熊景蘭:我認為收藏陶瓷需要與時代背景相關,目前我們做一些跨界的藝術家。我認為傳統的做過了,大師也做過了,學院派我認為很好,目前許多中國知名大學都開設陶瓷系,這些學府都在培養這方面的人才,因為陶瓷是世界比較認可的,在世界的地位也比較高。我們原來做過傳統的,目前希望從傳承走向創新,傳承中一定包含創新,到我們這個時代,80後、90後更喜歡與時代產生聯繫。所以我認為這是未來發展的趨勢,2018年12月我們舉辦《讀瓷·當代陶瓷璟通現象——傅申、陸蓉之、陳強、肖谷四人展》,我們邀請中國臺灣故宮博物館著名書畫鑑賞家傅申老師、中國當代藝術第一女策展人陸蓉之老師、中國藝術品網CEO陳強老師、油雕院院長肖谷老師,這些大師組合在一起,我們做一些跨界,將他們對藝術的理解融入到陶瓷中,我認為一直看傳統的陶瓷,我們會產生視覺疲勞。

我們需要一些新鮮的東西,一些有趣的元素加入到陶瓷中。在我看來,陶瓷只是一個載體,畫家可以用,雕塑家也可以用,大家都可以用,他們用陶瓷來表現自己的藝術,將陶瓷材質和外形的美與其他藝術的美相結合,我覺得這樣的作品會給人一種想象不到的感受。

望江驛·遇見丨當代陶藝的跨界之旅

望江驛·遇見丨當代陶藝的跨界之旅

望江驛·遇見丨當代陶藝的跨界之旅

“希望世界更多的人

能夠認識中國陶瓷”

這就是熊景蘭的美好期望

在這裡還會有什麼有趣的故事發生呢?

讓我們共同期待《望江驛·遇見》

每週一至週六晚19:00,讓我們不見不散喲!

望江驛 遇見是由上海文廣局主辦,東方財經·浦東頻道和視訊中國聯合運用媒體資源全力打造的全媒體文化會客廳。這裡白天是一個城市書房,到了晚上則是一個燈火通明熱鬧的直播間。

望江驛·遇見丨當代陶藝的跨界之旅

線下直播:其昌棧碼頭 濱江大道1658號~上海浦濱兒童醫院之間 沿梯而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