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故事]•三应窑(4)


[地名故事]•三应窑(4)

三应窑的民间文化丰富多彩,特别是对民间文艺(戏剧)尤为喜爱。一直以来,村里自行组织的业余剧团很受村人欢迎。很早以前,村里就有过剧团,“秧歌”、“晋剧”、“二人台”,不时排练为村里演出。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乡里的业余晋剧团就是以三应窑村为主、抽调其它村里的个别演奏人员组成演出团体,剧团领导由本村两位民间艺人担任,一位叫陈德和,一位是前文说过的王月志。陈德和还兼任导演,王月志打鼓板,李成顺拉大板胡(晋胡),主要伴奏和演员大都是三应窑人。排练演出剧目有:《打金枝》、《六郎斩子》、《九件衣》《走山》、《秦香莲》、《王宝钏》等,后来乡里成立了采矿队(石棉矿),业余剧团的这些人一边采矿劳动一边排练,一度还被称为“石棉矿晋剧团。”正头哨月在外村演出,当然三应窑村多会儿想看就演。村里当时还有古戏台,也不用麻烦搭台,剧团就在村里,“近水楼台先得月”。

一个小村,能有怎么多文艺人才,说明了三应窑村群众文化氛围浓、基础好、爱戏剧、爱娱乐。

[地名故事]•三应窑(4)

别看三应窑村小人少,但民间艺人多出,唱戏的、吹拉乐器的、画匠等出名乡里。据有关史料记载,民国年间,归绥市(呼和浩特市旧城)有一晋剧(山西邦子)班社(戏班子、亦称剧团)叫“娃娃班”,这个戏班全由青少年组成,故称“娃娃班”,“班主”就是三应窑村人,是王姓家族的先辈。此老艺人有姓但名字不详,家族后人只知有其人不知其名。内蒙古自治区有名的文史专家刘映元先生所著一书《刘映元文集》,专门记述归绥旧时“梨园名伶”的文章中也未提及叫什么?只说是“娃娃班”的“王班主”是归绥城东三应窑村人。据文中所述,说“王班主”记忆力特好,有才华。虽文化程度不高,文字书写欠缺,但口念心记整本大戏剧目很多“出”(方言指剧本剧目),装了一肚子戏(剧本),过去演员大都读书少不识字,全凭心记,学戏时只听师傅用嘴念道,死背硬记唱词和道白。王老艺人口授,娃娃们心记。王班主不仅立班(剧团)领戏,且熟懂文武场乐器和演唱,能打会唱,全班武艺,最出名的是他的导戏(念道)绝艺,他在教演员排练时,能口中念道整个剧本,且一字不差,唱段、道白、出场、过场、伴奏、过门等全场,包括了一场戏所有的内容。他一个人就能念叨出整本剧本戏。这样他当然就成了导演,老师或师傅了,他执领的“娃娃班”在绥包地区很有名气,培养教出不少晋剧名演员。“娃娃班”的小演员边学边演,艺成熟后颇受其它班社欢迎,争相聘用。

[地名故事]•三应窑(4)

后来他不当班主,专门在各班社教戏,他先后还在山西大同、河北張家口一些晋剧班社教过戏,他最使梨园艺人信服的是肚里戏谱多,剧本节目全活。一些剧团演不了的剧本经他一教(念道、传授、指导)就能排练出场演出。看看三应窑出生的这个梨园艺人有多“日炫”。

[地名故事]•三应窑(4)

之后的村人王月志(先前提到过)也是文艺全才,熟懂晋据,打鼓板,唱须生(俗称唱红)都有两下,早先他在城里一个剧团唱戏(当演员),回村后组织剧团,为村人演出,也为丰富村民的文活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还有陈德和艺人,能导会唱,念戏(剧本)肚里有“货”,传授演艺,会导演很多剧目。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